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②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③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④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⑤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的、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⑥云是由水珠凝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集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A.③①②④⑥⑤
B.①③②④⑥⑤
C.③①④⑥⑤②
D.①③④⑥⑤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尽管把恐龙化石当作“龙骨”并作为一味中药已有很长历史了,但从科学角度对之进行发现和研究,则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事。
B. 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C.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可让病人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D. 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3、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对峙(zhì) 狩猎(shòu) 攻讦(xié) 筵席(yán)
B.岑寂(céng) 炽热(chì) 嬗变(shàn) 顷刻(qǐng)
C.雪褥(rù) 翘首(qiáo) 哺育(bǔ) 缄默(jiān)
D.豇豆(jiāng) 菲薄(fēi) 凄怆(chuāng) 瞥见(piē)
4、《黄飞鸿》中的歌曲《男儿当自强》改编自哪一首中国古曲?( )
A.十面埋伏
B.秦王破阵乐
C.将军令
D.霸王卸甲
5、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 )
A.阴文印
B.阳文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田野、瓦檐和雨
何士光
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书,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
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见雨声,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种亘古的诉说,有摧人肝肠的力量……
究竟是为什么?你一听见雨声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觉着温馨而忧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那时我还在梨花屯乡场。依旧是夜晚,夜雨也还是打在瓦楞上。你说怎么样呢?一切都会改变,只有这雨声,这夜深人静,却永远是不会改变的。仿佛注定了一般,不论我在哪儿,不论在故乡,还是远方,它都要追逐着人,搓揉着人的衷肠。
要是一整夜都落雨,你就宁愿一整夜都不睡。或者就赶紧躺下来,丢掉手边的任意什么工作,觉着再没有比躺在无边无际的雨夜里更安适的。在梨花屯乡场,每逢下雨,倘使是在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只椅子,坐到楼廊上去,看着田野上的雨丝,直到它停歇下来。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赶紧拿好纸笔,尽快地记下雨从田野上掠过的情景,只要翻开笔记查找,这种记叙是随处可见的。你总觉得它包含着什么呼唤,你又总觉得它始终在向人们,径直向着人的灵魂诉说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想听得更真切一些。
它沙沙地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紧一阵,慢一阵。仿佛要轻敛下去,跟着又急切起来,依旧地诉说着,直截地诉说着,撇开人世间东零西碎的焦虑,撇开日子里光怪陆离的景象……
这几乎就和你的心灵一样,一直在纠缠和煎熬着你。你也一直想动手来写一回雨,但可以不写,或是用不着写的东西,你倒是写了一些,而这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心思,却又始终没有来得及。只是在字里行间带上点点滴滴,又匆匆地掠过去。这都是为什么呢?
田野也一样,也总是于无言中透露着不绝如缕的隐秘,深深地浸透着你,也是你一直想穷究的,同样也一直没有来得及。
情形似乎是这样的吧?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来的消息,牵连着生命之谜,和着天地的永远的奥秘。噢,我们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样,存活在这人世上的。是谁把这样一颗心灵附在这样一副躯壳中,就打发你到这尘世上来了?一切又为什么要像这样和会是这样?这一点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总在寻觅自己的出身一样,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
田野和雨透露给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潜藏在冥冥之中的奥秘,但你知道,你正是从苍茫的宇宙世界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最终还能从哪儿来呢?我们的生命界限绝不仅仅终止在这躯壳边缘,世界的界限也绝不仅仅终止在我们的视野之内。
“山野给人的印象是这样,”一次你曾经这样开头,动手来起草一些文字,“仿佛人们最早来到世上的时候,世界就是这样的景象。”但不知为什么,才写了一点,你又搁置了。这种印象应该是贴切的吧?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至于雨声淅淅沥沥地响起来的时候,则洒落着造物的消息。你和雨丝本来情同手足,连同万物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种种根由而连在一起。
但有一次,雨已经落了很久了,你却一直没有看见那雨丝,也没有听到那雨声。到你发现在落雨的时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
那一次,你在一处高层的楼房里,正是那种炫人眼目的高层楼房,你几乎就住在最高一层。是深秋时分吧,窗户给关起来了,一道白色的纱窗掩映,这就不难想见,你看不见雨丝,也听不到雨声。直到你无意中走近窗棂,掀起来一角窗帘,才看见落在眼底的街市已经雨雾蒙蒙的了,雨正落个不停。
