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大理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说的是_____

  • 2、整本书阅读。

    1.《鲁滨逊漂流记》是_______国作家 _________。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鲁滨逊。

    2.《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的作品,汤姆·索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 3、填空题。

    (1)对于不太爱接受批评的同学,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警句来劝说。

    (2)文天祥是我国_____(朝代)代爱国诗人,《过零丁洋》中的两句诗最能表达他的炽热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和“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高洁的品格。

    (4)有时候我们很难接受亲人和师长的批评。其实“_________”,家人和师长的批评是为了我们好。(填名言)

    (5)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一个作即兴发言。

    场景一:班里来的新同学叫李强,请你代表全班同学对他表示欢迎。

    场景二:参加爷爷的寿宴,宴席上向爷爷祝寿。

    我选择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填空。

    1.“三过家门而不人”是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本草纲目》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3.美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是______________

    4.“桂林山水甲天下”,______________山水“甲桂林”。

    5.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颁布的药典出现在______________

  • 5、把成语补充完整。

    视死如________    一声不________     星罗________     ________沛流离

    ________,战无不胜。   近朱者赤,________    胜不骄,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词语:

    辞:__________   烟花:_______________

    2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__________;送别的时间:__________ ;故人的去向:________ ;以及送别的场景:_____________(最后一个填空用自己的语言)。

    3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理解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中庭地白树____ A.安歇。 B.隐居。

    (2)寄书不达____ A.长度。 B.一直。

    【2】《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可以从“_______”一词看出。这不禁让人想起李白《静夜思》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明普天之下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但在《月夜忆舍弟》中,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在说法正确的后面画“√”,错误的画“×”。

    (1)《十五夜望月》一诗的前两句是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写的。____

    (2)“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委婉含蓄,别有韵味。____

    (3)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诗人的心境都是欢喜的。____

    (4)这两首诗都以明月为内容,表达了思乡之情。____

    【5】下面的诗句中,同样以明月为内容的是( )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8、课内阅读。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擢:___________                       (2)素: ____________

    (3)盈盈:___________                 (4)脉脉:_____________

    【2】把诗句中的叠词画上横线。

    【3】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达了妇女对丈夫的__________之情。

    【4】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谁?把能体现主要人物情感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

    邓稼先的最后日子

    邓稼先是中国首任原子弹研制理论设计的负责人,是“两弹元勋”,为国家的核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邓稼先在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中受到了强烈的核辐射,他的身体受到了极大伤害,他生命的最后日子是在病痛折磨中度过的,但他一刻也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一刻也不愿意休息,隐瞒着自己的病情继续带领大家刻苦攻关。

    同事胡仁宇回忆,1984的时候邓稼先已经经常走不动路,从装配房到宿舍只有一小段路程,60岁的邓稼先却步履蹒跚,很难走得过去。他有时实在熬不下去,只能在胡宇仁的身上靠一靠再走。当时胡宇仁不晓得他是得了重病,以为是累成这样的,因为他长期都是通宵达旦地忘我工作的。开着会的时候他也会突然惊厥倒地,浑身出冷汗,休克也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次。胡仁宇对他说:“您太忙了,要多休息啊!”他说:“核弹的研发是争分夺秒的,身体固然重要,但核弹对国家的安危更加重要啊!”

    邓稼先就这样带着重病坚持做着繁忙的科研工作,直至1985年7月确诊了癌症,才被硬逼着住院治疗,做了几次手术。

    第二次大手术后的第四天,邓稼先就用颤抖的手写条子,要研究院给他送材料和书籍来,要关于国外核武器进展的资料,还要一大批外文杂志。他置一切于不顾,要利用做第三次手术前的两三个月时间,拼命与死神赛跑,要做完一件事——提出的一份中国核事业发展建议书。

    那个时候,邓稼先的身体已经越来越虚弱,到后来靠别人帮助也很难坐得起来了,写字时手抖得很利害。身上密密麻麻的都是针眼,已经成了蜂窝状。除了一些必要的用药,主要的都是止痛针,每个小时都要打一针。大家都劝他先把建议书放一放,要好好休息,但他不肯,他说:“再不抓紧时间,就完不成了。”

