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积月累
1.古诗中的夏天是变化多端的,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这样写骤雨来得很急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更是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半夜时分的夏夜之景。
2.“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的,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要和他拼到底。”让我想起李纲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4.陆游的“_______________”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_________。本文按__________顺序介绍老北京春节的风俗。
(2)《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远大志向,但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在困难和打击面前毫不动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古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__节的传统习俗。
(4)《为人民服务》一课作者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主要讲了三方面的意思: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
3、有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仿照例子,写一写。
例:事物: 梅花 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事物:____诗句:____,____。
(2)事物:____诗句:____,____。
4、艺术博览。
学校要举办一次艺术展,同学们交上来很多作品,请你做做小评委,点评一下这几位同学的作品吧!
A. B.
C.
D.
A同学画的故事是《_________》,这里面的人物,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
B同学画的情景是_________(A舞狮子 B舞龙),我感到画上的人心情是_______________
C同学画的人在表演_________(A舞蹈 B京剧),人物穿的衣服按专业说法应该叫做_______________(A行当 B行头),很漂亮!
D同学画的节日是_________,里面展示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值得庆幸的是,充满生机的安妮·沙利文来到了我家。 ( )
(2)许多饱含着老师辛劳的词,就这样从她的手传到了我的受,改变了我的生活天地。( )
(3)她从不怜悯我,也不表扬我。( )( )
6、古诗鉴赏。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本诗的作者孟浩然是_____代著名的_____派诗人。
【2】就内容而言,作者以一个“_____”字统摄全诗,抒发了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古诗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窜入船中的情景。
【2】这首诗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西湖边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景象。
【3】“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__心情。前两句诗还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苏轼另一首描写西湖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鸣蝉,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烘托。
B.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第七、八句描写的是旧店难寻的困惑。
9、阅读理解
_________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国景色。一列行旅,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黄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 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篙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围绕这一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
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1】给选文拟一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介绍中国古代一幅传世画作,作者着重突出了《清明上河图》画面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作者是怎样处理城门横断画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的是北宋时期汴河两岸的景物,展现的是一幅美丽的田园景象。
B.本文作者是按照画面展开的顺序来介绍的,这样表述层次清晰。
C.《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散点透视”技法,远近人物,城楼房屋,铺内刀剪,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赞叹!
【5】读完选文,你怎样评价《清明上河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现代文阅读。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短文选自课文《______》。
【2】用“ ”画出这一段中整体描写五个战士的语句,用“﹏﹏﹏”画出具体描写每个战士的语句。
【3】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 ”上。
对五个战士整体的描写是_______(A.点 B.面)的描写,对每个战士具体的描写是_______(A.点 B.面)的描写,这样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是_______(A.突出了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的特点。B.不仅写出了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
11、细读课文深感悟。
动物与人一样,都有情感。请你结合下列实例,谈一谈动物的情感。
(1)小鸽子飞到游人的手上啄食。
这是它们对人类________的表现。
(2)大黄狗看家护院。
这是它对主人________的表现。
(3)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这可以看出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4)一只老狐狸不顾一切地冲向打死小狐狸的猎人。
这可以体会出老狐狸________的心情。
12、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1)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2)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dǒu pō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常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存在一点儿马虎。(3)‘dà gài’‘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①着学生和工人,②着标杆,③着经纬仪,在 峭壁上定点、构图。(4)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huánɡ shā mǎn tiān,一不小心就有④入深谷的危险。(5)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6)白天,他pān shān yuè lǐnɡ,勘测线路;晚上,他在油灯下绘图、计算。(7)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8)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9)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去信心。
节选自《詹天佑》
【1】下面句子中,根据拼音写出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哪里要把dǒupō(陡坡)铲平。
B.“‘dàgài’(大慨)‘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C.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huánɡ shā mǎn tiān(黄沙漫天)。
D.白天,他pān shān yuè lǐnɡ(攀山越林),勘测线路。
