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出与另外三组不同的一项是( )
A.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B.足智多谋 诡计多端
C.呕心沥血 处心积虑
D.流芳百世 遗臭万年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毛主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B.那个持弹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仍旧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动作描写)
C.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D.“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语言描写)
3、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小珍珠鸟好肥,整个身子就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B.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C.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
D.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一座小岛,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
4、按要求填空。
1.“窥”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____,再查音节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部,再查__画。“窥”是___结构的字,可组词__、__。
2.《水浒传》的“传”读____,它的另一个读音是____,可组词_____。
5、按课文内容填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正所谓“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多读诗,多读文。
(1)读古诗使人灵秀:杜甫笔下是忽闻捷报后的欣喜“_______________,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朝游子_______________(诗人)通过“慈母手中线,_______________”赞颂母爱;陆游的满腔愤怒与期盼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化为王昌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古文使人明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们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杨氏之子》带我们领略了九岁孩童的_____________。
6、形近字组词。
诲(_____) 诵(_____) 恒(_____) 遗(_____)
海(_____) 捅(_____) 缸(_____) 遣(_____)
7、多音字组词
重:chóng________、 zhòng________
泊:bó________、pō________
劲:jìn________、jìng ________
8、课文水晶宫。
(1)课文中蕴含着美。“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它是那样________,就像________”,动物真美;“迎客松________,枝干遒劲,虽然________,却仍然________,充满生机”,植物真美;“瀑布激起的水花,如________,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________’的奇景”,山水真美。
(2)读书贵在思考,思考会让我们感悟到许多道理。学习了《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我知道了我们不光要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还要________;“‘给’永远比‘拿_喻快”是《________》这一课告诉我们的道理;从谈迁的经历中,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认真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
森林被称为“绿色氧吧”。当你走进森林,就会感到这里空气清新,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因为,森林仿佛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据测算,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制造六七百公斤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使用。
森林能吸收噪音。城市噪声污染严重,林木能通过其枝叶的微振作用,减弱这种有害的噪声。
森林还有杀菌作用。森林能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在森林中,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最多也只有三四百个,少则五六十个,而其他地方每立方米空气就有细菌三四万个。
森林还能调节气候。平均一棵树在一个夏天要蒸腾2000公升的水。因此林地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地高出15%~20%,降水量也有增加。
可见,森林的本领还真大呢。
【1】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森林的四大作用。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2】短文用得最多的说明方法是______。
【3】短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
【4】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使用了( )的结构形式。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10、课内阅读。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 )。天戴其苍,(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来日方长。
【1】将短文空白处补充完整。
【2】本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节选)》,作者是___________。
【3】这段话通过象征的手法,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物描绘了少年中国生机勃勃、奋发有为的光辉前景。
【4】这篇文章被改编成歌曲,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唱,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歌词,请你根据歌词大意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A.做栋梁 B.少年狂 C.万丈光 D.我去闯
少年自有_______,心似骄阳________,千难万挡________,今朝唯我少年郎。天高海阔万里长,华夏少年意气扬,发奋图强_______,不负年少。
11、阅读《落花生》片段,按要求做题。
①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②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③父亲接下去说:“ 你们要像花生,它 不好看, 很有用。”
④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 讲体面, 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⑤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⑥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在文中_____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2】选段①中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_____,却具有内在的可贵之处:_____。
【3】父亲对“我”的希望是什么?请用波浪线画下来。
【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采用 的写法,借落花生来赞美那些在平凡的工岗位上 的普通劳动者,在生活中、我们身边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有 。(至少两个)
【6】为什么“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1】选段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画“ ”部分属于_______描写,这部分是一位________的心声;画“﹏﹏﹏”部分属于_______描写,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的心声。这样复杂多变的心理,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就是___________。
【3】选文第二段中,从______、______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快乐阅读
他活别( )人就不能活( )人,他( )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 )多数人更好( )活着( )人,群众把他抬举( )很高,很高。
(1)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着、了”。
(2)这段话运用的写法是________。
14、读短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散文集》)
【1】阅读课文第①自然段,从中找出两处描写我“暴怒无常”的句子。
___
【2】仿照着文中的样子,想象“我”暴怒无常的其他画面,写具体。(不能与文中雷同)
暴怒无常:___
【3】“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文中这句话有两个“艰难”,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如果不同,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___
【4】有导演把下面的文字拍成了镜头,并写出了部分解说。请根据理解,将其补充完整。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地点:室内。 背景:窗外树叶飘落。 人物:史铁生、母亲。
静态画面:___。动态画面: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说话。
场景解说:史铁生的两个动作:___、___是同时进行的,在一个画面中实现。此时,作者背影颓唐,眼神空洞,而母亲的两个动作___和___具有连续性,但人物做这两个动作时的神态是不同的。其中动作___是母亲突然的动作,表现了母亲对儿子可能触景生情的___。
【5】文章结尾说“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善良的回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在法国的某地乘车返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会议。
那一天大雪纷飞,天气寒冷,汽车一路疾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途中,艾森豪威尔忽然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
艾森豪威尔立即命令停车,让身旁的翻译官下车去询问。一位参谋急忙提醒说:“我们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当地的警方处理吧。”其实连参谋自己也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托词。艾森豪威尔坚持要下车去问,他说:“如果等到警方赶来,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就冻死了!”
