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漳州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 生(yǎn)  体(luǒ) 蹒跚(pán shān) 游(shuì)

    B. 着(līn)  养(sì)   惺忪(xīnɡ sōnɡ)  水门(dīnɡ)

    C. (mǐn)  待(nüè) 戒(chěnɡ)   皮(ɡǔn)

    D. 密(shèn) 堂(nònɡ)  骷髅(kū lóu) 包身(qì)

  • 2、《水浒传》众多英雄好汉中,一开始逆来顺受,后来怒而反抗的人物是(  

    A.刘唐

    B.徐宁

    C.杨志

    D.林冲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一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B.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不断改进,我市的蓝天成了常态。

    C.当参加“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的体育明星来到我市,受到了球迷的热烈欢迎。

    D.为积极响应我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号召,两部门联合举行了以“践行文明之约,共享生态之美”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

  • 5、阅读下面的内容,对麦家的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著名作家麦家说,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A. 平庸的人就是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人,活着如同死人。

    B. 人人都有“性命”,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别。

    C. 有所敬畏,勇于担当,才能脱离平庸,走向优秀和卓越。

    D. “性命”是人生的基础,没有性命也就没有优秀和卓越。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韵”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最初用于音乐。梁建文帝在《劝医论》中,首次把音乐的“韵”引入了诗歌美学,他敏锐地发现了诗歌中超迈悠远、耐人寻味的那种艺术趣味,与音乐的“余响”不绝、让人回味的“韵”在感官上相通。从此,“韵”与诗,就成为密不可分的一对姊妹。

    诗人之韵,是诗人个人的音乐修养、风貌,以及这种修养、风貌在诗歌作品中的作用。古人以“琴棋书画”来评价艺术的修养,“乐”是第一要求。他们认为,诗人对音乐的修炼,既可以使诗人形成与众不同的气质面貌,也能使他在创作时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既是一个人成为诗人的前提,又是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手段。清人袁枚在《再答李少鹤》中视神韵为先天真性情,作品中的神韵,是作家的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作家的神韵,决定作品的神韵。韵既是作品中的态度风致,也是作家的态度风致在作品中的体现。

    诗歌之韵,既体现为外在的音乐形式即声律,又体现为内在的审美特质。诗歌的外在之韵指向明确,内在之韵内涵更丰富。在古典诗论中,韵是作为作品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存在的。宋代李膺把“韵”比作朱弦遗音,大羹遗味,也就是说,作品必须具有超出文本之外的、令人回味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作品必要的组成部分,否则作品便是“庸俗鄙”一样的作品。明人胡应麟把“筋骨”、“肌肉”和“神韵”作为作品的三大要素,“筋骨”相当于作品的立意,“肌肉”相当于语言的运用,“神韵”则是精神气质。在他们看来,诗歌光有外在的形式如语言、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精神风度和丰富的话语蕴涵,这是诗歌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宋人范温那里,韵也同样是作为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和追求而存在的。他认为韵与一些具体的美的形式和风格相区别,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美,如巧丽、雄伟、奇、巧、典、富、深、稳、清、古之类,而是对各种具体美的总的要求,是各种美达到最高峰的产物。如果没有韵,那么空有美的形式的作品是不会令人信服的;如果作品不能在韵上胜出,那么它的美也就随之失去。

    对于接受美学来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在它产生以后,就已经不属于作者本人,而是属于读者,因而面临着被无限阐释的丰富可能性。这种丰富的可能性,是由作品中独特的话语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跟读者本人的阅读经验、接受能力、心境等分不开的。而如果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韵又是诗歌的美带给读者的那种绵延悠长的回味。姚鼐在《与王铁夫书》中说王铁夫的诗“咀诵之余,别有余韵”,其实就是说诗歌中的话语含蕴在经过了他的咀诵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感受,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感受到的诗歌魅力。

    “韵”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特征。它指向文学生产的整个过程,关乎作家、作品和读者,含义丰富多彩而具有广阔内涵。在多元化的当代诗歌写作中,如果我们能以与时俱进的眼光,赋予古老的“韵”新的时代精神,从中寻找和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的美学体系,将会对新诗的发展大有裨益。

      (摘编自《文艺报》徐峙《“韵”的三种形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建文帝在艺术上敏锐的嗅觉让他发现了“韵”与诗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使“韵”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B. 诗歌美学中的“韵”有三种形态,包括诗人之韵、诗歌之韵和读者之韵,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C. “诗歌之韵”有内外之分,外在之韵表现为一种音乐形式,内在之韵表现为一种审美特质,这些是诗歌构成的重要因素。

