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写句子。
1、把下面的格言补充完整。
种树者必培其根,(________________)。
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_)。
2、把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没有我们的帮助,你怎么能完成这一项任务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缩句:乡下的老屋旁种着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的桃花心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照样子写一句排比句。
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____)悲伤 一(____)夜晚 一(____)沙发
一(____)人家 一(____)大病 一(____)太阳光
3、读拼音,写词语。
gū dú(_____) kōng xū(____) yuán liàng(_____) yī wēi(_____)
xuán zhuǎn(_____) cōng cōng(_____) wǎn huí(_____) tàn xī(_____)
4、比一比,再组词。
籍( ) 瞅( ) 残( ) 稚( ) 泰( )
藉( ) 揪( ) 贱( ) 推( ) 秦( )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一朵 )白云 (_______)小桥 (_______)小树
(________)枫叶 (_______)彩虹 (_______)河流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的场面,表现了将士们_________的精神。
【2】“________”一句写景,既交代了时间是在________,又烘托出了战前的 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一句写出敌人夜间的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______。
【4】卢纶的《塞下曲》中还有一首:“林暗草惊风,_______。_______,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___的事。诗中表现了将军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理解《塞下曲》一诗,并判断对错。
(1)全诗语言简洁,作者以雪的寒冷更加衬托出将士们杀敌的热情。(____)
(2)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可以通过领悟诗意想象出一幅战争的画面来。(____)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素:____________ (2)札札:____________
(3)章:____________ (4)脉脉:____________
【2】《适迢牵牛星》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绸缪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两句是( )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C.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寒 食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
【1】补全古诗。
【2】解释下列词语。
(1)春城:_____ (2)御柳: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写的内容和节日有关,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节日的诗句,请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描写全城皆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 )多忙,对我的问题( )很感兴趣,( )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都是虽参中字出后来听母亲说,军间张作霖要派人来搜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②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从这组关联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局势越来越严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轻易”在文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父亲不肯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字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概括文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窗前的树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夭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雪后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瑰花如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南京的灵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春暖花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然而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每一朵小花都是精美工巧的艺术品,雪白的花瓣、浅绿色的花蕊,玲珑剔透,姿态万千……贺知章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惊叹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世间万紫千红的鲜花究竟是哪一双巧手剪裁出来的呢?
(材料二)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纯粹指诗歌的数量。这样说,主要指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汉语有声调上的抑扬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二是从先秦到今天,我们的理论核心,即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汉人诗教讲究“温柔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结合的。从上述两层意思来说,中国确是诗的国度。
【1】(日积月累)根据语境写诗句。
当我们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会想到贺知章的诗句“______________”;当我们目睹停留在荷叶上的蜻蜓,会吟诵杨万里的诗句“______________”;当看到满山红叶,会想到杜牧的诗句“_____________”;当严寒的冬天到来,人鸟都不见踪迹,我们又会想到柳宗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用“ ”画出(材料二)里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的原因。
【3】(语言运用)读(材料一)中画线部分,完成练习。
(1)画线部分按照_______的顺序,描写了______________。
(2)我也会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某种植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春游
今天,我们去江洋畔生态公园春游。
下了车,顺着一个陡峭的小山坡往上走,江洋畔生态公园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碧绿的杨柳树;不知名的野花;黄色的油菜花;白色和黄色的小蝴蝶,树上的小鸟叫着,它们都是春天的使者,装扮这个公园,再加上蓝天和白云,让我们有种放下沉重的书包,那种很轻松的感觉,呼吸一口空气,让我感到一股春天的气息:清新和自然。
这里虽然没有很特别的风景,是那样的不起眼,也许你会想:杭州哪里不好去玩,怎么偏偏就来了这里呢?
原来公园的前身是杭州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堆晒了六年,在淤泥中的水生和陆生种子都发芽了,形成了各种植被,再加上湖泊和池塘等,引来了鱼类、鸟类和两栖类动物,它们在这里觅食、栖息、繁衍后代……园林部门没有拔掉一草一木,把它保护起来建成了这个生态公园。
我们对公园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让我们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的力量的同时,感受到了江洋畔生态公园与其他公园的不同和独特之处:神奇和自然。
没有特别的风景,没有鲜艳无比的花朵,有着最自然的蓝天、白云、绿树和清风,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野餐、嬉戏和欢笑,享受小学时代最后一次春游的快乐,那是最自然和值得留恋的。
【1】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写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诸葛亮初次用兵(节选)
