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昌吉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这是哪首诗。______________

    A、这是盛唐的一首五言绝句。 B、历来有不少诗人写过同题制作。

    C、此诗全篇用对仗气势不凡。 D、末句到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 2、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这( )粥,( )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2)( )没有饺子吃,( )必须买杂拌儿。

    (3)北京( )是城市,( )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

    (4)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 )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岁,无暇顾及。

  • 3、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通顺连贯。 

    (1)______多,______没有奇花异草。

    (2) ______下雨,______活动暂停了。

    (3) 我不是有腿病吗,______不利于行, ______不利于久坐。

    (4) ______他打定主意,______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

    (5)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母鸡便放声啼叫, 顶凄惨,______多么贪睡的人,______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的大意 _______的衣襟 _______的心田

    _______的身影 _______的大手 _______的汉字

    _______的脸庞 _______的力量 _______的忧伤

  • 5、日积月累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这句谚语教会了我观气候。  

    2)一个人说话要守信,正如《论语》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整首词以“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2作者寻春不见,内心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正如词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3解释词语。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要与( )“同住”。

    A.能找到春天的人 B.家人

    C.朋友 D.春天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5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啭:_____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黄鹂有没有告诉作者答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有黄鹂的飞掠就有春天的存在

    B.黄鹂还是告诉了作者答案的,它把作者的视线引向夏季开放的蔷薇

    C.寻找春天的去处,答案并不重要,作者意在抒发对春天的爱惜和留恋之情

  • 7、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___________

    2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诗句赞美竹子_______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 B.坚韧顽强 C.硬骨头

  • 8、课外阅读。

    春夜洛城①中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③,

    散入春风满④洛城。

    此夜曲中闻⑤折柳⑥,

    何人不起故园情⑦。

    [注]①洛城:今河南省洛阳市。②玉笛:华美的笛,五制或锻玉的笛子。③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因此这样说。④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⑤闻:听;听见。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⑦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

    【1】本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暗”相照应,“飞”与“_____ ”相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_______”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_______”相呼应。

    【2】“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飞”和“暗”用得好,“飞”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A.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B.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外阅读。

    上帝的男孩

    一个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嘛?”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是被叔叔帕特鲁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老头眼圈也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全付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

    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一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并写出来。

    干燥__________   落后__________

    倒霉__________   冷淡__________

    2仿照下列词语的结构形式再写出两个词语。

    兴冲冲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填空。

    本文是按____的顺序来叙述的,文章依次写了:男孩购买上帝→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章中用横线画出描写店主老头外貌、语言、神态的句子各一句。从店主老头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店主老头说的呢?请展开想象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这篇习作,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①下了一天一夜的雪,房子、树上、地上一片白。兔妈妈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兔一起玩。

    ②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兔真高兴,她和雪孩子又唱又跳,正玩得很高兴!小兔玩累了,就回家休息了。屋子里很冷,她往火里加了一些柴,就上床休息了。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兔睡得正香,一点儿也不知道着火了。雪孩子看见小兔家着火了,就飞快地跑了过去。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小兔,自已却融化了。

    ③雪孩子去哪儿了呢?原来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云……

    1旁评:根据提示把你的评价补在A、B两处的横线上。

    A.开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②自然段是否说清楚了故事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评:这是一篇较好的故事梗概。基本保留了原故事的情节,用概括性的语言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

    我也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短文阅读。

    舌尖上的记忆

    ①我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贫穷给我们兄妹带来的深刻记忆是偶尔能吃到一个鸡蛋的快乐。家里没有多余的粮食养鸡和猪,吃鸡蛋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奢望。

    ②没有鸡蛋,却有鸟蛋,水煮鸟蛋是我们童年的第一种味觉记忆。

    ③每逢入夏时节,稻田里偶尔会出现一窝水鸟蛋,这是大自然对我们这些吃不上鸡蛋的孩子的一种馈赠,母亲深知其中的道理,于是捡蛋成为地端午前后最重要的劳作。说是“捡蛋”其实并非随手可得。她每天铁人一般早出晚归,也捡不到多少,有时为了一小窝鸟蛋,她得在田里穿梭一整天。一周左右,她的小筐里聚到了八十多只鸟蛋。那些蛋小小的,外壳上遍布着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点。我们对这些小小的蛋居然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崇拜,仿佛那是一种圣物。那些蛋就像母亲写的书,揭示着不劳无获的道理。

