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济源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认识近义词

    爱戴______ 克制______ 艳羡______ 

    点缀______ 娇嫩______ 囫囵吞枣______

  • 2、本单元知识回顾填空。

    (1)读古诗词的时候,我们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__________或查工具书理解。

    (2)读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们可以通过_____去体会。如:我读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__________(填四字词语)的景象,用这种方法阅读我很享受。

    (3)文学常识对于我们理解古诗词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我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句诗时,会想到《_____》的故事.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诗要表达的意思。

  • 3、根据所学的知识填空。

    (1)开卷有益,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我懂得了_________;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我明白了_________

    (2)老师的教诲如同甘甜的雨露,正如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所说。

    (3)初春小雨细滑润泽,春草刚刚发芽时沾上小雨,若有若无,由此,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_____________”的诗句;爷爷望着江河奔涌入海,不由得吟诵起《长歌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

    (4)时间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正如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写的:“洗手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吃饭的时候,日子_______;默默时,_________;我察觉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_________。”

    (5)“苟利于民_______;苟周于事,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________;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启示我们青少年要_________

  • 4、知识梳理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______________,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在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______________,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

  • 5、填空。

    (1)那些小丘的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现了乌云之黑,雨来之急。

    (3)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让人想象出一派丰收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七律·长征》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综合运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读到这首诗,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宋朝的李纲说:“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代一代爱国人士像陆游感叹的那样“位卑_______”。为了保家卫国,英勇的革命者前赴后继,“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和平时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时刻缅怀先烈,为建设新中国,在各自岗位上鞠躬尽瘁。

    【2】信息整合

    “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和《长征》中“______________”这句诗描写的是同一个历史事实。

    【3】分类整理

    除了《长征》这首诗,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诗词?从中选两句你印象深刻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除了这首诗中写到的各种艰难,你还知道长征中,红军将士们遇到的哪些艰难?请选一个,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____________日,到2019年是建国_____周年。

  • 7、阅读诗段,回答问题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第一节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人作了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你如何理解这节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骑在人民头上”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古诗词。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②蕲水:在今湖北浠水一带。③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浸,泡在水里。④潇潇:这里形容雨声。⑤子规:杜鹃鸟。⑥无在少:不能再回到少年。⑥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老去而悲叹。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鸣”,比喻时光流逝。

    ⑦《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解释下列词语。

    浸:___________。潇潇:_____________

    【2】“谁道人生无再少?”这是一个_________句,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原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但我们却从“________________”(填诗句)中感受到了他的一中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4】请你回顾自己学过的和课外积累的诗句,想一想关于感叹时光流逝、珍惜时光的诗句有哪些?然后选一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七月上天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后令人有一种唇齿留香的感觉。作者按自己游览的顺序描绘了七月天山与众不同的美。进入天山时,欣赏到神奇的雪山;往里走,领略森林的幽深;再往里走,满眼烂漫的鲜花。可以说,天山的景美,作者的语言更美。同学们,你的家乡也一定很美吧!下面就请你做小导游,向我们介绍你们那的一处美景吧!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啊!

     

     

     

    我们的祖国风景秀丽。既有美丽的天山,又有辽阔的大草原,更有巍峨的泰山,美丽多姿的西湖……正值2008年奥运会,我们会迎来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作为中国的小公民,你会向他们介绍哪的美丽景色?

     

     

     

  •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麦与镰的季节

    屈绍龙

    ①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收割着地面的一切。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地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有一种给人向上的力量的感觉。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阁的少女。

    ⑦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⑧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⑨远方的养牛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优美,旋律也很优雅。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那么弱小,那么新绿。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

    (有删节)

    1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扬花的麦子

    温情

    成熟的麦子

    ______

    _______

    努力生长

    收割麦子

    牵挂母亲

    赞美麦子

    ________

     

     

    2请你谈谈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写麦子成熟季节时,还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内阅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取蝉( )  

    而不知黄雀在其也(

    黄雀颈( )

    【2】下列句子中的各指代什么?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

     

     

    【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记忆,好比一口深邃的井,我们所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和事,都被淹没了、遗忘了,而能让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小学时,我在加拿大生活学习过两年,经历过很多新鲜事,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但一次买鱼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那是一个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一家新开张的宠物店买鱼。水族箱里养着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鱼让人眼花缭乱。左挑右选,我看中了一种非常漂亮但价格不菲的鱼,一条就需要20加元。

    工作人员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哥哥,典型的西方人的模样:一头很短的黄发,一双浅蓝色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一张总往上翘的嘴,这张脸充满了友善。

    我指着那条漂亮的鱼说:“麻烦你帮我捞一条。让我意外的是,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你养鱼的缸大吗?”