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柢,似乎是越来越远了。你看不清雨雾中的街市,却知道那是繁华而琳琅的,同时也浮躁而焦虑。事情会不会是这样呢?尽管我们的灵魂一直游移,但我们又总是更能感触和迁就我们的形骸,而对灵魂熟视无睹、忽略不计。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偏失地借助了造物给予我们的灵智,仅仅用它来建造了这个熙攘的世界,而在建造出这个熙攘的世界的时候,这熙攘的世界就反过来缠绕了我们自己,心灵也就堵塞起来,再不能分辨天宇的呼唤和消息……
渐渐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畴,想起了你匆匆地记下来的那些雨天的情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
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雨声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是因为他听得懂雨声中包含的强烈呼唤和深沉诉说。
B.在作者看来,雨水和自然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天地化生而成,都是我们的同胞手足。
C.与城市生活相比较,作者更推崇田野上的人生,因为人只有在田野生活才能获得自由。
D.本文与作者文中引述的文本有所不同,本文看似写雨,要表达的却是对故乡风物的思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自己的一本书、一篇文、一个段落写起,行文中多次引用自己的文字,这种“文中文”的结构方式颇具匠心。
B.“田野”是本文的行文线索,与田野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C.文中暗含田野和城市、瓦檐和高楼的对比,作者在田野和城市生活的个人体验中寄托重构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理性思考。
D.本文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多处问句的使用,更是在疑问、设问和反问中强化了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3】本文标题“田野、瓦檐和雨”为三个名词的并列,你认为其中哪个名词最为重要?为什么?
【4】本文采用“我”“你”“我们”三种人称形式,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7、补充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在建筑设计上的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这一特点,并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
(2)《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通过计算年龄说服晋武帝允许自己暂不应命。
(3)征引前人诗文是古代诗人创作时常见的行为,如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直接使用了《诗经》中语句,化用精巧,几无痕迹。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称赞了滕子京的政绩。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咏怀三国时期英雄人物。
(3)《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3)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5)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7)居处恭,____________,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
(8)峰峦如聚,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向老师请教时恭敬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 两句集中表现了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陈贤良①
苏 轼
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
望穷海表天还远,倾尽葵心日愈高。
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
三山②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鳌。
【注】①陈贤良:即陈旸,因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世称“陈贤良”。②三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唱和之作,为了表示对友人的敬重,作者用了“奉和”二字。
B.作者对孙武和吴起持否定态度,认为友人不必学习他们的兵法谋略。
C.颔联写到“望穷海表”“倾尽葵心”,这里作者既指友人,也指自己。
D.本诗起承转合贴切,并综合运用了用典、叠词等多种艺术手法。
【2】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访也!”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群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尤善隶书 善:擅长。
B.然闻信至 信:信使。
C.羲之书为世所重 重:看重。
D.而羲之甚轻之 轻:认为……浅薄。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遂以女妻之羲之
自为序以申其志
B.然闻信至
羲之欣然写毕
C.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D.司徒导之从子也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2)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最近,抗疫前线的一名年轻护士这样说:“非典来临的时候,全世界都在保护我们‘90后’。现在,换我们‘90后’保护你们!”
2020年3月5日,世卫组织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让她最感动的是中国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疫情中的角色,有着绝对驱动力,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同学们,在这次疫情当中,你肯定是一个保护者或者是被保护者,对于上面这些话你肯定有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