    D. “读者之韵”的产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既与作品中独特的话语有关,也与读者本人的阅读经验、接受能力、心境分不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依据文章第二段所引袁枚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缺乏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很难写出艺术性很高、富有神韵的作品。

    B. 文章第三段列举了李膺与胡应麟的观点,证明了欲使作品摆脱庸俗、粗鄙的格调,须在作品的内涵、意蕴上下功夫,而不必去追求作品的形式。

    C. 第五段,作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了读者之韵是诗歌的美带给读者的那种绵延悠长的回味,是读者的一种审美感受。

    D. 文章论证上采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议题,接着分析“韵”的三种形态,最后总结并提出希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非常重视音乐修养,因为这种修养可以让诗人形成独特的气质面貌,同时也是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手段。

    B.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依据原文,说的应是读者之韵。

    C. 李膺、胡应麟和范温对“韵”都有各自的解读,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他们都认为“韵是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和追求”。

    D. 作者认为,“韵”的内涵非常丰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特征,当代的学人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韵”新的时代精神。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句子中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在会见徐公后,经过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客人谬赞自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4)《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着新事物层出不穷,终将战胜旧事物的哲理。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3)《论语》中,孔子认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从中有新的理解与体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居易《观刈麦》中“ 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村妇孩童送饭的场景侧面表现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

    (2)《赤壁赋》中,描写与客共饮、吟咏为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现自己高瞻远瞩、不畏困难、勇于改革的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描述了类似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金缕曲·东渡留别祖国

    李叔同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山河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总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注释】①本词写于1905年作者赴日留学之时②淞波溜:淞江水泻注不止。③苍龙:指宝剑。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暮鸦”“衰柳”营造萧瑟悲凉的离别氛围,写出了东渡求学的迫切心情。

    B.“破碎山河谁收拾”一句,是对国家现状的叩问,也是“离人消瘦”的深层原因。

    C.“恨年年”两句,化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悲叹往事不堪回首。

    D.“长夜凄风眠不得”两句,形象写出内心的痛苦挣扎,也表达出诗人远大的理想。

    【2】“愁黯黯,浓于酒”一句,以酒写愁,化虚为实。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B.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

    C.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延巳《蝶恋花》)

    D.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孝友《更漏子》)

    【3】本词对爱国情感的抒发兼具缠绵与豪放,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赠盖邦式序

    马存

    予友盖邦式,为予言:“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予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载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子长平生喜游,方少壮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南 浮 长 淮 溯 大 江 见 狂 澜 惊 波 阴 风 怒 号 逆 走 而 横 击 。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交集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乎?

    予谓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可也。不知学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组缀腐熟者, 乃其常常耳。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吾欲观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不然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

    (选自《宋代散文精评》,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予言   尝:曾经

    B.沅渡湘   泛:浅显

    C.悼妃子之恨   恨:遗憾

    D.事固有类而相感者 殊: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非直景物役也   君因我降,与君兄弟

    B.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   盘盘,囷囷焉,蜂房水涡

    C.高帝谩骂   善万物得时

    D.入于神   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首段,作者认为仅从作品中不能完全领略司马迁的创作精髓。

    B.选文第二段比拟鲜活,排比迭出,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司马迁游历的艰辛。

    C.选文以略有参差的短句,一气而下,富于节奏和气势。

    D.本文笔势纵横,见解独特,显示了作者艺术创新的意识。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

    A.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

    B.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

    C.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

    D.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古代送别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B.“吊大夫之魂”中的大夫指的是爱国诗人屈原,曾任三闾大夫。

    C.“睹夫子之遗风”中的夫子指的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D.“公孙氏善舞剑”“庖丁氏善操刀”的典故都来自《庄子》。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

    (2)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乎?

    (3)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

    7作者对盖邦式提出了怎样的写作观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开讲座,解读中国神话故事,引起轰动和热议:“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钻木取火。”

    “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中国人的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看吧,仍然是斗争,与灾难做斗争! ——大禹治水。”

    “假如有一座山挡在你的门前,你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显而易见,搬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却把山搬开了!——愚公移山。”

    材料二: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充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让人民从中受到鼓舞,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意义重大,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使命。

    本校拟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进中国故事,了解真实中国”的中外青少年交流活动,你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代表将进行发言,发言稿要求结合至少两个中国神话故事(可以是材料提供的,也可以是另外的),向外国青少年介绍中国的发展,使他们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