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漳州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与“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使使以大王

    B. 秦以利晋

    C. 常以身蔽沛公

    D. 既东

  •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苏轼,被余秋雨称为    的天才,集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于一身的天才。自古以来,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似乎是    的一对死敌,然而这两者在苏轼身上却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今日西湖的苏堤仍旧    着一千多年前这个天才的赫赫政绩。然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不代表会玩弄肮脏的政治手腕,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与他正直的个性是分不开的。改革也好,保守也罢,无论当时哪派势力得宠,苏轼都只有一个宗旨:站在良心那边说话!

    A.千年一遇 誓不两立 显示 B.千载难逢 势不两立 显示

    C.千年一遇 势不两立 昭示 D.千载难逢 誓不两立 昭示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英国一项调査显示,将近50%以上的成年人每晚上床后,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用来上网,从而推迟了睡觉时间,这对健康非常不利。

    B. 当特定恶意软件被植入手机后,用户的相关信息就会传送到这一软件的监控端,而这一行为是未经用户同意和认可,并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实现的。

    C. 针对我市秋冬季节重污染天气频频出现的问题,省市领导纷纷表示,髙污染排放量不是一个表面数字,所以既要我们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

    D. 今年下半年,观众朋友们对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的《战狼二》、《芳华》等国产影片好评如潮,也引发了国人对于英雄与信念的争论。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伏清白以死直兮 B.固前圣之所厚

    C.步余马于兰皋兮 D.苟余情其信芳

  • 5、以下诗句或对联与苏州虎丘塔、开封铁塔、杭州雷峰塔、西安大雁塔一一相对应的一组是(   )

    ①上登十三层,听铮铮铁马九霄响;俯瞰千百里,见滚滚黄河一线天。

    ②旧壁编题唐进士,远烟多见汉原陵。

    ③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

    ④西出吴门步屟轻,浮屠唤客入山行。石从试剑何年裂,池自通泉尽日平。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用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要了解这些人的思想,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节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摘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著作往往因为简短或不连贯让习惯用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西方学生困惑。

    B.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孟子、荀子的那些长篇大论的文章也仍未能把道理讲透。

    C.思想是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到人头脑中的感性认识产生一个飞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的语言不够明晰、富于暗示,这与他们表达思想的习惯和方法有密切关系。

    B.由冯友兰所引用的禅宗僧人的话可推知,他认为《庄子》原书比郭象之注更耐人寻味。

    C.检验思想是否正确必须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如果取得成功即为正确,反之则否。

    D.共产主义运动虽遭遇过挫折但只是暂时的,因为共产主义思想代表的是先进阶级的势力。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选文中冯友兰所说的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的一项是(     

    A.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C.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论语》与材料二论述风格的不同之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以至“___________”;过了几个月后,则“________________”。

    (2)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

    (3)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根据语境,填写名句。(只选3小题)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愁是有重量的,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长亭送别》里崔莺莺的愁也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将自身放逐的原因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雨霖铃》下片中,作者叹息从古到今的离别之哀:“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词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又将离别之意推进一层,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赋予了新的意义。

    (5)弟子颜渊高度评价孔子学识高深莫测,令人无限敬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6)诸葛亮的事迹常常成为诗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如杜甫《蜀相》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书愤》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 9、根据要求补写句子。

    (1)杨炯《从军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景物描写,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将士们昂扬斗志及战斗的残酷。

    (2)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明月随着潮水从海上升起、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月亮是客观事物,但在诗人的笔下,月亮也带有主观感情。诗人张若虚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孤单之情油然而生,因此他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到的月亮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就是最好的证明。

    (3)张九龄《望月怀远》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个烛灭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的幽情意境。

    (4)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确地写出了天寒水少而清的景象。

    (5)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含蓄地表达自己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7)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8)李白《送友人》中化用《诗经·小雅·车攻》,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的两句是: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登飞来峰》诗中揭示“站得高、看得远”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

    (3)《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逢王建有赠

    张籍

    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每追随。

    使君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

    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

    经今三十馀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

    【注】①鹊山漳水:作者与王建早年同窗之地。②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与友人年岁相若,久别相逢,想起当年深厚的同学情谊,感慨万千。

    B.颔联重在回忆当年四处交游。他们一起朝见使君、夜会处士,问学赋诗。

    C.往事虽然已经过了很多年,但依然恍如昨日,可见两人年少时相交之深。

    D.诗歌层层抒写,以平实的语言叙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欢喜,格调清新。

    【2】本诗第三联道出了人们向往的求学生活情景,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自为而之也                       召:招致

    B.故宁之于利                           委:交付

    C.而无于其上                           憾:遗憾

    D.与之而遂因以之焉耳             劝: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刑待天下之罪戾                  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B.然后知吾用刑                           欲人无惑也难矣

    C.若是二而不以与民                    求人可使报秦

    D.盖欲其思得之也                       与嬴不助五国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

    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

    C.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应让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

    D.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2)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生亮亮时常会想起自己曾祖父的样子。亮亮小时候对曾祖父总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当老人家给他讲起那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战斗故事时,亮亮就会觉得自己的曾祖父是那么了不起,让他崇敬不已;可当亮亮纠缠父母买各种玩具和小食品的时候,曾祖父总是要“忆苦思甜”一番,加以阻挠,这又让亮亮非常不高兴,甚至觉得这老头讨厌。这时父母就会跟他说:老人家那一代老党员、老八路就是这个样。如今即将上大学的亮亮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似乎越来越理解曾祖父临终前对家人们反复叮嘱的“不要忘本啊”这句话的内涵了。

    如果你是亮亮,准备为同学做一篇主题为“不要忘本”的演讲,你准备为同学讲出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将你的演讲稿写出来。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