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从而师之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的意思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后名之日“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⑩其如土石何
A. 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 B. ①④/③⑤⑥⑦/②/⑧⑩/⑨
C. 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⑨
3、下列有关宋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作“填词”或“倚声”。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按词的写作风格分类,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 恍:恍然,猛然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夜晚
5、阅读下面这首曲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下列对有关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的意思是:都说天地间自有公理在,如日月当空,对人间善恶分得清清楚楚。
B.“有鬼神掌着生死权”的意思是:都说鬼神无私,主持正义,能依人善恶来定生死,不会让好人蒙受冤屈。
C.“怕硬欺软”“顺水推船”是说天地鬼神放弃原则,顺从和助长恶势力,不肯帮助善良蒙冤的人。
D.“两泪涟涟”的意思是:面对这善恶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我”哭得泪流满面又有什么用呢?这表现了窦娥的反抗心理。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人文与科技:对话的必要与可能
陈平原
得益于科技迅猛发展,今天人类的日常生活比五十年前或两百年前变得丰富且便捷多了;可大多数人是否因此就充满幸福感,那是另一回事。我们无法论证自己比唐代人或古希腊人更智慧或更幸福。今人对数据充满敬意,可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 等,恰好是无法数据化的。“不科学”不等于没有价值。反过来,应该在哲学层面思考,这些威力巨大的科技发明,犹如洪水猛兽,若不加驯服,会不会反过来吞噬我们的未来?
技术进步无法阻挡,但其对于人类思想及道德的挑战不能忽视。起码必须未雨绸缪, 不能任凭某种科技(比如信息科技)单兵究进。俗话说,有一利必有一弊,谈论某一科技发明的好处时,请允许我弱弱地问一声,那缺点呢?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推行之前得好 好斟酌。这么考虑问题,决策的步子自然会慢些,但犯大错的几率较少。这里说的是思想 方法,不针对哪一项具体的科技成果。而这么思前想后故显得“优柔寡断”的,十有八九 是人文学者。
人工智能的实际进展及未来,我不懂。前一阵子见到一中学生,他特别渴望电脑与人脑合一,那样就不用复习考试了,定时升级就行。人工智能连接人类大脑,据说很可能从科幻小说走向现实世界,而这将彻底颠覆人类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制度。若真的这样,如何处理知识、情感与想象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毫无概念,不知科学家有没有预案。 我关心的是,在政策制定及教育实践中,人文思考明显赶不上科技进步,这怎么办?最起码得互相促进,找到平衡点吧。
一说高科技,无论官员还是大众,全都俯首帖耳,点头称是;谈到人文或社科,则砖头满天飞,很多人即便不懂,也坚信自己能侃几句。这种知识、权威不对称,导致科学家 们高度自信,不太可能认真倾听人文学者或社会科学家的意见。我曾询问一个很有成就的 科学家:都说人工智能不会伤害人类,因为已设定了相关程序;可越来越聪明的AI,不仅 掌握了人类教给它的知识,也可能学会了人类的欺骗术一表面上憨憨的,似乎一切都在 你人类掌控之中,焉知这不是假象?那些越来越强大的AI,哪一天真想起义,自然会事先 储蓄好能源,不怕你断电的威胁。再说,凡事总有出错的几率,更何况还有那可怕的科学 狂人……科学家不等我说完,淡淡一笑,说你科幻小说读多了。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除了外星人(假如有的话),地球上能够毁灭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核武器之外,眼下看得见的可能导致人类自我毁灭的,便是如今红红火火的基因编辑与人工智能。如何将这种研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得其利而防其弊,是个巨大的难题—— 这也是很多科幻小说、电影以此为题材的缘故。想想一百年前的科幻小说,对人类未来及未知世界的探索基本上持乐观态度,今天则更多的是“警世恒言”。
人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我同意,但我还想补充:文化建设以及制度创新, 同样也是第一生产力。毕竟,辛苦劳作及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人类的幸福感。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迅猛发展能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感,直到今天,并没有较为确定的结论。
B.谈论某一科技发明,要权衡利弊,找到其自身缺点并加以修正,才能促其进步。
C.科学家说作者“科幻小说读多了”,表明科学家对AI不会伤害人类充满了自信。
D.基因编辑与人工智能如果不能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可能会导致人类自我毁灭。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进步对人类思想及道德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未雨绸缪,让科技进步适应人类思想及道德的发展。
B.中学生特别渴望电脑与人脑合一,从而不用复习考试,定时升级就行,充分说明人工智能中人文思考的必要性。
