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回顾。
1.在《七律·长征》中,___把乌蒙山比作_____,在最后翻越岷山时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长征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鞠躬尽瘁,_______”出自三国时_____的《出师表》。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批文人曾编造谣言,讽刺鲁迅对其幼子的慈父之爱。于是,鲁迅在《答客诮》中写道:“无情_______,________。”
4.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
5.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
6.这学期有许多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我最喜欢的是《____》,最令我感动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1)课文讲述了( )战争,英雄人物是( )。
(2)主人公任凭烈火烧身( ),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有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3、填空。
1.《七律·长征》中写红军过五岭、越乌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红军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灰吟》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写的一首诗,其中抒发了诗人高尚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民的利益____________,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样子的词(3分)
笑眯眯 、 、
一排排 、 、
5、读下面的句子,说出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 ( )
(2)胡夫金字塔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 )
(3)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块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 )
(4)它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中国人把它称为金字塔。 ( )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鱼鳖①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②能令山俯仰,风船③解④与月徘徊。
注释:①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②水枕:躺在船中。 ③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 ④解:懂得。
【1】古诗一: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二:这首诗歌描写了西湖的__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情感。
【3】两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请你从每首古诗中各选择一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古诗一: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二: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这两首诗在写景上有何共同点?(可以从修辞、表达方式等角度去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首古诗中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巧妙?请写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________________,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补全诗句。
【2】读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在________(地点)上的诗。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庭院的景致,其中,“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洁净,“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
【4】诗的后两句中,“排闼”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一拟人化的动作,写出了山水的灵动可爱。这两句诗的内容两两相对,是对偶句:“一水”对“两山”,“护田”对“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像这样运用对偶的手法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江月:词牌名
B.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主要点明词的写作地点
C.说:通“悦”,高兴
D.见:通“现”,出现
【2】下面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3】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事物: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_____ 、_____ 。
【4】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说明性文本,回答问题。
中国“天眼”工程
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被形象地称作中国“天眼”,是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采用中国科学家独创设计和我国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的一个约30个足球场大小的高灵敏度巨型射电望远镜。
FAST可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其应用价值可以是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冲星钟;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为国家安全服务;提供高分辨率和高效率的地面观测;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FAST项目的科学意义非常重大,建设巨型射电望远镜是瞄准21世纪的科学前沿,寻找暗物质、暗能量。宇宙中有99%的质量和能量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特性是什么。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中国“天眼”有多大?沿着FAST的圈梁走了一圈用时43分钟,“天眼”的“眼眶”是一圈钢铁结成的圈梁,登上圈梁往下看,巨大的天坑里,星罗棋布地排列着一个个“网结”。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千米。FAST口径有500米,组成的球形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
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关。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舱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中国“天眼”的视野有多远?据专家介绍,哪怕是远在百亿光年外的射电信号,中国“天眼”也有可能捕捉到,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用于搜寻识别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寻找地外文明等等。
(选自《百度百科》)
【1】对FAST的应用价值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为自主导航制作脉冲星钟。 B.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
C.提供不同效率的地面观测。 D.跟踪探测日冕的物质抛射。
【2】对第一自然段中“是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是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的唯一。 B.是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的核心。
C.是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的一个。 D.是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的重点。
【3】第四自然段中“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千米”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A.列数字 B.举例子 C.作比较 D.打比方
【4】第四自然段中“星罗棋布”写出了“天眼”的什么特点?( )
A.天眼的巨大,天坑的巨大。 B.“眼眶”是钢铁结成的圈梁。
C.“网结”的数量多,散布范围广。 D.“网结”的排列有序,非常整齐。
【5】第五自然段中为什么写到“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
A.举例子说明“天眼”可自如转动调整视线的指向。
B.举例子说明“天眼”不仅非常大,视野也非常远。
C.打比方说明“天眼”不仅非常大,视野也非常远。
D.打比方说明“天眼”可自如转动调整视线的指向。
【6】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30个足球场大小”?( )
A.运用作比较分别介绍了射电望远镜的大小和形状。
B.运用作比较分别介绍了球形反射面的大小和形状。
C.运用打比方分别介绍了射电望远镜和FAST口径的大小。
D.运用作比较分别介绍了射电望远镜和球形反射面的大小。
10、阅读课内《草原》选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晴朗______ 新鲜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这段话主要描写了草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的热爱之情。
【4】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 。
11、课外阅读。
第一次盼望
史铁生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那个礼拜日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总之她很久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礼拜日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望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前一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母亲出来了,她手里怎么提着莱篮?您说了要去的!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玩够了,又蹲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不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呀,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吗?母亲不是答应过我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走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而且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
走吧?洗完衣服。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明白了,我现在还能感觉那光线漫长而急速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
那个礼拜日,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流泪。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抚摸着我的头,一边不件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1】结合全文,说说 “我”为什么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自然段中的画线句是怎样既交代了时间变化,又写出了“我”的心理感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特殊的“高利贷”
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一声:“老师。”
“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查分数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为难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一颗菩萨心。不经意地瞧了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孩子,心还非常嫩。
“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1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还我10分,怎么样?”“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就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因为一直惦记着那10分的“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后来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他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小男孩紧紧地抱着奖状和奖品,他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竹鞭都不哭的他,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后来,小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了村上第一个大学生。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去看望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1】文中的“高利贷”指的是什么?( )
A.向妈妈借钱。
B.向秦老师借一分。
C.向秦老师借钱买分。
D.借高额利息的贷款。
【2】小男孩希望老师给他作文加上一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老师有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像温室里的花朵那样娇气,它几乎不需要人们特别的照料便能茁壮成长,而它的用途却非常广泛。
【1】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仙人掌的用途有哪些。
14、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用“横线②”画出选文的中心句,并说一说围绕这句话作者主要是从哪几方面展开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①”画出选文中的排比句,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画“ ”的句子,表现了詹天佑________的品质。
【4】詹天佑这样做的力量源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仿照例句,写一写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
16、改句子
(1)梅兰芳先生被人们看作是东方艺术美的一个典型代表。
改为把字句;
(2)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成真理。
改为被字句:
(3)因为京剧的唱腔主要有“二黄”和“西皮”,所以从前人们也叫它“二黄”、“皮黄”。
用上加点的关联词写一句话:
17、按要求写句子。
(1)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奔驰的列车是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先队员要用雷锋精神鞭策自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是这种精神。(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根据要求改句子。
(1)《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改写成陈述句)
(2)“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句)
(3)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修改病句)
(4)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修改病句)
(5)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改为被动句)
19、改为陈述句。
1.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缩句)
_____________
21、习作表达
如果你变成一只蚂蚁、一条蚯蚓、一盏路灯、一头大象、一辆汽车……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注意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一些。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