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新乡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品读句子,完成后面的练习。

    (1)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不慌不忙”写出了李大钊________

    (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________”“________”说明李大钊饱受折磨;“________”写出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________”一词,则再次直接地表明了李大钊作为一个慈父的可亲形象。

  • 2、下面是两首名人藏头诗,请你指出他们分别是谁。

    周公吐哺天下心,恩义相辅霸业成。

    来日清明花如海,方知后继代有人。

    ______

    李唐立基三百年,世代谁堪比贞观。

    民能载舟亦覆舟,谁怜哀帝空叹天。

    ______

  • 3、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________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________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________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

  • 4、选择关联词语,填在句子中。

    (1).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_____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_____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

    (2)._____地球停止旋转,洗澡水_____不会产生这种漩涡。

  • 5、认真读下面的内容,根据提示,在括号内写出恰当的词语。

    不久,我们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回首过往的岁月,我们想起了培育我们的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他们______________地工作。在老师的教育下,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读懂了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也认识了许多令我敬佩的人,有_______的彭德怀,有_______的海伦,有_______的孔子。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寒食

    [唐]韩翊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1这是一首______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们,却得到皇帝特赐的火烛,享有特权。

    2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3简单分析诗歌暗寓讽喻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____________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5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释:①侍御:官职名。②通波:四处水路相通。③武冈:县名,在今湖南省西部。④离伤:离别的伤感。⑤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1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诗人通过写沅水连接着武冈,给人一种两地比邻之感

    B.“送君不觉有离伤”说明作者心胸豁达,送别友人之时并没有离愁别绪

    C.第三、四两句用青山同享、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轻快地写出两人分别后的情景,巧妙地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写出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情谊

    D.“同”字表面上写与朋友风雨同行,实际上突显了对朋友的牵挂

    2有人认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正说”,而本诗“明月何曾是两乡”则是“反说”。结合全诗,说说你对“反说”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理解

    秋风爷爷

    天高了,地宽了!乐得秋风爷爷到处跑……

    秋风爷爷对着大树爷爷吹口气,大树摇啊摇,一会儿抖(dǒu)落一只金蝴蝶,一会儿抖落一只红蝴蝶,一会儿抖落一只花蝴蝶。

    妈妈说,大树落叶了,送给小树做肥料(féiliào),盼(pàn)它快长高!

    秋风爷爷对着小河吹口气,小河笑啊笑,一会儿抖动披着的纱巾,一会儿卷(juǎn)起一个个浪花花,一会儿抱着白鹅摇啊摇。

    妈妈说,小河高兴了,它养的鲜鱼、螃蟹(pánɡxiè)肥又壮(zhuànɡ),宝宝吃了营(yínɡ)养好!

    秋天秋天真美丽。天高了!地宽了!庄稼丰收了,一抹()金,一抹银,画出一幅好风景。秋风爷爷到处跑,乐得孩子们掀掉(xiāndiào)头上的太阳帽(mào……

    1数一数。这篇文章有________段话,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写上序号。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秋风爷爷就像一位魔()术师,它对着大树吹了一口气,大树一会儿________一只金蝴蝶,一会儿________一只红蝴蝶,一会儿________一只花蝴蝶。

    秋风爷爷对着小河吹口气,小河笑啊笑,一会儿________披着的纱巾,一会儿________一个个浪花花,一会儿________白鹅摇啊摇。

    3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理解

    雷雨

    夏日的中午,连空气也发烫。笔直的大道,无遮无盖地曝晒在阳光之下。路旁的几株柳树,热得无精打采,低垂着枝条。柏油路软绵绵的,一脚踩出一个浅浅的脚印。一串汗珠摔下地,“吱”的一声,冒了一道白气,就没影了。