    建议书终于完成了,邓稼先让妻子许鹿希尽快送出。在妻子抱着这份材料走出病房前,邓稼先叫住妻子,只说了一句话:"这比你的生命还重要。"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终年62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下得太远,我们的工作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1】短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对邓稼先进行了什么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写了邓稼先1979年到1986年的事,哪些年的事写得详细,哪些年的事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再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以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京腔的韵味

    生在黄梅戏的故乡,可我最喜欢的还是京剧,听不厌,品不尽。兴起时,还能吊起嗓门儿来上几句,那特有的京味儿总是悠悠地酽(yàn)在心头。

    教了十几年的书,上过不少还算成功的课,但自己感觉最好还是教《故都的秋》这篇课文。郁达夫先生简直京化透了,那关于北京之秋京味儿十足的描写,几番诵读之后,真是醉煞了人。

    多年来,京剧、京腔时时诱惑着我对北京的向往,可山里佬难出天,每每机缘擦肩,只好望京兴叹。

    终于在去年的秋天,在北京待了一周,上天安门,登八达岭,游世界公园,钻王府井大街小巷,大饱京腔耳福。

    北京人说话总有那种特别的京味儿:频频的儿化音节,极富神韵的话,更有那节拍、那音色、那抑扬顿挫劲每每显出了一种宽宏深厚的底气和贴近生活的亲切感与原汁味。京腔儿还极富个性,细细品味,有的带股虎劲,有的透着大气,有的则臻于一种雅境……

    言为心声,北京人的豪爽与大度在京腔中也可见一斑。那天,我们乘地铁到前门站,由于人多,我们一行好几个只好站着。这时,一位很普通的北京市民,见我们同行中一位老人没座位,便主动地站起来让座。看得出这是位老北京老先生——您这儿坐!”……这一刻,我感到京味儿十足的招呼特别地富有质感与热力。我们与老北京一见如故,聊着天南海北的事儿,如沐春风。

    京腔怡人,几天一过,竞也情不自禁地仿着京腔与游人对白,仿佛自己也是个老北京了。

    1说说京味儿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作者写自己喜欢京剧、爱教《故教的秋》,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理解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jué jiáo)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zā zhā)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1选择括号里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2认真读上面一段话,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啊!我不由得呆住了”感叹号的作用是什么?“我”“呆住了”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横线画出描写老班长吃草根的句子,老班长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体会到老班长怎样的高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世界杯的来历

    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随后风靡世界,由于足球运动的发展,国际比赛也随之出现。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举行时,足球就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丹麦以90大胜希腊,成为奥运会第一个足球冠军。因为奥运会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到了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足球比赛已无法持续。

    1928年奥运会结束后,国际足联召开代表会议,一致通过决议,举办了四年一次的世界足球锦标赛。这对于世界足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初这个新的足球大赛称为世界足球锦标赛1956年,国际足联在卢森堡召开的会议上,决定易名为雷米特杯赛。这是为表彰前国际足联主席法国人雷米特为足球运动所作出的成就。雷米特担任国际足联主席33年(1921——1954),是世界足球锦标赛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后来,有人建议将两个名字联起来,称为世界足球锦标赛——雷米特杯。于是,在赫尔辛基会议上决定更名为世界足球锦标赛——雷米特杯,简称世界杯。世界杯赛的奖杯是1928年,国际足联为得胜者特制的奖品,是由巴黎著名首饰技师弗列尔铸造的。其模特是希腊传说中的胜利女神尼凯,她身着古罗马束腰长袍,双臂伸直,手中捧一只大杯。雕像由纯金铸成,重1800克,高30厘米,立在大理石底座上。此杯为流动奖杯,谁得了冠军,可把金杯保存4年,到下一届世界杯赛前交还给国际足联,以便发给新的世界冠军。此外有一个附加规定是:谁连续三次获得世界冠军,谁将永远得到此杯。

    1970年,第九届世界杯赛时,乌拉圭、意大利、巴西都已获得过两次冠军。因此都有永远占有此杯的机会,结果是巴西队捷足先得,占有了此杯。为此,国际足联还得准备一个新奖杯,以发给下届冠军。19715月,国际足联举行了新杯审议会,经过对53种方案评议后决定采用意大利人加扎尼亚的设计方案,两个力士双手高擎地球的设计方案。这个造形象征着体育的威力和规模。新杯定名为国际足联世界杯。该杯高36厘米,重5公斤,当时价值2万美元。1974年第十届世界杯赛,西德队作为冠军第一次领取了新杯。这回,国际足联规定新杯为流动奖品,不论哪个队获得多少冠军,也不能占有此杯了。

    1目前,我们所说:世界杯,它的全称是什么?它的前身又叫什么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届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行?谁摘走了第一个足球冠军皇冠?  

