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好的批评家的文字是____________的,他们往往不在语言上____________。就像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一样,评到佳处,直接来一“妙”字,并不用一大通理论说妙在何处,可是我们便感觉此是妙处了。无需多言,读者此时已经____________。
A. 平铺直叙 字斟句酌 心照不宣
B. 平易近人 字斟句酌 心领神会
C. 平铺直叙 咬文嚼字 心照不宣
D. 平易近人 咬文嚼字 心领神会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贬义词褒用的一项是( )
A.他对英雄人物过度崇拜,甚至到了心甘情愿地附和、模仿的程度。
B.有时候,有点小小的忌妒之心更能激发出我们前进的动力。
C.为了锻炼她的胆量,我们故意煽动她走上舞台,去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艺。
D.小明激动地说:“要不是你们串通起来骗我参加比赛,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千古风流人物 B.多情应笑我
C.同行皆狼狈 D.回首向来萧瑟处
4、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羊,未为马,申为猴,酉为鸡,成为狗,亥为猪。
B.“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如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成立的六道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D.“三辅”在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永远敞开怀抱,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携手国际社会,相濡以沫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
②去年上半年,我们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都有所增加,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伐功矜能,止步不前。
③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吸引住了。
④长城汽车的H6一月份销量继续在同类车中领先,达到3.6万辆,这惊鸿一瞥的数字背后,折射的是国产车的质量越来越值得人们信赖。
⑤不切实际的幻想是痴人说梦,没有行动的念想是黄粱美梦,不着边际的臆想是南柯一梦,远离现实的遐想是太虚幻境,没有支撑的空想是海市蜃楼。
⑥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江西实现加快发展的终南捷径、不二法门。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③⑤⑥ D. ①②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惊艳四方,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
此次《唐宫夜宴》搬上辛丑牛年河南春晚可谓意义不凡,不仅令亿万观众为之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给“舞”活了。从而展示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无论是舞蹈人物的服饰、表情、妆容、色彩以及手中乐器,还是作品的创意、内涵展示及启迪意义,均以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完成了古老的艺术在当前社会的时尚化、年轻态展现,恰似将历史课本艺术化呈现在银屏上。舞蹈本身除表现了赴夜宴宫女嬉笑打闹、梳妆打扮和扑蝶戏水的灵动机巧,以及盛唐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之外,更以簪花仕女图和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大大提升了作品本身的庄严与大气。
一段时期以来,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日渐式微,如此突然峰回路转、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既让人为之惊叹、更令人振奋和欣慰。很大程度上,舞蹈《唐宫夜宴》的爆红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近年来,从央视的诸如《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从让国宝回家的《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诗词、文物、典籍……无一不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照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以现代科技之新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当前,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打造的文艺节目已成为一种时尚,需要指出的是,形式上的新颖、赶潮和内容上的传统、厚重向来并不矛盾,尤其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以更理想的荧幕呈现实现了“1+1>2”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这是自北京文艺座谈会以来我国文艺创作的大趋势——力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所在。
中华文化的根脉自古以来熔铸于每一位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应和了当代国人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更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开在当代中国文化土壤的高光时刻。尤其在这“提笔忘字”的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足以让国人在欣赏经典的同时忆起传统之美、拾起传统之味。故而,让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青一代的内心深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确实接地气、浸透灵魂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靠奇装异服的表面浮华“装”出来的,而是借上下五千年的日积月累和现代科技“身临其境”的再现,以时尚感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当代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破浪出圈。正如辛丑牛年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认为的,“我们希望通过春晚这种形式,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将民族文化融入到他们的生活、情感和行为里去。”
(张凡《以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浪出圈》,有删改)
【1】下列对《唐宫夜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在舞台上将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舞”活了,是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日渐式微之时突然峰回路转的重要标志。
B.它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多方面完成了古老艺术在当前社会的时尚化、年轻态展现,成功地以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浪出圈。
C.它以簪花仕女图和千里江山图为背景来衬托赴夜宴宫女的灵动机巧和盛唐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庄严与大气。
D.它的爆红是有原因的,它以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实现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取得“1+1>2”的综合效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河南卫!祝的《唐宫夜宴》切入,再由点到面,指出《唐宫夜宴》的出圈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必然性。
B.第五段指出,传统文化破浪出圈应和了当代国人的审美需求,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青人心中扎根繁茂,具有现实意义。
C.文中引用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的话,强调了要以时尚感强的当代方式来让年轻人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D.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先引出话题,点明意义,再分析原因,提出方法,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现代科技之新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正体现了我国目前文艺创作的大趋势。
B.如果形式上的新颖、赶潮和内容上的传统、厚重相矛盾,传统文化破浪出圈就难以实现。
C.优质的文化类节目备受大家的追捧,就是因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D.中华文化的根脉自古以来熔铸于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需要年轻人去热爱、礼敬并传承。
7、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
(2)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
(4)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
(6)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欲报之于陛下也。
(8)___________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碧云天,___________________,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2)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___,禾黍秋风听马嘶。
(4)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5)________________,对此如何不泪垂?________________,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10、按要求填空。
(1) _______________,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2) 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___________。(黄庭坚《 ___________》)
(3) 周邦彦的《苏幕遮》一词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荷花鲜润挺拔的姿态。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 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依山而建的楼阁密集、高耸。
(2)曹植曾慨叹“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3)《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
(4)《锦瑟》中“________ ,__________”抒发“此情”的无尽怅惘,别说现在追忆,就是当时就已经无尽的怅然若失了。
(5)《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
(6)《望岳》 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心情激荡又眼界开阔。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戎昱
去年长至①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②。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注]①长至: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②獬豸冠:指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指御史等执法官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诗人对去年的回想,当时在长安受到重用时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B.诗人由眼前霜雪漫天的情景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处境,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C.颈联与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都表达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
D.身在南方的诗人在江边等不到北方的消息,深感绝望的同时不禁泪水纵横。
【2】全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篇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大米,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予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归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5】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14、阅读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毕淑敏:我去尼泊尔的时候,和一个尼泊尔小伙子聊天,我觉得他说得很好。他说,中国的节奏越来越快,中国人到尼泊尔去,一开始很不习惯尼泊尔的慢节奏,慢慢待下来,就觉得这种节奏很舒服,适合人的身体,让人能真正融入大自然。既然好的东西都那么慢,为什么我们不试着慢一些呢?
记者:可有些人会觉得,我如果非常忙碌,做更多的事,把黑夜也利用起来,是在增加生命的长度;这个也尝试,那个也尝试,是在增加生命的宽度。这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