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聚______会______ ____________丧气 截然____________ ______平______和
1.课堂上,同学们都在__________地听老师讲课。
2.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__________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
3.当你__________地想一想之后,便会发现其实没有必要和她发生这么激烈的争吵。
4.遇到再大的困难,你也不要__________,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2、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请写出你积累到的一句______,_______。
3、形近字组词。
歼_______ 漆_______ 振_______ 爆_______ 微_______
纤_______ 膝_______ 震_______ 暴_______ 徽_______
4、看拼音写词语。
xué yì hóng hú zhuān xīn zhì zhì
( ) ( ) ( )
5、填空。
(1)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的诗句中都含有“月”,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写月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月亮的是:“_____,_____。”你还知道关于月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文中加点的“鼓”的意思是__________。
(3)鲁迅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______,______。”这反映了他苦苦求索革命道路的历程。“无情未必真豪杰,______”则反映了他作为普通人的真实情感。
6、阅读诗词,完成练习。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主要描写红军长征途中攻打娄山关战斗的情景。词可分为________两阕。上阕主要写战斗的残酷激烈,从词中的“________”可以看出。下阕主要写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和胜利后娄山关的壮美景色,词中“________”写了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2】写出词中的拟人句:________。
【3】用横线画出词中的比喻句,并说说把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把_______比喻成________。
【4】你读过的毛泽东的诗词还有:________。
7、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古诗练习。
示儿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示儿》。
【2】解释字词。
①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鉴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别枝:________________ 社林:_________________
【2】画“____”的句子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两个方面描写了农村的丰收景象。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毛委员送银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固革命根据地是赣西南革命的中心。1929年2月17日,红四军从井冈山浩浩荡荡地挺进到东固山。“毛委员来了!毛委员来了!”欢声雷动。东固山的群众敲锣打鼓,喜气洋洋;村村寨寨杀猪宰牛,盛情犒劳红军战士。
第二天中午,阳光灿烂。毛泽东在警卫员的陪同下走进一家屋内。这农舍十分简陋,与其说是住房,不如说是一间四面通风的柴棚。这里住着一位年纪约二十七八岁的妇女,身边带着两个不满十岁的小男孩。
毛泽东走进农舍,环视了一下,关切地问:“你是东固革命军第七纵队党代表和参谋长赖经邦烈士的妻子吧?”妇女望着眼前陌生的客人,点了点头,用手理了理额前凌乱的头发,平静地说:“是呀,我叫傅伏娇,你们是……”警卫员连忙笑着说:“大嫂,我们是昨天从井冈山来的,今天,毛委员特意来看你。”妇女身边的两个小男孩听说是毛委员,喜出望外。毛泽东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亲切地问道:“告诉毛伯伯,叫什么名字呀?”两个孩子抢着回答:“我叫赖厚升。”“我叫赖鹏。”毛泽东会心地笑了笑,说:“你们的爸爸是党的好同志哟!”傅伏娇连忙端了一条长条旧木凳请毛泽东坐,她要向毛泽东诉说积压在心头的悲愤。她用有点沙哑而又有些颤抖的声音激愤地说:“敌人杀了我的丈夫,还把我的房子也烧光了。多亏组织上照顾,我如今虽然拖着两个孩子,生活上的困难,总算还能克服。”毛泽东听了烈士妻子的诉说,沉默了片刻后,吩咐警卫员拿来了30块银圆,亲手交给傅伏娇,并再三嘱咐:“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要及时向组织上反映,不要苦了你和孩子哟!要好好把这两个孩子带大,这是烈士的希望哟!”
毛泽东离开了农舍,傅伏娇和孩子久久地站在家门口,望着毛泽东渐渐远去的背影。
【1】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群众对毛委员及战士们热烈欢迎和情谊深厚?