    __________________

    3第九届,第十届世界杯,荣誉为谁所得?  

    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碗牛肉面

    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客人——父子俩。父亲是盲人:一张布满着重重皱纹的黝黑的脸上,一双灰白无神的眼睛茫然地直视着前方。他身边的男孩小心地搀扶着他。那男孩看上去才二十来岁,衣着朴素寒酸,身上却带着沉静的书卷气,是个正求学的学生。男孩把老人搀扶到一张离我的收银台很近的桌子旁坐下。

    “爸,您先坐着,我去开票。”男孩放下手中的东西,来到我面前。

    “两碗牛肉面。”他大声地说着。我正要开票,他忽然又朝我摇摇手。我诧异地看他,他歉意地笑了笑,然后用手指着我身后的价目表,告诉我,只要一碗牛肉面,另一碗要葱油面。我先是怔了一怔,接着就恍然大悟。我会意地冲他笑了,开出了票。他脸上露出了感激之情。

    厨房很快就端来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男孩把那碗牛肉面移到父亲面前细心地招呼:“爸,面来了,小心烫着。”

    老人却并不急着吃,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里探来探去。好不容易夹住了一片牛肉就连忙地把牛肉往儿子的碗里夹。

    “快吃,你多吃点。”老人慈祥地说,一双眼睛虽然无神,但脸上的皱纹却布满温和的笑意。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个做儿子的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 地接受了父亲夹的肉片,然后再 地把肉片夹回父亲的碗中。 ,那父亲碗中的牛肉片似乎永远也夹不完。

    “这个饭店真厚道,面条里有这么多肉。”老人感叹着。一旁的我不由一阵汗颜,那只是几片薄如蝉翼的肉片啊。

    做儿子的这时趁机接话:“爸,您快吃吧,我的碗都装不下了。”

    “好,好,你也快吃。”老人终于夹起一片肉片,放进嘴里慢慢嚼起来。儿子微微一笑,这才大口吞咽他碗里的面。

    姨妈不知道什么时候也站到了我的身边,静静地凝望着这对父子。这时厨房的小张端来了一盘干切牛肉,她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姨妈,姨妈努嘴示意,让小张把盘子送到那对父子的桌子上。

    男孩抬头环视了一下,见自己这一桌并无其他顾客,忙轻声提醒:“你放错了吧?我们没要牛肉。”姨妈微笑着走了过去:“没错,今天是我们开业年庆,牛肉是我们赠送的。”

    一听这话,我左顾右盼了一下,怕引起其他顾客的不满,更怕男孩疑心。好在大家似乎都没注意到达一幕。男孩也只是笑笑,不再提问。他又夹了几片牛肉放入父亲的碗中,然后把剩下的装入了一个塑料袋中。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他们吃完,然后再目送着他们出门。

    小张去收碗时,忽然轻声地叫起来。原来那男孩的碗下,还压着几张纸币,一共是六块钱,正好是我们价目表上一盘干切牛肉的价钱。一时间,我和姨妈都说不出话来,只有无声的气息静静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间……

    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曾忘记这对父子相濡以沫的一幕。不知他们今天可好。那样的儿子一定能为父亲和自己营造出一份温馨的生活,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1】把下列词语准确地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A.悄无声息  B.周而复始  C.默不作声

    【2】文首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文末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推测一下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我”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好在大家似乎都没注意到这一幕。男孩也只是笑笑,不再提问”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再看看哪一种说法不恰当。(  )

    A.句中用“似乎”一词表明,并非大家真的都没注意到这一幕,男孩“不再提问”是怕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反而使老板为难。