    ④煮蛋,在我们家是一件神圣的事。兄妹仨围着母亲筐中的鸟蛋,看着母亲挑出四个,搁在锅里,倒上一点水,点燃干稻草,吹旺那一团火。当火与烟一起升腾的那一刻,我们的心也跟着升腾起来。母亲笑眯眯地看着我们,静静地享受着做母亲的荣耀。

    ⑤蛋煮毕 ,分蛋也是独特一幕:我们仨自然都能分到一个,第四个雷打不动是给父亲的。父亲总把蛋分一半给母亲,母亲总不接受,直到父亲逼着母亲吃下去,母亲才会咬上一小口,之后剩下的又逼着父亲吃下去。多次目睹,我们也学会了每人留一口蛋给母亲,母亲让我们学会了分享和爱。

    ⑥存蛋,更绝。母亲将蛋管用绳子吊在井里,阴凉的空气能让这蛋许久不会变质,我们便能【 】地吃上一个,细水长流的生活之道也随之存入我们的记忆中。

    ⑦后来,家里的日子好过些了,吃鸡蛋已经不成问题。母亲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但是因家里长期的贫困,在厨艺上她显得有心无力。她勉强做,我们勉强吃,我们羡慕的眼神常常向別家的烟囱。

    ⑧倔强的母亲开始学做菜,她想用菜园里那些菜征服我们的味蕾。于是,我们家的餐桌上出现了青辣椒炒青番茄、咸肉丝炒南瓜藤、毛豆炒韭菜梗子、蒜泥拌空心菜叶……适度的富足和适度的贫困成就了母亲【 】的厨艺,母亲独特的菜肴成为我们童年的第二种味觉记忆。她用一把小小的锅铲,让我们明白:没有学不会的事。以至我们仨成年后都会做一道菜:青番茄配上切成丁的青辣椒,经菜籽油爆炒,是我们记忆中【 】的味道。

    ⑨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1】文中第⑥、⑧自然段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合适的词语是(        

    A.隔三差五   经久不变   独一无二

    B.隔三差五   独一无二   经久不变

    C.经久不变   隔三差五   独一无二

    D.经久不变   独一无二   隔三差五

    【2】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句子的两个“升腾”该怎样理解(        

    A.第一个“升腾”指烟火升起,第二个“升腾”表达了我们激动的心情。

    B.第一个“升腾”指烟火升起,第二个“升腾”表达了母亲的自豪之情。

    C.第一个“升腾”表达了母亲的自豪之情,第二个“升腾”表达了我们激动的心情。

    D.第一个“升腾”表达了我们激动的心情,第二个“升腾”指烟火升起。

    【3】第⑤自然段中,画横线句子的两个“逼”字,体现了什么(        

    A.体现了父亲关爱母亲。

    B.体现了母亲关爱父亲。

    C.体现了父母之间关系差,强迫对方接受。

    D.体现了父母之间相互的关爱。

    【4】“我”童年记住的第二种味道是(        

    A.青辣椒炒青番茄

    B.煮鸡蛋

    C.母亲独特的菜肴

    D.咸肉丝炒南瓜藤

    【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了作者童年时母亲做的美食,主要想表现童年生活的贫穷。

    B.本文通过写童年味道背后的故事,表达对母亲的感激。

    C.水煮鸡蛋是我们童年的第一种味觉记忆。

    D.本文和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的情感相同。

    【6】第③-⑥自然段写了四幕情景,请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每个小标题 2—6个字)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

    【7】第③自然段中,“我们对这些小小的蛋居然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崇拜,仿佛那是一种圣物。我们把这些鸟蛋当成圣物崇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母亲让我懂得了哪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第③自然段中写“那些蛋就像母亲写的书,揭示着不劳无获的道理。”而结尾却告诉读者“母亲不识字”,这样写是否前后矛盾?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课文从听到敲门声,一位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完成下列习题。

    1.文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段对法国妇女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找出语句来,并说明表现了法国妇女怎样的形象?

