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鹤壁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________

  • 2、将下列短语补充完整。

    ____的对联 ____地摆动

    认真地____ 观察得____

  • 3、得心应手。

    (1)“稚”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部,再查___画,它的音节是_____

    (2)“魔”应查___部,共___画,是___结构,组词:______

    (3)下面词语中的“重”字作何解释,请将序号填进括号里。

    “重”字在字典中解释有:①重量,分量。②程度深。③重量大,比重大。④重视。⑤重要。⑥不轻率,稳重。

    净重___ 重伤___ 尊重___

    慎重___ 重任___ 很重___

  • 4、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______________,我知道他有很多治学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马诗》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借骏马喻怀抱,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

    2.《石灰吟》是一首______诗。作者以______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______情操的决心。最后一句“______”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3.《竹石》是一首寓意深刻的______诗。表面写______,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着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以及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____________”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______之中。

    4.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______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②绮()窗:雕刻花纹的窗户。③著(zhuó)花未:开花没有?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1】本诗的前两句连用了两个“故乡”,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一个久居他乡的游子,终于见到一个来自故乡的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故乡的一切

    B.“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写出了仿佛故乡值得怀念的就是窗前的那株寒梅,这有些出乎常情,是故作姿态

    C.在句式上,以问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

    D.本诗的语言风格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

    【3】本诗中________寄托着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请你写出两句表达同样情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 7、阅读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石灰吟

    ________,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_。

    (2)诗句___________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3)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_________

  • 8、

    完成下列各小题。

    【1】“寒食东风 斜”应在横线填上(  )

    A.玉柳

    B.御柳

    C.雨柳

    【2】“日暮”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落日

    B.傍晚

    C.暮春

    【3】寒食节即我国传统的(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4】有关寒食节的习俗说法错误的是(  )

    A.禁火,吃生食

    B.祭扫,踏青

    C.穿针乞巧

    D.蹴鞠、秋千、斗鸡

    【5】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清明节的一项是(  )

    A.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D.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6】对古诗的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

    A.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B.“日暮汉宫传蜡烛”刻画了天黑后,汉朝皇宫里传送着皇帝赏赐的蜡烛的画面。

    C.“五侯”在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D.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是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人总是要死的,但(     )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     ),或(     )。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   替法西斯卖力   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按原文填空,并在画线句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画“____”的句子中的两个“死”字分别表达不同的含义:第一个“死”字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________之情,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第二个“死”字表达了对剥削、压迫人民的人的_______之情,可以换成“____________”等词语。

    【3】本段共有______句话:中心句是第______句;第二句引用曾写过《史记》一书的文学家司马迁的话说明生死观,类似的名人名言还有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__________________”;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是第______句;最后一句以______为例,说明了为人民利益而死是有价值的,是比泰山还重的。

    【4】下列人物中,(______)的死重于泰山,(______)的死轻于鸿毛。(填序号)

    ①戚继光   ②刘胡兰   ③雷锋

    ④秦桧  ⑤李大钊  ⑥汪精卫

  • 10、阅读,回答下面问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1骆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2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3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4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5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6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7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8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9“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10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11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12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3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14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15“谁?”

    16“骆驼呀!”

    17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18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19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0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第6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

    2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3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________

    A. 第1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 第2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 第3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 第4段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 第10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 13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4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内阅读。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司空见惯________ 追根求源________

    【2】选文中加点的“差不多”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选文中画“_____”的句子,回答问题。

    (1)句中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这样表达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学会管理时间倡议书

    同学们,我们将迎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暑假,怎样让这个假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呢?回想以往的假期,有的同学从来不制定计划,临近开学才发现还有很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有的同学开始定了一个假期计划,却没有很好地执行,就半途而废了。可见管理好时间多么重要啊,为此我向全体同学发出学会管理时间的倡议,让我们在这个暑假里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计划有多种形式,可以用文字撰写,可以设计成表格,也可以用图示说明。

    ②可以把计划写在日历上,也可以放在比较醒目的地方,便于时刻提醒自己。

    ③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时间做,并利用好零碎时间化零为整。

    ④注意劳逸结合,学习与休息相互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同学们,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希望大家学会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实验小学大队部

    2020年6月25日

    1下列( )项不属于实验小学大队部发出倡议的原因。

    A.有些同学计划简单,形式单一。

    B.有些同学没有制定计划的习惯。

    C.有些同学不能很好地执行计划。

    2根据倡议书,把对话补充完整。

    读了倡议书,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花花说:“我要告诉上二年级的妹妹,假期里________”我想了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暑假里,你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完成想做的事情?请写出一天的日程安排,可以用文字,可以用表格,也可以用图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理解(阅读文本5-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更重要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2)作者评价了居里夫人的两个发现,是哪两个发现?

    (3)请概括课文第6自然段的段意。

    (4)怎样理解文中引用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5)本文写的是居里夫人,为什么要插入斯陀夫人的事迹?

    (6)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福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有三个导致引领的分句,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7)为什么说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人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8)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作者引用白居易的诗歌来作比喻,比喻

    (9)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居里夫人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 14、   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yán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州,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了,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一开始,我有些害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yǒu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了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

    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分开了,不就便握了握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上,快退后一步。”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分享,才好吃吧。”从此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 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 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或写汉字。

    ________ _______   yán_______    yǒu_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同义词。

    温柔——_______  粗壮——______

    34自然段中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开始怕他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全文,请谈谈为什么老人不识字还要称他为老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句子练练坊

    1.人们爱秋天,爱它的天高气爽,爱它的云淡风轻,爱它的瓜果飘香……(仿写)

     

    2.经过百劫千难,最后的成功,属于不懈的追求者。(改为反问句)

     

    3.他告诉我们:“当时,我让你们传看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猫的头盖骨。你们根据错误信息得出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转述句)

     

    4.城市之间如此相像。(改写成比喻句)

     

    5.天空中洒满了星星(改写成拟人句)

     

    6.发生什么样的危险。诺贝尔毫不动摇研究炸药的决心。(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7.他想:“是的,这样的事情不能长久做下去,非停止不可。”(把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8.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撕破了的湿淋淋的渔网。(缩句)

     

  •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祖国的土地宽广、美丽。

    改写成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动人事迹令人难忘。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①他必须这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应该知道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将下列句子换种说法,不改变原意。

    1.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晚上加班,你和爸爸吃饭别等我。”(间接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仿写句子。

    (1)如果没有想象,思维就像花儿失去了营养;如果没有想像,思维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如果没有想象,思维就像_______________

    (2)假如生命是草,不要自惭形秽,要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自己的一星浅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改写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实我有的是时间,工作麻烦一点儿又何必介意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理对我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烈的听众。(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写作

    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但只要人们能够互相理解,就会化干戈为玉帛,变苦恼为欢笑。请以“理解”为题,记叙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要求有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