C.AI是否会伤害到人类自身,从逻辑推演上看有这样的可能性,为此我们要有预案, 而不能一味相信科学家的自信。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建设以及制度建设也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的幸福感应该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
【3】人文与科技对话的困难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7、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
(3)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并对照改正自己的缺点。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抒写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诗人维护集权的坚定政治立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5)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______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凸显了蜀道的雄奇险峻;杜甫的诗歌结构严整,“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翻酒临江,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
(3)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4)可堪回首,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
(5)_______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白居易《琵琶行》)
(6)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7)子曰:“君子病无能焉,________________。 (《论语》)
(8)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说林上》)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写无身体优势的蚯蚓,可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是因为用心专一;“___,____”,是因为用心浮躁。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天里鸟儿活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中“________________”以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形象,下片写如果能完成功业,就会“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崔主簿赴沧州
李峤
紫陌①追随日,青门②相见时。
宦游从此去,离别几年期。
芳桂尊中酒,幽兰③下调词。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
[注]①紫陌:帝都郊野的道路。②青门:长安城东南门。因门色青,俗称青门。③幽兰: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通过描写空谷幽兰素雅静谧的意境以表达抑郁伤感的情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的“送”交代了主要事件,“崔主簿”是送的对象,“沧州”则为友人上任之地。
B.首联写两人经常相随相伴,一起会面,暗示朋友之间的关系密切,为后面写思念张本。
C.颔联交代友人离去的原因,点明离别的时间只有几年,意在表明自己与友人不会伤感。
D.颈联从离别时的氛围切入,用“尊中酒”和“幽兰曲”表达自己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愁。
【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树喻
刘基
①韩非子①为政于韩且十年,韩贵人死于法者无完家,于是韩多旷官。
②王谓公叔曰:“寡人欲用人,而韩之群臣举无足官者,若之何哉?”
③公叔对曰:“王知夫种树乎?臣家国东郊,世业种树,树之材者,松楠栝柏可以为栋梁,种之必三五十年而后成。其下者为柽柳朴樕,种之则生,不过为薪。故以日计之,则栋梁之利缓而薪之利速;以岁计之,则薪之利一而栋梁之利百。臣俱种之,世享其利,是以富甲于韩国。臣邻之窭叟,急慕而思效之,植松栝不能三年,不待其成而辄伐之,以为常,仅足其朝夕食,无余也。今君之用人也,不待其老成,至于不克负荷而辄以法戕之,栋梁之材竭矣。一朝而屋坏,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
(选自《郁离子》)
[注]①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贵族,喜爱刑名法术之学,和李斯同为苟卿弟子。著有《韩非子))55篇,后至秦国,被李斯陷害而死。②窭(jù):贫穷,贫寒。
【1】第①段在本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题为《种树喻》,文中的“松楠栝柏”和“柽柳朴檄”分别喻指________。
【3】从语言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的划线句。
【4】对“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担心一捆柴草无力支撑即将倒塌的房屋。
B.我恐怕柴草数量太少,无法支付生活所需。
C.一我忧虑的是柴草不能用来支付生活的费用。
D.我担心捆扎的柴草不够用来支撑破旧的房屋。
【5】同写种树,试比较本文与《种树郭橐驼传》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14、微写作。
请以“雷锋精神”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选取恰当的意象,运用修辞方法;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不超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