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随(______)所(______) (______)歌(______)舞 (______)面(______)刀
行(______)积(______) (______)无所(______) (______)无分(______)
青(______)獠(______) 万(______)更(______)
1.上面词语中描写人物外貌的是________________。
2.上面词语中“富可敌国”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一数,填一填。
(1)“车”字共______笔,第三笔是__________。
(2)“升”字共______笔,第三笔是__________。
(3)“古”字共______笔,第四笔是__________。
(4)“民”字共______笔,第四笔是__________。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查字典,填空。
如果在字典中查“蒸”字,它的音序是___________,部首是____。“蒸”字的意思有:①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变熟或变热。②热气上升。
词语“蒸笼、蒸气”中“蒸”字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____。
5、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他果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________)
(2)宝玉细看了一下,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 (________)
6、课内阅读。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代词人______,号______。
【2】这首词写的是______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_____之情。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这是《浣溪沙》这首词的小序,点出了词人所观所感的地点是_______,其中的主要景物是_______,景物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这个小序为词中的“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作了铺垫。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幕雨子规啼。
【2】请你分别用四个字概括词中呈现的三幅图。
A._________图 B.__________图 C._______________图
【3】请你想象描述其中的一幅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解释词语。
(1)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唱黄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6】与下阕所表达的思想相近的一项是( )
A.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8、阅读古诗词。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解释下列词语。
(1)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____
(2)唱黄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部分是这首词的小序,点出了词人所观所感的地点是________,其中的主要景物是__________。小序中的“溪水西流”与词中的“______________”相照应。
【3】上阕描绘的景物有兰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规等。
【4】下列诗句所表达的思想与本词下阕相近的一项是( )
A.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B.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C.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9、课内阅读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时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用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该选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_____,这是一篇______。
【2】给第一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注上拼音。
头涔涔 _______ 泪潸潸_______
【4】文中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仿照其写作方法也写一句这样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中的“溜”字另一个读音是_____,组词______
【6】选段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一去不复返,请你写出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或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春天的傍晚,妈妈牵着妹妹,爸爸牵着我,一起到郊外去散步。我们沿着一条小河走。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我们一边看,一边走,路已经走了不少,却还恋恋不舍,不想回去。
【1】时间是________,人物有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例:碧绿碧绿:________、________
例:层层波纹:________、________
例:葱葱绿绿: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拂过——________ 可爱——________
【4】用“一边……一边……”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句子,回答问题。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1)“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然”一词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榆树
我喜爱花草树木,但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那满山遍野的榆树,就好像与鲜艳的桃杏争艳竟美似的,柔软碧绿的枝条上挂满了微红的小骨朵,在春风的吹佛下,骨朵中间吐出嫩嫩的、圆圆的,惹人喜爱的小榆树英。
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们捋完它的叶,扒光它的皮,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不!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
榆树从不夸耀自己。在百花争艳的公园里,它并不招引游客,但它像哨兵一样,往往生长在公园四周,似乎在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
榆树在不见人烟、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也能顽强地生长。它经得起寒冷、暑热和干旱,能在那里愉快地安家落户。
榆树的品格勇敢、坚强,我赞美榆树!
【1】根据拼音,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词语
(1)luō(____) (2) jué jiàng (______)
【2】文中第一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1) 改成 (2) 改成
【3】从文中摘抄出两个成语,并用这两个成语分别造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二段中“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改成“它也一样能活。”你认为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说“勤”
①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②勤,对于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说的“勤”,就是要人们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古今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③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数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④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是他不气馁,不灰心。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他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数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坚持练习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姓陈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⑤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知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⑥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造诣(________) 变拙(________)为巧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第④段中的两个具体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够再举出一个或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论点是正确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八个有关勤奋学习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那个春天,很暖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残疾,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做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都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 )咳嗽( )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恒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捂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谁也无法替代的”。女儿 低下了头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经过我们学校。你们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截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他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的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 )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 )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
【1】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正确的关联词语。
【2】“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
五岁时 | ________ |
七岁时 | 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 |
九岁时 | ________ |
十一岁时 | 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
【3】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怯怯地 愤愤地 失望地 B. 怯怯地 失望地 愤愤地
【4】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那个冬天,很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我”即是儿媳,又是母亲,在对待婆婆的问题上,她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儿媳,在对待自己女儿的问题上,她又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母亲。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树成长。
扩句(至少扩两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很累。
用上“甚至”补充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例:你这样做怎么能行呢?我不是跟你说过多次了吗?
你这样做不行,我跟你说过多次了。
1、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还有谁比我更了解他呢?(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鸟很喜欢鸣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天,树叶从枝头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这场比赛怎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呢?
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怎么会让人觉得舒服呢?
_________________
20、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蚂蚁吃了一条大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练笔。
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请你用几句简短的话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