    B.大家肯定都注意到这一幕,他们没有表示不满,是因为他们都被男孩的孝顺体贴所感动,因此都支持老板的做法。

    C.男孩的笑表示对老板关心的感谢,“不再提问”是为了不让父亲起疑心。

    D.男孩其实心里已有了自己的打算,因此顺势接受了老板的好意,体现出男孩的善解人意。

    【5】“一时间,我和姨妈都说不出话来,只有无声的气息静静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间”,试以姨妈的口吻说说她此时的心理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

    自己动手术

    1934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由于陈毅在反围剿战斗中大腿受了重伤,中央决定让他留下,领导南方人民坚持斗争。

    1935年夏天,陈毅从信丰返回油山不久,大腿的伤口就发炎了。但是,他忍着伤痛,坚持行军走路,指挥部队作战。

    一天,陈毅要到大庾岭下开紧急会议。出发前,那条伤腿钻心似的疼痛。他坐在路旁,把腿跷在一块大石头上,用手抹了一点万金油,轻轻摸搓着。这时,警卫员大宋同志从前面走过来,陈毅马上把腿放下,若无其事地和大家一起上路了。

    黄昏的时候,他们来到了大庾岭下。趁开会的人还没到齐,陈毅对大宋和聋牯说:你们两个搭铺去吧,有事我叫你们。大宋和聋牯找一块平坦的地方,用干草和油布搭了一个地铺,就去找陈毅来休息。刚走到树林边,就听见从树林里传出嗨!嗨!的声音。他俩赶紧往树林里跑,一看,愣住了,只见陈毅坐在两棵大树中间,一条伤腿绑在树干上,背靠着另一棵树,两手拼命挤着伤口。陈毅脸色苍白,豆粒大的汗珠直往下滚,身上的单衣全被汗水湿透了。血水顺着伤口向外流,下面的黄泥地被血水浸透了一大片。聋牯没见过这场面,急得呜呜哭起来。大宋不由得叫起来:陈毅同志,您……这是……干什么?陈毅抬起头,安慰他们说:你们哭啥!我这是在给自己动手术,快帮我挤脓血呀!这次挤不清,下次伤口还要向我反攻,你们愿意让我再挤第二次吗?大宋眼含热泪,捧起陈毅的腿,轻轻地挤着。大宋心想:这要忍受多大的痛苦啊!历史上有过关云长刮骨疗毒的传说,我们的陈毅同志给自己的大腿动手术,可是千真万确啊!这时聋牯已经吓糊涂了。大宋忙对他说:快去打盆水,再把布带子拿来!聋牯打回了水,又拿来了布带子。陈毅洗完了伤口,把抹上万金油的布带用竹签子一点一点地塞进伤口里,他浑身颤抖,脸上的汗珠再一次流下来。伤口包扎好后,陈毅嘱咐他们说:关于这事,莫要多嘴啰!大宋和聋牯含着眼泪点了点头。

    开会的人到齐了,大宋和聋牯扶他走出树林。他坐下后,好像忘记了伤口的痛楚似的,同大家谈起工作来。只见他脸色越发苍白,头上直冒冷汗,但他忍着伤痛,坚持把会开完。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愣住--   颤抖--

    嘱咐--   痛楚--

    2照样子填写词语。

    例:取出(子弹)

    摸搓(     忍受( 理平( 包扎(  

    3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他脸色越发苍白,头上冒冷汗,但他忍者伤痛,坚持把会开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章,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改写句子,不要改变句子原意。

    1.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换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辅导我。我学作文。(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上日出的景象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改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蚂蚁吃了一条大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祖国的土地宽广、美丽。

    改写成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动人事迹令人难忘。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用一个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一颗星星落下来。(2)小女孩说:有一个人快要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缩句)

    2.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改为字句

    3.你不用蜡烛就不能去搬柴了吗?(改为陈述句)

    4.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样大的小女儿。(改为间接转述)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作文

      你即将进入中学,进入新的班级,会有许多新的同学,你怎样介绍自己,才能使同学们不仅仅能了解认识你,而且能喜欢你呢?请以“我”为题目,写一篇自我介绍的文章。

      要求:1、突出你的性格、品质特点。

      2、文章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