曹操派大将夏侯惇、于禁领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便向刘备要了尚方宝剑,升堂调度:“博望左边有座山,叫豫山;右边有树林,叫安林。可以埋伏兵马。关羽可领一千人在豫山埋伏,敌军来就放过,他们的粮草辎(zī)重一定在后面,只等南面火起,就可驱兵出击,烧毁粮草。张飞可带一千人去安林背后埋伏。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击。关平带五百人,预备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后两边等候,到初更天敌人到来,便可放火。樊城赵云速回,让他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不要胜。主公自带一支军队作赵云后援。你们各各按计划行事,不得有误。”
且说夏侯惇、于禁率大军到达博望……赵云领兵来战,夏侯惇与之交战几个回合,赵云且战且退……
天色渐渐昏黑,夜风愈大。夏侯惇只顾催促部队赶路。行至两边都是芦苇的狭窄山路,护送粮草的于禁、李典率领后卫赶到,见此状大叫:“前面夏将军慢走。”于禁还赶到前边阻止。夏侯惇猛然省悟,正要退兵,却听背后喊杀声起,早有一派大火烧着,两边芦苇也着火,一刹那,四面八方都是火,风大火猛。曹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回军赶杀,夏侯惇冒烟突围而逃。李典见势不好,往博望坡奔回,却被关羽的军队拦住厮杀。于禁见粮草车辆烧了,便从小路逃命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却被张飞伏兵拦住,张飞一枪刺落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逃脱。一直杀到天明,刘备才胜利收兵,直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夏侯惇收拾残部,狼狈返回许昌。
关羽、张飞相互惊赞道:“孔明真是英才啊!”一齐拜伏在坐于小车里前来犒军的孔明车前。
【1】“不计其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写出了曹军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读第一自然段,结合第三自然段,分析诸葛亮这样做的用意。
关羽在豫山埋伏:____________;张飞去安林背后埋伏:________;关平预备引火之物,敌人到来便放火:______;赵云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_________。
【3】从关羽、张飞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诸葛亮___________。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_____________的人,夏侯惇是个___________的人。
14、阅读。
鱼竿和鱼篓
在澳大利亚,有一个鱼竿和鱼篓的故亊广为人知。
两个年轻人外出旅行,因为迷路而越走越远,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眼看所带的食物没有了,正在绝望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钓鱼的老人。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钓鱼竿,鱼篓里还有一些鱼。他们立即向老人求救。老人说:“从这里出去走到有人烟的地方,至少有十天的路程。我手里的两样东西分别送给你们,请你们自己想办法渡过难关吧。”
年龄大些的要了 ,他说:“我没有力气去钓鱼了,我吃着这些鱼回去。”他想,有鱼果腹,还愁饿肚?年轻一些的拿了钓鱼竿想:鱼竿在手,何患无鱼?他们高兴地和老人告别,然后分道扬镳了。
拿了鱼的那个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转瞬间,连鱼汤也被他喝了个精光。他饿了就吃鱼,走了一半多路,就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而拿了钓鱼竿的人呢?他提着钓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能够钓鱼的地方走去。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碧蓝的湖面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很多年以后,又有两个年轻人同样因为迷路到了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同样,在他们山穷水尽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拿着钓鱼竿和装有一些鱼的鱼篓的老人。他们向老人求救,老人依然分别送给他们每人一样东西以后就走了。
两个年轻人商量:我们不能分开,两个人的力量和智慧肯定比一个人大,我们共同吃着这些鱼去寻找钓鱼的地方,边钓鱼边向有人烟的地方靠近就有救了。
他们俩同甘共苦,精打细算,每顿只煮一条鱼。果然,在鱼篓里的鱼将要吃尽的时候,他们找到了钓鱼的地方。而后,他们把钓到的鱼晒成鱼干,继续往前走。不久又发现了钓鱼的地方……十几天以后,他们成功地从死亡之地突围,回到了出发之地。
澳大利亚人把这个故事代代相传,告诉自己的子孙,无论做什么亊情,都要精诚合作,而不要自私狭隘。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广( ) 分裂( ) 满意( ) 并肩前进( )
【2】根据上下文意思,填在文中横线上的句子应该是( )。
A. 那鱼篓里一条鲜活硕大的鱼 B. 那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C. 那鱼篓里鲜活硕大的鱼 D. 那装着鲜活硕大的鱼的鱼篓
【3】用最后一段中的词语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两个年轻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功地从死亡之地突围,回到了出发之地。
(2)他们原来跟一个师傅学艺,由于__________________,后来便分道扬镳了。
【4】解释下面的两句话。
(1)有鱼果腹,还愁饿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竿在手,何患无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答问题。
(1)在文中用“ ”画出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2)试分析前两个人单独行动的不利因素,后两个人合作行动的有利因索。
(3)从以上两个同样经历、不同结果的事例中,你能体会“卓有成效地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吗?请分别从成功和教训两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4)从以上事例,你真正明白了 “1+1>2”的道理了吗?举例说明。
15、句子练习。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新疆小伙子在跳舞。(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估计他一定知道这件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维吾尔姑娘漂亮。(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坚强的民族”这个句子。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神九”发射真壮观。(改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考场上静得很,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答题。(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甄嬛传》不是2012年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泪水模糊了最美教师张丽莉老师的双眼。(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没被困难吓倒,(______)把困难克服。(填关联词)
(6)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告诉我们要想聪明能干,就要不断吸取新知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不一定买到智慧;钱可以买到________,但不一定买到_________。(仿写)
18、“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转换:
1.睡梦中的小芳被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句子改成直述句。
1.总理对我说,他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我送来的稿子,他放在最后。叫我到隔壁 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傅对鲁班说,他要考考鲁班的木工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发现了这一只瓦砾似的贝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一篇习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迷”,热爱读书的小孩子,是“小书迷”;一有空就玩手机的叔叔,是“手机迷”;喜欢昆虫,整天盯着虫子都不烦的同学,是“昆虫迷”;恨不得一整天守在电视机旁的奶奶,是“电视迷”;还有“拍照狂”“购物狂”……选择生活中的一个“迷”或者一个“狂”,聊聊他们平时的表现,写一写你的看法。
要求:根据题目,自选内容,通过实际事例完成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