经过询问才知道,这对老夫妇是去巴黎投奔儿子,但是汽车却在中途抛锚了,在茫茫大雪中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正不知如何是好呢。
艾森豪威尔听后,二话没说,立即请他们上车,并且特地先将老夫妇送到巴黎儿子家里,然后才赶回总部。
此时的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份,也没有俯视被救援者的傲气。他命令停车的霎时间,也没有复杂的思考过程,只是出于人性中善良的本能。
然而,事后得到的情报却让所有的随行人员震撼不已,尤其是那位阻止艾森豪威尔雪中送炭的参谋。
原来,那天德国纳粹的狙击兵早已预先埋伏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希特勒那天认定盟军最高统帅死定了,但狙击却流产,事后他怀疑情报不准确。希特勒哪里知道,艾森豪威尔为救那对老夫妇于危难之中而改变了行车路线。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成语的意思。
瑟瑟发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中送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两个句子表现出老夫妇的处境很糟糕,请用横线画出来。
【3】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参谋的表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衬托老夫妇所处的环境很糟糕。
B.表现参谋的认真负责、忠于职守。
C.艾森豪威尔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从侧面衬托出艾森豪威尔的善良和对老人的关爱。
【4】文中的艾森豪威尔做的一件“雪中送炭”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山茶花
你见过山茶花吗?
山茶花真是美极了。白的、红的、紫的、墨色的、粉红的……一株树上有好多种颜色,一朵花上甚至也颜色不同,那真叫绝!山茶花的白,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清凉入人心脾,但又不会刹那间消失,难于把握,而是静静地呈现在你眼前,让你赏个够。再如那墨茶,如果以为是一团墨,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是丽日下千尺深潭的深沉,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即使闭上眼,你还是会感受到:啊,美啊……
有一次 我问一位老花农 山茶花为什么这样美 他乐呵呵地说 你没看山茶花骨朵的那股特别劲吗
我这才注意起山茶花骨朵来。果真特别!一般的花,开放前不久才打骨朵。山茶呢?几乎是花一谢就又冒出了来年新花的骨朵。原来山茶花的骨朵是这样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季又一季地准备着。下了那么大功夫,花了那么多力气,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
啊,山茶花骨朵,好一股特别劲儿!
【1】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
【2】为什么说山茶花的颜色“那真叫绝”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瀑布溅出的水花来比喻白色的山茶花,突出它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文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茶花的______和______,深情地赞颂了山茶花的___________与山茶花骨朵的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画线的句子,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记叙文阅读。
雪天里的暖意
①几天的暴雪,小城早已银妆素裹。往窗外看去,雪下个没完没了,天地还是白茫茫的一片。我(蜷、呆)在家里,连菜市场也不想去,幸好,还有外卖。
②一股冷风呼啸着扑进门,送外卖的骑手小哥顶着一头白雪站在门前。他头发“白”了,睫毛“白”了,脸却格外红。他大口大口喘着气,呼出的气也是一团一团的白。餐盒递过来,还有一点儿烫手。他却连声道歉:“对不起,迟到了几分钟。”我看见他裤子膝盖处破了一个洞。他解释:“路太滑,摔了一跤,裤子坏了,头盔也坏……”
③我(走、跑)进屋拿了块干毛巾:“晚一点儿没关系,我不急的。这样的天气……真是辛苦你了!”骑手小哥边擦头和脸上的雪,边连声道谢:“谢谢!谢谢!这是我今年送的最后一单,准备回家过年了。晚上的车……还不知道能不能正常发车?”听着骑手小哥的话,看着他满头湿漉漉的样子,我心里真有点儿不是滋味。我赶紧转身进屋找出一个不用的头盔送给他,又给他倒了杯热茶。
④骑手小哥接过头盔,不好意思地喝着茶,说:“谢谢您!我今天真有福气,尽遇上好心人了!上午,我抢到三杯奶茶的订单,您猜怎么着?竟然是一个陌生人给我点的!”他掏出一张配送单,上面备注着:一杯送给你,另外两杯麻烦你送给附近的环卫工人、警察,或者其他露天劳动者。
⑤配送单有点湿,有点皱,骑手小哥小心地把它折好,重新放到口袋里:“您知道吗?我刚走出奶茶店,就碰到一个扫雪的清洁工阿姨,于是把一杯奶茶给了她。购物广场出口,一个交警在指挥交通,我把另一杯奶茶给了他。后来,又看见一个跟我一样送外卖的小兄弟,就把第三杯奶茶给了他。”骑手小哥笑眯眯地拍拍口袋:“我有这张配送单就够啦!”他喝完茶,戴上头盔,郑重地说了声“谢谢”,就“噔噔噔”下楼去了。
⑥雪依旧在下,冷冷的风刮得雪花四处翻飞。我却感到,这个雪覆盖的城市,仿佛处处弥漫着浓浓的暖意……
【1】在文中的括号内用“√”选择正确的词语。
【2】第②自然段开头“一股冷风呼啸着扑进门”中,“扑”字用得很妙写出了________。