【2】下面词语中划线字与例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例字“差不多”
出差 参差 极差 差强人意
B.例字“狂风怒号”
号称 吹号 铜号 号外
C.例字“塞外”
要塞 边塞 塞北 塞下
D.例字“当地”当铺 担当 应当 当然
【3】依次在选文横线上填写的动词,准确的一项是( )
A.①领 ②举 ③背 ④堕 B.①领 ②扛 ③背 ④坠
C.①带 ②扛 ③带 ④堕 D.①带 ②扛 ③背 ④坠
【4】对句子中标点符号用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句子: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存在一点儿马虎。‘dà gài’‘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A.句中的冒号用在引用语前,表示提示的意思。
B.句中的单引号表示特别强调的意思。
C.句中的双引号表示直接用詹天佑的原话。
D.句子引语中的两个句号表示引用的是两个陈述句。
【5】下面句子的意思和原句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原句: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去信心。
A.否则,因为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所以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
B.否则,不是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是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
C.否则,不仅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
D.否则,如果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就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
【6】对下面句子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白天,他pān shān yuè lǐnɡ,勘测线路;晚上,他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记叙)
B.“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huánɡ shā mǎn tiān,一不小心就有④入深谷的危险。”(描写)
C.“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描写)
D.“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记叙)
【7】文段有三个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
A.(1)(2)/(3)(4)(5)(6)/(7)(8)(9)
B.(1)/(2)/(3)(4)(5)(6)(7)(8)(9)
C.(1)(2)(3)/(4)(5)(6)/(7)(8)(9)
D.(1)(2)(3)(4)(5)/(6)(7)/(8)(9)
13、阅读课内片断,回答问题。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 )的小圆虫,披着( )的彩衣。在这些( )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物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 )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1)选择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
①友好 ②俏丽 ③粗壮 ④花色斑斓
(2)这段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
“大街小巷”是指 。
“南国的少女”是指 。
(3)想象画线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按提示语写一两句对话。
蜥蜴扭过头,对背上的几只小甲虫说:“嘿,小家伙们, 。”
几只小甲虫附和道:“ 。”
14、阅读。
我爱红杜鹃
离开黄龙沟已经两年多了,我却经常想起那万绿丛中的杜鹃花。
那时,每到花开时节我都要上山去采杜鹃花。有一次,我看见一位老爷爷正把一束杜鹃花放到一座墓碑上写着“革命烈士之墓”的墓前。我便问老爷爷:“这里怎么会有烈士墓啊?” 他看了我一眼 ,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有三个八路军伤病员在这个村子里养伤,他们一边帮乡亲们干活,一边向乡亲们宣传革命思想。乡亲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精心地照料他们。他们很喜欢杜鹃花,说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后来,日本侵略军进村扫荡,为了掩护乡亲们安全转移,他们拖着受伤的身体,穿行在杜鹃花丛中,把敌人引到这个山坡上。子弹打光了,他们就拉响了手榴弹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望着老爷爷放在墓前的杜鹃花,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场景,看见了战士们宣传革命思想时的样子和英勇抗敌、慷慨赴死时的悲壮场面。是他们,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一簇一簇,像一片一片红霞,像一团一团火焰,映红了幽静的山野,默默地点缀着大自然,散发出阵阵芬芳,那么美好,那么可爱,那么生机勃勃。它的蓬勃旺盛,不正是中国走向胜利的象征吗?
红红的杜鹃花,是烈士们的鲜血染成的,它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不会凋谢,永远开在我们后来人的心中。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在短文中的意思。
(1)漫山遍野: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缀: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做题。
(1)“后来,日本侵略军进村扫荡,为了掩护乡亲们安全转移,他们拖着受伤的身体,穿行在杜鹃花丛中,把敌人引到这个山坡上。子弹打光了,他们就拉响了手榴弹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两句话描写了______________场面,属于场面描写中________的描写。请你发挥想象,对其中一个八路军战士进行点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
(2)“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一簇一簇,像一片一片红霞,像一团一团火焰,映红了幽静的山野,默默地点缀着大自然,散发出阵阵芬芳,那么美好,那么可爱,那么生机勃勃。”这句话运用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杜鹃花的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有三种人都借杜鹃花寄托了他们的不同思想感情,请仔细体会后填空。
(1)八路军伤病员把杜鹃花看作__________________。
(2)老爷爷往烈士墓前放杜鹃花,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爱杜鹃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15、受检阅的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改“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2.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_______________
3. 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
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
4.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
5.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训练营。
(1)七月的新疆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用因为……所以……连成一句话)
(2)虽然天山现在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改为陈述句)
(3)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窝,都有鱼儿在游动。
(改为拟人句)
18、按要求写句子。
(1)奇妙的夜晚。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用关联词语合并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大禹治理了洪水。
_________________
②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_________________
20、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小练笔场。
你仔细观察作者描写鲁迅的片段,请你试着仿写一个人物片段。和课文比一比,看谁写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