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司马、同徒、司空。
B.笏: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2、中国古代,交朋友总是有很多说法。下面叙述朋友交往说法正确的是( )
A.竹马之交——童年时代就要好的男女异性朋友。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
B.患难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C.布衣之交——指年龄、辈分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D.贫贱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那本书是我弟弟最喜欢的书籍,他一直舍不得借给别人,请你务必按时奉还。
B. “上个月我亲自到北京找专家,不耻下问。”王厂长充满激情地说。
C. 李工程师拿起焊机亲自示范,小张感叹道:“李工,您真是班门弄斧啊。”
D. “得到贵公司的邀请,鄙人深感荣幸,在此谨代表我院对贵公司成功上市表示祝贺。”李院长说。
4、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著名的戏曲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杂剧六十余种,代表作除《窦娥冤》之外,还有《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1958年,关汉卿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
B.《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是著名杂剧剧本。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杂剧里所增加的短的独立段落,一般放在第一折前头,作为剧情的开端,有时放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课文开头部分是全剧的楔子,第一、二、三折是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C.“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D.《窦娥冤》中用到的“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亢旱三年”四个典故涉及的人物分别是周朝的苌弘、神话中的杜宇、战国的邹衍和汉朝的孝妇。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有 ① 好处, ② 似乎是一个没有什么争议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人类的文化、智慧集中保存在书里面。真正能够提高素质、推动思维、改善人的精神品质的方法, ③ 读书。读书 ④ 能帮助我们了解信息,扩展知识,培养精神集中、动脑筋的习惯, ⑤ 教给我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概括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规律的共同道理, ⑥ 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没有 应该 还是 / 也 还
B. 无 对它 定是 不仅 / 而且
C. / 这 只有 不但 还 更
D. 大 它 应是 不只 而且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音
秦碧薇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次日,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我对外公印象不深,模糊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从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而他却执意坚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
“山里人现在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给外公下葬的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边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扎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
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续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凤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
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半分钟微汗,半分钟微凉,细细的芒草摇晃,似在轻吟。她口中的“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沉渊中升起,万里无云。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
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踏着我的影子。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真的?”
“真的!”
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是山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我”和小女孩熟悉之后,“我”才有机会了解她的心声,才看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B.第5段中“寒霜”一词,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这里是小女孩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内心极度失落的情绪的外化。
C.本文有较多细致的环境描写,这些内容都是在表现山中的幽静和宁谧,突出山中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D.因为外公的去世,山里没了教师,小女孩不能继续上学,她对此很失落,而在文章最后她的心中又重新燃起上学的希望。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大伯的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写出了外公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突出了山里的教育现状,又引出小女孩的出场。
B.“头发扎得松松垮垮……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等描写,写出山里孩子贫困、羞涩、麻木的状态。
C.在小女孩来送“我”的情节中,她的步腰、语调烘托了她此时的心情,一问一答,引人深思,引用名句,描写小女孩的形象,升华了主旨。
D.本文既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有十分细致的神态描写,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行文充满诗意。
【3】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一组连续的动作来表现主客的热情,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对主客的触动之大。与“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形成巨大反差,启示读者主客皆对音乐情有独钟。
(3)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谓是千古名句,它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8、补写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
(1)______________,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金块珠砾,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京门北闹亭怀古》)
(4)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儿多愁?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9、(1)《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童子之师”的做法和自己所说的老师有着本质的区别。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本来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但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呢?韩愈的回答依然是“________________’’。
(2)《观刈麦》中,白居易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道尽了农人耕种之辛苦。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 既窈窕以寻壑,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
(5)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6)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洞庭春色
陆游
壮岁文章,暮年勋业,自昔误入。算英雄成败,轩裳得失,难如人意,空丧天真,请看邯郸当日梦,待炊罢黄粱徐欠伸①,方知道,许多时富贵,何处关身。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鲶丝莼?且钓竿渔艇,笔床茶灶,闲听荷雨,一洗衣尘。洛水秦关千古后,尚棘暗铜驼②空怆神。何须更,慕封侯定远,图像麒麟?
注释:①欠伸:打哈欠,伸懒腰。②棘暗铜驼:典出《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③图像麒麟:“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见《汉书·苏武传》。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前三句,词人对“壮岁”和“暮年”的情况进行了深刻反思,引出下文。
B.本词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均使用“鲈鱼莼菜”的典故,但表达的志向不同。
C.词人看到洛水秦关沦陷后衰败荒凉的景象,只能对着处在荆棘中的铜驼黯然神伤。
D.陆游的诗词工于炼字,例如“误”“且”“闲”等词语均准确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感。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①。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②。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③。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④,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⑤,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⑥,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⑦里,而其被服礼义⑧,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结髦:织毛物 ②锻炼:打铁。③蜡屐:制鞋子。④桓玄打仗时把书画放在战船上不离身,王涯把书画藏在夹墙中怕被人发现。⑤书:书画。⑥百鸟的鸣叫声从耳边掠过。⑦戚:皇亲国戚。⑧被服礼义:牢记并遵循礼仪。
【1】可填入第1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哉
B.也
C.乎
D.耳
【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绘堂坐落在驸马都尉王晋卿住宅的东面。
B.宝绘堂收藏了驸马都尉王晋卿喜欢的书画。
C.苏轼年少时轻视富贵生死而特别看重书画。
D.驸马都尉王晋卿喜爱诗书也喜欢与人角斗。
【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A.第1段末尾
B.第2段末尾
C.第3段末尾
D.第4段末尾
【4】分析第1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概述本文的写作思路。
14、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历来如此”的教诲。面对这样的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