    3.哦,当然啦说明法国妇女当时怎样对待掩护盟军士兵这件事?

     

  • 13、我爱乡村的傍晚

    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山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干净清爽。傍晚,我独自沿着湿润松软的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姐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冈,美美地呼吸着乡村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啊!乡村的傍晚多么像一幅美丽的油画:柔和的夕阳。绚烂的晚霞,静默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座座村落的家家户户房顶上升起袅袅炊烟……外婆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遐想:大山背后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哲理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喧闹嘈杂,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一阵晚风吹来,掀起了一重重稻浪,我放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歌唱,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被绿色覆盖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抚摩着她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夜景,呜呜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那低沉深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乡村的傍晚多美呀!我若有架照相机,定要把起伏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丰收景象和那引颈高歌的大水牛一一照下来。

    我多么喜爱乡村这迷人的夜晚!

    1细读短文中得第234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乡村傍晚景色的,选择正确答案,然后再摘录

    最能体现这种顺序的三个词语为例证,写在下面括号里。

    A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     )

    B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  

    C按不同方向转移顺序观察(  

    D按先整体后局部顺序观察(  

    摘录相关的词语:( -- --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一组前后对应的句子。

    3读文中的画线句,按要求把语句序号填在横线上。

    写实在的事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联想的事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吉尼亚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小霜雪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刺骨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僵硬了。

    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塑像,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是否让一个老人和您骑一匹马共行?你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骑者勒住了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送他到他生活的地方,那里有数英里远。

    当他们走进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进 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时你却留住了我,借用我的马,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了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这儿,结果会是什么?”

    老人慢慢的下了马,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有更好的美德。”老人继续说道“我仔细观察几位骑手,立即看出他们没有关心我的处境,这时候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也无济于事。但是,当我仔细一看您的眼睛,仁慈和同情之状相当明显的。我知道,当时当地,您的友好态度使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得到帮助。”

    那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       匆忙),所以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说完这些,那名骑手——托马斯·杰斐逊总统调转马头,踏上了通往白宫的路。

    【1】请把文中不合适的词划去。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徒劳( )舒适( )同情( )

    【3】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句意不变。

    老人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有更好的美德。”

    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老人被冻的样子的句子并画上横线。

    【5】面对这位被冻的老人,骑手是怎样做的?请用波浪线划出。

    【6】老人是怎样分析骑手的眼神的?他为什么等到最后一个骑手才寻求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

    【7】你喜欢文中的骑手吗?他具有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

    【8】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9分)

    (1)读一读,用黑体词语写话。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2)用例句表达手法写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3)我们学校是全区人数最多的学校。(改为双重否定句)

     

    (4)尽管天气不好,我们总是按时到校。(修改病句)

     

     

  • 16、按要求,写句子。

    (1)他这一声吼叫,把大家的胆都吓破了。(注意划线处的写法,仿照句子,写一写你获奖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

    (2)听了“抗震救灾英模代表团”的报告,谁都佩服那些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

  • 17、李杰严肃地说:小雨,如果你再迟到,我就一个人去。

    改为间接转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断绝通讯联系。(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

    3.每个访问埃及的外国人,都不得不去看一看金字塔。(双重否定改写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4.我暗暗叮嘱自己,这两天非要给他们姐弟俩买到两张电影票不可。(双重否定改写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小红军对陈明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对王芳说:“学校让你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雷锋对大嫂说:“我送你一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鸟对青蛙说:“朋友,不信请你跳出井口看一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生活与表达。

    题目:阅读,与成长同行

    林海音的《窃读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不也正好适合你们吗?相信你肯定读过不少好书,这些好书伴随着你的成长与进步。现在,请你回顾一下那些令你启明心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好书。联系自己的成长写写你的阅读故事、阅读历程与阅读收获……

    要求:文中涉及班级、老师或同学的名字请用“×××”或者健康的昵称代替;450字左右;慎用网络流行语言。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