【3】根据短文第4-5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骑手小哥上午经历的两件事。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4】从人物描写角度体会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看着他满头湿漉漉的样子,我心里真有点儿不是滋味”,联系上下文写出“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
【6】短文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下列选项中,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骑手小哥在雪天坚持送外卖,让“我”感到温暖。
B.陌生的人们彼此关爱,让城市中的人们感到温暖。
C.骑手小哥送的外卖热乎乎,雪天吃着真暖和。
D.“我”体贴关心骑手小哥,让他感到很温暖。
18、阅读理解。
母亲荷
小时候,我生性顽劣,却生得一副不争气的病弱之躯。母亲在田间一边干着繁重的农活,一边还要照看我。
那是一个夏日午后,出门还是晴空万里,眨眼间黑云压顶,电闪雷鸣。母亲赤脚涉入荷塘,选中最大的一盘荷叶,折取上岸,用手撸掉荷柄上的黑刺,一把荷叶伞便递到我的手心。我乐呵呵地持着“伞”,在回家的路上撒着欢跑。一路上,母亲扯着嗓子喊:“慢点啊慢点啊!”晶莹的雨滴在荷叶上打转,像珍珠一样。雨下大了,母亲追上我,伸手将荷叶反扣在我的头顶。我戴上荷叶帽,真像个荷叶宝宝。①我看见母亲笑得那样灿烂。
记得一次放学归来,我吵闹着想讨几枚“铅角子”(硬币),好在明天学校搞活动时买五香瓜子和粉红雪糕解解馋。母亲左手拉着姐,右手牵着我,快步来到屋后的荷塘边。姐扶着我站在岸上。母亲挽起裤脚,一摇一晃地奔向河心几个最大的莲蓬。母亲摘下莲蓬抛向了我们,莲蓬在空中划过几道优美的弧线,我们的怀里很快抱上了十多个莲蓬。回到家中,母亲教我们撕开莲蓬,剥开莲子,②粉嘟嘟的莲子呈现在眼前,将一粒轻轻放入口中,一股特有的清甜沁人心脾,比五香瓜子和粉红雪糕好吃多了。
在入秋向冬的某日中午放学回家,一盘炒藕片端放在桌子中央。父亲说,这是母亲下河挖取的劳动成果。我们姐弟俩一筷子接一筷子地夹着藕片下饭,不一会儿盘子露底,我的肚子则滚滚圆了。母亲微笑着说:“河藕是个好东西,多吃点补补身子,有营养得不得了,河里还有的挖。”我后来才知道,下河挖藕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就是男劳力挖上几支藕,往往也会体乏无力。而为了让我们姐弟尝鲜,母亲花费了多少力气和心血啊!
长大后,我远离了母亲身边,外出学习、工作的日子里,每当看到荷叶满塘、荷花始开,就情不自禁想起守在老家的母亲,想给她打个电话,想问问她,屋后的荷花可曾开花?最近的腰板是不是也像荷叶那般挺直无恙?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病弱之躯(相当于“的”) B.体乏无力(疲倦)
C.沁人心脾(渗入,浸润) D.情不自禁(禁止)
【2】短文讲了母亲哪三件事?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述。
第一件事 | _____________ |
第二件事 | _____________ |
第三件事 | _____________ |
【3】文中画“ ”的句子第①处写母亲“笑得那样灿烂”,反映出她____________的心理;第②处写“我”吃莲子时说莲子“比五香瓜子和粉红雪糕好吃多了”流露出____________之情。
【4】文章结尾画“﹏﹏﹏”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母亲荷”为题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语段,按要求答题。
早(片段)
迈进后园,(蜡 腊)梅开得正盛(shèng chéng),几(jī jǐ )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1】用“/”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或读音。
【2】用“ ”和“ ”线分别画出描写梅花颜色、形状的句子。
【3】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__________________
20、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____________。潜龙腾渊,____________。乳虎啸谷,____________。鹰隼试翼,____________。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1)我能根据课文内容,把选段补充完整。
(2)我发现这个语段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写法: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奇花刚开始孕育蓓蕾,灿烂美丽,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
回顾课文内容,我们了解到“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花盛开的时候,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潮声把大地震得好像颤动起来。(改成“被”字句)
(2)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
(3)黄冈美丽富饶是个最美的地方。(修改病句)
23、习作表达
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或亲近、或陌生,你一定有印象特别深刻的。请你把这些挥之不去的人或事,写下来。
习作要求:
(1)题目自拟。先想一想自己要写谁,再想想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把要写的内容梳理一下(2)写的时候,做到语句通顺,段落连贯有序,重点部分写具体,能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