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处细节描写,运用了__、__和__描写,表现了____。
【3】仔细体会文中加点的词语,从中可以看出毛委员____。
【4】读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看,“望着毛泽东渐渐远去的背影”,傅伏娇和孩子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联系上下文理解。
喃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弥留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
说肖邦“疲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说肖邦“忧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版式的内页,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
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的神气像似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嗜书如命:_________________
经久不衰: _________________
【2】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横线上。
【3】文中多次提到“翻翻、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书的韵味。加点的三个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读书人对书的感情十分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请从8至10段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写一写你的见解。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见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处,作者想到“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请结合全文和你的感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①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②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③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④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⑤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⑥他刚要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 过手榴弹 在腰间,猛地 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⑦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⑧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在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准确的动词。
【2】联系片段,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居高临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粉身碎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画横线句子,填空。
“石头像雹子一样”形容砸向敌人的石头非常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体现了五壮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战斗场面,哪儿句话是从“面”上描写的?哪几句话是从“点”上具体描写的?请写一写,填上序号。
从“面”的角度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点”的角度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片段拟一个小标题,你认为合适的一项是( )
A.宁死不屈。
B.顶峰歼敌
C.坚强不屈。
1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大约已有2000多年历史。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干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端午节在我国民间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等。端午节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清香四溢,香囊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如今,端午节的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1】丁丁在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中想去观看歌舞表演,他应该去的地点是(_____)
【2】(材料二)从端午节的历史与名称、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3】(材料二)中画横线的语句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样表达是为了准确具体说明_________。
【4】根据两则材料内容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丁丁知道了端午节还有天中节这个别称。(____)
(2)兰兰告诉妈妈,作为中华传统节日的端午节,它的由来有许多说法。(____)
(3)红红根据活动安排来到专业楼,用蓝色丝线为同学们制作了香囊。(____)
(4)冬冬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后,在学校端午文化节上朗诵了屈原的作品。(____)
【5】作为学校端午文化节的小使者,面对想去观看旱地龙舟赛的客人,你怎样介绍行走路线与这项活动。(表达时要做到清楚、连贯)
14、给颜黎民的信(节选)
颜黎民君: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哪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也许有几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鲁迅
四月十五夜
(有删改)
【1】鲁迅和颜黎民交流的主要话题是( )
A. 旅行 B. 看电影
C. 学数理化 D. 阅读
【2】鲁迅认为“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原因是( )
A. 古人的情感比较脆弱。
B. 古人大多多愁善感。
C. 古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很有限。
D. 古人爱美丽的鲜花,爱皎洁的明月的程度大大超过了现代人。
【3】下列说法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鲁迅认为专看文学书是好的。
B. 鲁迅认为要像蜜蜂一样只叮在一处。
C. 鲁迅认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不大好。
D. 鲁迅认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好的。
【4】鲁迅就读书问题给颜黎民提了哪些建议?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内容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对“阅读”有什么见解?请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变换句式,意思不变。
1.有谁见过这样劳苦、这样简朴的总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没有比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重要的事情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汉斯接过笛子,说:“亲爱的父亲,请去铁匠铺给大公鸡钉上掌子,我要骑着它出门,不再回来啦。”(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国王,你答应的事不能反悔。(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汉斯出发了。(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汉斯就在树上呆了许多年,一边吹着笛子,一边照看着他的猪。(用带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无风的湖面,没有一丝波纹。
改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
19、老班长对我们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改为反问句)
_____
(2)三黑看见自己种的养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仿写比喻句)
_____
(3)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伤写一个感叹句)
_____
(4)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我们的安全和事故就有了保障。(修改病句)
_____
(5)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熙样子,写句子)
春雨中的竹笋,昨天 _____,今天 _____,明天 _____。
21、有人说,上学路上就有一百个作文题。作文没内容可写,不是你的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你的生活敏感度需要提高。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吗?今天就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的种种经历或见闻吧,选择令你最有感慨的内容写下来。中心意思要明确,内容叙述要清晰,重点部分要写详细,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或想法,题目自拟,字数400字以上。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