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A:那是一条身形巨大的鲨鱼,它怒目圆睁,从我的左前方游向我。
B:这条庞然大物——鲨鱼,它睁着大眼,满眼怒气,斜游过来。
C:它如一块会游动的巨型礁石,目露凶光,骇人地斜刺着冲过来。
读了上面的三句话,我更喜欢第_______句。我喜欢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波莉姨妈已经陷入了悲痛和绝望之中,她那满头的灰发几乎全变白了。
①这句话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也做一回小翻译,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这句话,使语言更优美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诗句,体会品格与志向。
(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两句诗中,诗人借____(事物)来表达____________。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两句诗中,诗人借____(事物)来表达____________。
(3)我还读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中,诗人借______(事物)来表达_____________。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迫害——(________) 赞赏——(________) 迷恋——(________)
祸患——(________) 骤然——(________) 广阔——(________)
4、写一句名言、警句、谚语或俗语。如关于珍惜、时间、保护环境、天气与生活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古诗《游子吟》,要求写明诗题、朝代、作者。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读划横线的句子,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词人游蕲水__________(填地名)时所作。
【2】对这首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七字既点出了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B.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C.“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
D.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3】______________这几句中,我们能体会到词人苏轼不服老、乐观奋发的精神。
7、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
【2】诗句 “___________”写出了竹子的特点。
【3】这首诗作者用_______(用四字词语)写法,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诗人自己________。
8、读古诗,完成习题。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___,___秋风动客情。
___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
【1】补全诗句。
【2】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__代诗人__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__的思想感情。
【4】诗中“挑”的意思是__,“促织”就是__。作者看到___,料想___,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5】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
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明清之后儿童的颈子上多了饰品—长命锁。其实,它是由古人佩戴的“长命缕”习俗演变而来。在讨论端午节习俗时,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有佩戴长命缕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据《荆楚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等古籍记载,自汉代起,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详。
(材料二) 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小锁挂在孩子脖子上,为的是百家福寿锁栓他的生命。
(材料三)在黑龙江地区,小孩出生后,产家要向街坊要来七色彩线和七枚大钱,把大钱用七根一股的彩线并穿成连环形,一端饰以流苏,挂在婴儿项上,叫做“长命锁”。
【1】佩戴长命锁的习俗最早产生于( ),由古人在( )节佩戴( )的习俗演变而来。
【2】结合上述材料,说说这个风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企盼。
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一句这样的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1】请给下列汉字注上汉语拼音:
瑞(________) 兆(_______)
【2】“冬天麦盖三层被”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作者说“瑞雪兆丰年”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从文中看,其根据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祖父的园子
①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②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③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④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⑤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⑥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⑦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瓜,就结一个瓜。⑧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⑨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⑩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11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12太阳也不知道。
【1】在作者的心中,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等都是怎样的?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中第④⑤两句与第⑥~12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精通”数学的动物
在人类眼里,所有动物的头脑似乎都比较简单。其实,有许多动物的头脑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愚钝,有许多动物很聪明,甚至可以说是数学“天才”,它们懂得计算、计量或数数等。
珊瑚虫的头脑很不简单,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为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可见,也是一天一幅“画”
生物学家佩珀伯格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耐心训练一只6岁的非洲灰鹦鹉,让它学会了40个英文单词,还学会了计数。这只鹦鹉能用这些单词说出几十个物件的名称、颜色和形状,还会说出这堆东西各自的数量。
小小蚂蚁的计数本领也不逊色。英国昆虫学家光斯顿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将一只死蚱蟠切成小、中、大共3块(中块比小块大约1倍,大块又比中块大约1倍),放在蚂蚁窝边。蚂蚁发现这些蚱猛块后,立即调兵遗将,欲把蚱蚯运回窝里。约10分钟工夫,有20只蚂蚁聚在小块蚱蚯周围,有51只蚂蚁聚集在中块蚱猛周围,有89只蚂蚁聚集在大块蚱猛周围。蚂蚁数量、力量的分配与蚱猛大小的比例相一致,其数量之精确,令人惊叹。
科学家发现水老鸭会数数。中国有些地方靠水老鸭捕鱼。主人用一根细绳拴住水老鸭的喉颈。当水老鸭捉回6条鱼以后,允许它们吃第7条鱼,这是主人与水老鸭之间长期形成的约定。科学家注意到,渔民偶尔“数错”了,让它们接着捕鱼时,水老鸭却动也不动即使渔民打它们,它们也不出去捕鱼了,它们知道这第7条鱼就应该是自己所得的。
美国动物心理学家亨赛尔博士在试验时,给动物以错误的信息,然后观察它们作出的反应。他曾连续一个月给100只加勒比海野猴每天一次分发2只香蕉,此后突然减少到分发1只香蕉。此时,96%的野猴对这只香蕉多看了一两遍,还有少部分猴子甚至尖叫起来表示抗议。美国动物行为研究者戈丹做过类似的实验:他先让他所饲养的8只黑猩猩每次各吃10只香蕉,如此连续多次。某一天,他突然只给每只猩猩8只香蕉,结果所有的黑猩猩都不肯走开,一直到主人补足10只后才满意地离去。由此可见,野猴和黑猩猩是有数学头脑的。
长期以来,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所有人一直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数字的概念和进行计算的能力,而上述实验和有关的介绍对于我们了解动物的智力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在介绍动物中的数学“天才”时,除了用举例子的方法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把动物们比作数学“天才”,你认为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动物还具有哪些方面的非凡才能,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这篇课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贫苦儿童的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内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其中凡卡在写信过程中主要回忆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件事。最后,文章以凡卡甜蜜的梦结束,这样写的妙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跨越百年的美丽》)
这个句子采用了列举数字的表达方法。联系句子及全文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将下列句子换种说法,不改变原意。
1.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晚上加班,你和爸爸吃饭别等我。”(间接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山川、田野和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播下的种子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没剩些什么。(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都认为《宝葫芦的秘密》这部动画片最好看。(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修改病句。
我用了整整一年左右的时间读完了沈石溪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
(2)修改下联,使之与上联组成对偶句。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容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赵王告诉蔺相如说:“你要带着宝玉到秦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萍告诉老师:“这次的中队会由我来主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小时侯总是羞羞答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
1.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中断通讯联系。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听说他为了帮助一位盲人,昨天很晚才回家。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写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实我有的是时间,工作麻烦一点儿又何必介意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理对我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烈的听众。(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展示。
“点赞”是网络语言,来源于各大网络社区的“赞”功能,表示对某个内容(比如一条帖子、一篇文章或者一条微博等),或多某人表示赞同、喜爱。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新变化,现在“点赞”一词也可以表示加油、支持、赞美等含义。
你的生活中又值得点赞的人或事吗?请以“我为 点赞”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叙事完整,语句通顺,感情真挚,不少于450字,注意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