    空气闷得人发慌……

    “热死了,热死了……”树上的知了拉开嗓子高叫着。

    方才还是烈日炎炎,万里蓝天不见一丝云絮。一转眼,狂风尖厉地呼啸着,旋转着,把路边的几株柳树吹得七颠八倒。“沙沙沙”,一些小砂子平地飞起,撞到窗子的玻璃下,发着声响。不知谁的草帽,被风吹得像风筝似的,一翻一翻地飞向空中。天色骤然暗下来,半空中一大块一大块墨灰色的云,差一点擦着高楼顶,不一会儿就连成了一片,像块大墨布似的遮着天空,并且一点一点地压下来,压下来……

    “嚓!”闪电似乎看不惯这闷人的天地,它发怒了,用闪亮的宝剑挑破了黑幕布。

    “轰隆隆!”雷公似乎也看不惯这闷人的天地,它发怒了,用震耳欲聋的吼声震倒了黑云山。

    不一会儿,“达达达”,豆大的雨点急速地落下来了。它敲打着柏油马路路面,敲打着玻璃窗,溅起白蒙蒙的水雾。接着,一丝清凉的湿润的空气便浸入人的肺腑。

    闪电不那么刺眼了,雷声不那么震耳了,雨幕不那么密集了……仅仅半个钟头,就雨过天晴了。

    这一阵雨,把整个天地洗刷一新。你再看路边那几株柳树,伸展着枝条,叶儿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多么精神啊!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骤然——_______   方才——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思想概括为以下三种,请你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种(   )

    A.本文主要描写了雷雨时的情景。

    B.通过对雷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喜悦心情。

    C.通过对雷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前情景的害怕。

  • 11、阅读理解

    竺可桢爷爷是我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一生有着对气象学、气候学和地理学的执着献身jīng  shén,率先对台风、季风、气候区域、农业气候、物候、气候变迁等进行yán  jiū,其中一些成果达到国际水平。竺爷爷一生发表 xué著作近300篇,晚年写的《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和《物候学》等专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zhòng  yào意义。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词语。

    jīng  shén________    yán  jiū________

     xué________    zhòng  yào________

    2通过阅读这个片段,我们知道竺可桢爷爷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

    3奠基人是什么意思?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要守岁。

    1选段_______(A.详细  B.简略)地描写了除夕的热闹场景。请你根据选段的内容完成思维导图,体会作者是如何写除夕热闹场景的。

    2“万不得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文中加点的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请你将批注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

  • 13、课外阅读。

    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历尽艰辛,来到宛子山前。在宛子山波月洞内,有一个千年尸魔白骨精,凶残、狡猾并善于伪装,为使自己长生不老,它一心想吃唐僧肉。它利用孙悟空外出巡山的机会,先后变成上山送斋的村姑与朝山进香的老妪,花言巧语使唐僧和八戒上了当,可两次均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它的化身。然而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

    白骨精第三次化为一个老丈,利用唐僧面慈心软、善恶不分的弱点,三施攻心计,孙悟空一再揭露其妖怪面目,而唐僧执迷不悟,不仅不准孙悟空去打这个妖怪,还念紧箍咒来惩戒孙悟空。孙悟空为了取经,忍住痛苦,终将老丈打下深涧。

    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姑息孙悟空。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孙悟空恳求师父收回成命,唐僧不允,孙悟空只得返回花果山。孙悟空走后,白骨精将波月洞化成天王庙,唐僧、沙僧中计就擒,八戒乘隙逃走,去花果山请孙悟空来救师父。回来的途中,孙悟空打死前去赴宴的白骨精之母金蟾大仙,自己变成老妖模样来到洞内,伺机搭救师父。在宴前,孙悟空为用事实教育唐僧,设计诱使白骨精重新变化成村姑、老妪和老丈的模样,使唐僧目睹妖怪的本来面目,唐僧幡然悔悟。这时,孙悟空现出本相,消灭了白骨精及众妖魔。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写下来。

    能言善辩——____________一意孤行——____________

    【2】请你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下列人物。

    唐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悟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骨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骨精分别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样来迷惑唐僧,最后又假冒佛祖名义迫使唐僧____________,自己_______________