    我疑惑地说:“不大,比较小。我一边比画鱼缸的大小,一边说。抱歉,我不能把这条鱼卖给你,你的鱼缸太小,会把鱼养死的,我帮你另外选一种吧。他笑着说。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在我的印象中,卖东西的主要是把东西推销出去,才不会管其他的。

    我满脸疑惑,妈妈认为,可能是这种鱼不好养,鱼缸小容易死,怕我们找上门来,他才不愿意卖给我们。

    于是,我说:“你放心,如果养死了,我们不怨你。

    这种鱼本来能活40多年,现在它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对生活空间要求比较高,如果鱼缸太小,很容易死的!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

    没有唯利是图,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生命自然而原始的尊重。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很好养却最便宜的一种鱼——斗鱼。这是一种几乎可以在一个茶杯里生活的漂亮的鱼,价钱仅需3加元。

    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所养的一切动物有了另外一份关怀: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让它们吃饱喝足。

    开在这记忆深处的花,历久弥新,永远艳丽、清晰,吸引着我,指引着我。

    1下列最不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

    A. 尊重生命 B.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C. 鱼的故事 D. 一次买鱼的启示

    2下列符合在买鱼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一项是(  )

    A. 意外——疑惑——震撼 B. 疑惑——震撼——意外

    C. 疑惑——意外——震撼 D. 震撼——疑惑——意外

    3联系上下文,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他是商人,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

    B. 他的话让感悟到应当发自内心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C. 他的话有些高深莫测,受益匪浅。

    D. 他的话让觉得在他面前的无比渺小。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把一次买鱼经历中所受到的教益比作记忆深处的花”,形象生动。

    B. 对卖鱼人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C. 文章结构完整,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主题突出。

    D. 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这是反问句,强调了卖鱼人不忍心鱼在婴儿期死掉。

    5文章第⑥段和第⑧段两次提到”“疑惑”,“当时心里可能会怎么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卖鱼的工作人员是个怎样的人?你从他卖鱼的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约长1100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竖井开凿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1】用“//”把选段分成两层。

    【2】画“____”的句子让你想起了哪两个成语?这句话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

    【3】这两个隧道分别有什么特点,詹天佑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开凿的?

    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络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对母亲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的搬来搬去。

    ……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为难——_______   大方——_________ 高尚——________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①发呆、发愣。   _________

    ②像牛一样大声喘气的模样。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你最想对她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中国历史上,诞生过无数杰出的母亲,请写出与下列主人公相关的故事或诗句。

    孟母____________________ 孟郊: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蓝天上挂着一弯新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面泛着波纹。(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1. 蜥蜴参观住宅。(扩句)

    2. 迷路的小黑虫左冲右撞,像 (写比喻句)

     

  • 17、按要求写句子。

    (1)妈妈说:“明天星期六,我带你去书城看书。”(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人都想听贝多芬弹奏这首优美的《月光曲》。(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我们家(   )没有什么名贵的花,(   )常见的花却应有尽有。(填关联词)

    (2)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使用的修辞方法)

    (3)难道课文不是描写夹竹桃万紫千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吗?

    (改为陈述句)  

    (4)难道课文没有抓住事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表达,展开充满情感的想象吗?(改为陈述句)

     

     

  • 19、按要求写句子。

    1.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改为反问句。

    1.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想到母亲,我就泪流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让两个孩子和死人待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忘不了那个卖书的残疾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海鸥们不愿意让老人离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象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天地。

    《北京的春节》让我们知道了老北京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腊八粥》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沈从文笔下腊八粥的浓香,作者通过这些文章介绍了他们家乡过节时独特的习俗或饮食。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你有哪些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