    【4】孙悟空是怎样使唐僧认识到妖怪的本来面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你还读过其中的哪些故事?请写出几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佳篇赏析

    爱丽丝一点儿也没摔坏,她立即站起来,向上看看,黑洞洞的。前面是个很长的走廊,她又看见了那只白兔正急急忙忙地朝前跑,爱丽丝像一阵风似地追了过去。但是当她赶到拐角,兔子却不见了。她发现自己在一个很长很低的大厅里,屋顶上悬挂着一串灯,把大厅照亮了。

    大厅四周都是门,全都锁着,她伤心地走到大厅中间,琢磨着该怎么出去。

    突然,她发现了一张三条腿的小桌,桌子是玻璃做的。桌上除了一把很小的金钥匙,什么也没有,爱丽丝一下就想到这钥匙可能是哪个门上的。可是,要么就是锁太大了,要么就是钥匙太小了,哪个门也用不上。不过,在她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刚才没注意到的一个低帐幕后面,有一扇约十五英寸高的小门。她用这个小金钥匙往小门的锁眼里一插,太高兴了,正合适。

    爱丽丝打开门,门外是一条小走廊,比老鼠洞还小,她跪下来,顺着走廊望出去,见到一个从没见过的美丽花园。她多想离开这个黑暗的大厅,到那些美丽的花圃和清凉的喷泉中去玩呀!可是那门框连脑袋都过不去,可怜的爱丽丝想:“哎,就算头能过去,肩膀不跟着过去也没用,①我多么希望缩成望远镜里的小人呀,我一定要找到变小的方法。”于是,她回到桌子边,希望还能再找到一把钥匙,至少也得找到一本教人变成望远镜里小人的书,可这次,她发现桌上有一只小瓶。爱丽丝说:“这小瓶刚才确实不在这里。”瓶口上系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印着两个很漂亮的大字:“喝我”。

    ……

    然而瓶子上没有“毒药”字样,所以爱丽丝冒险地尝了尝,它混合着樱桃馅饼、奶油蛋糕、菠萝、烤火鸡、牛奶糖的味道。爱丽丝一口气把一瓶喝光了。

    “我变成望远镜里的小人了。”爱丽丝高兴得眉飞色舞,现在她只有十英寸高了,已经可以到那个可爱的花园里去了。不过,她又等了几分钟,看看会

    不会继续缩小下去。②想到这点,她有点不安了

    ——节选自英国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

    【1】本文节选自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请仔细阅读全文,为选文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析句子。“思考使人深邃”。文中画“ ”的句子,①处“望远镜里的小人”指的是___________;②处“她有点不安”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合理想象。选文第四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省略了爱丽丝的心理独白。请结合前后内容,抓住“喝我”和“毒药”等关键词,发挥合理想象,将爱丽丝的心理活动补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分享。每一本名著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漫步世界名著大花园,我最心仪的书籍是_______(作者)的《______》,主人公是____。在读这本书不同的章节时,我的读书方法也不同,如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时,我采用______的方法;读到特别喜欢的段落时,我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照样子,改句子

    例:这只白鸽是爸爸拾到的。

         爸爸拾到了这只白鸽。

    省力安全水壶提手是小明同学发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感叹句:把下面句子改写成感叹句。

    山林里的小鸟叫声清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根据画线句子仿写句子,另选三个人物和三种品质。

    我喜欢鲁滨逊,是因为他不畏艰难。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发现了这一只瓦砾似的贝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我送小王出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带弟弟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表达与交流。

    泪水,是情感的流露,或喜悦,或悲伤,或懊悔……每一次流泪都会有一段难忘的经历,都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烙印,那是我们一次次成长的记录。回首过去,让你感触最深的一次流泪是什么样的经历?你又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呢?

    要求:将事情经过写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并写出情感变化。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