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表是某学者总结的巴黎公社的体制,这表明巴黎公社( )
体制 | 主要特征 |
政治体制 | “议行合一”,体现为公社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十个委员会。 |
经济体制 | 建立组织生产的工人协作社制度,并实施合理的分配制度。 |
文教体制 | “教会与国家分离”,同时建立免费、普及的世俗教育体制。 |
司法体制 | 选举,人民法院和检察院,还组成民事法庭与军事法庭,审案要体现公平正义。 |
社会体制 | 中央的责任在于统辖国家民生政务,地方政府自主治理基层内部事务。 |
A.以践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核心使命
B.践行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C.形成了较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权结构
D.铲除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壤
2、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这反映出宋朝政治体制( )
A.解决了“三冗两积”的问题
B.使皇权得到强化
C.有利于缓和皇权与相权矛盾
D.有利于监察相权
3、中唐以后,随着均田制的瓦解,统治者采纳了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中央政府推行的赋税制度
B.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C.是严格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D.是依据现实进行的政策调整
4、二战后,许多西方人将苏联的政策理解为一个世界性的共产主义阴谋的一部分;从苏联的角度看,美国的政策则是一种全球性的资本主义扩张,用列宁的话表述就是“经济帝国主义”。二者之间的相互认识对历史研究的启示是( )
A.史学研究时应尽量剔除材料的价值倾向
B.学者需结合不同的言论来描绘过往史实
C.自上而下的审视是解释历史的最佳角度
D.历史研究应以当事人的认知为主要依据
5、如表反映了1661—1859年清朝土地与人口变化概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
时间/年 | 1661 | 1724 | 1753 | 1766 | 1812 | 1833 | 1859 |
耕地面积/万顷 | 549 | 724 | 780 | 781 | 791 | 742 | 772 |
人口/亿人 | 1.05 | 1.31 | 1.84 | 2.08 | 3.62 | 3.99 | 4.32 |
A.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B.清朝国运由盛转衰
C.国内经济异常繁荣
D.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6、晚清政府制定《奖励章程》奖励留学生,其中规定:凡从外国正式高等学堂以上学堂毕业的留学生,回国后参加政府考试,考试列入最优等的给予进士出身,列人优等及中等的给予举人出身,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这一举措( )
A.一定程度上顺应近代化要求
B.反映了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
C.反映了国内新式教育的匮乏
D.说明清政府放弃了思想控制
7、《英国通史》中记载:“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秒为单位……火车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加强
B.促使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C.使上层人士出行的交通工具发生了变化
D.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8、人类社会的食物储备技术在不断创新,从利用地窑和陶器到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这说明了( )
A.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粮食储备技术发展的根本条件
B.食物储备技术伴随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进步
C.人类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D.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推动粮食储备技术更新
9、海昏侯墓有着丰厚陪葬品,光出土的汉代五铢钱就有200万枚,重达10吨。而用错金银工艺装饰的精美车马器有3000多件。此外,还有成套的青铜器、大量的黄金制品以及其他珍贵文物。这反映了西汉社会(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官营手工业发达
D.儒学成主流思想
10、三线建设一般循着“迁建”、“包建”、“新建”三种方式,着眼点“是增强国防工业支持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能力”,沿袭和发展了建立根据地、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内地建成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这表明三线建设( )
A.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旨在应对严峻的外部威胁
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D.提升了人民文化生活水平
11、1950年,中国相继同丹麦、瑞士等西方国家建交。1952年,亚太和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亚太地区的37个国家的37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表明,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 )
A.打破了美国的封锁政策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外交重点转向周边国家
D.积极拓展对外交往空间
12、万历初年,张居正颁布“一条鞭法”,原本分别上缴的钱、粮和所服劳役一律合并且征收白银。此法推行后,北方部分农户的生计却加速恶化。这主要是因为北方( )
A.自然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
B.商品经济活跃程度较低
C.承担更加沉重的国防责任
D.社会风俗强调重义轻利
13、1897年11月,针对某一历史事件,福泽谕吉撰文称:“如果德国是永久占领的话,不仅会影响东洋的和平,而且实际上会破坏世界的和平,会开启世界大乱的端绪,日本也不会旁观”“如果日本想要守卫台湾的话,要有更进一步守卫台湾之外土地的觉悟”。这一历史事件( )
A.使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合法化
B.刺激了山东民众发起义和团运动
C.导致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如图某一时段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a和b年的时间间隔为50年)。判断a—b时段处于( )
城镇类型 | a年平均人口数 | b年平均人口数 | 年增长率(%) |
伦敦 | 959000 | 1362000 | 1.82 |
郡城 | 6000 | 14000 | 1.61 |
滨水城镇(港口与海滨胜地) | 5000 | 19000 | 2.56 |
海港 | 16000 | 49000 | 2.19 |
制造业城镇 | 14000 | 46000 | 2.38 |
矿业与五金城镇 | 13000 | 42000 | 2.34 |
A.17世纪下半期
B.18世纪上半期
C.19世纪上半期
D.20世纪上半期
15、如图为中国近代史上某次重大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在正面战场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B.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C.体现敌后战场渐成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D.促使人民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16、秦代设博士官,掌管《诗》《书》及诸子百家典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这一变化说明( )
A.西汉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B.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提高
C.博王官的权力逐新增大
D.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
17、百合花图案原是基督教中的一种神学象征符号,此后逐渐成为法国国王的专属纹章。13 世纪中后期,法兰西王国内的王室领地或领有国王“特许状”的城市在其印章上加上了百合花图案。这有助于佐证( )
A.百合花成为法国的象征符号
B.法兰西王权有一定程度加强
C.等级君主制在法国已经形成
D.教会教权与世俗王权的结合
18、下面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史籍对“入仕”或“参政”的相关记载。这可用于佐证这一时期( )
记载 | 出处 |
“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 | 《韩非子·亡征》 |
“子赣(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 《史记·货殖列传》 |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 《战国策·秦策五》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权力集中依赖文化统一
C.商业成为政治统治的支柱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19、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整顿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充实基层,这些措施( )
A.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B.有力支授了前线百团大战
C.有利于克服根据地的困难
D.践行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20、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是( )
A.导致南朝政权的更迭
B.加强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西南地区开发
D.打击了门阀政治
21、有教师在执教“辛亥革命”一课时,引入了“民族复兴的先声”这一教学主题。下列可以支撑“民族复兴的先声”解释的是( )
A.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制度
B.辛亥革命采取了暴力斗争方式
C.辛亥革命实现了三民主义
D.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临时约法》
22、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 )
A.表明保护文化遗产要坚持实用原则
B.说明古迹保护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强调古迹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D.提出古迹修复以完整性为根本目标
23、1533年,亨利八世通过了《禁止上诉法案》,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完全断绝。1534年,《至尊法案》使英格兰国王拥有了对英国境内所有教职进行任命以及教义修改的至高权力。1536年,国会通过《小修道院解散法》,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英国的这些措施( )
A.说明社会等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旨在满足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C.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D.促使国王与议会实现了结合
24、辛亥革命后中国近现代的政治民主化历程依然曲折艰难。这说明( )
A.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未完成
B.辛亥革命的作用极其有限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混战阻碍民主化进程
25、老子是__________时期重要的思想家,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记录在《________》一书中。他将“_________”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26、
| 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 ||
佛教的传入及其影响 | 传 入 过 程 | 两汉之际 | ___________传入中国。 |
魏晋时期 | 逐渐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互融合。 | ||
隋唐时期 | 主张顿悟成佛的_________成为主流,佛教完成_________。 | ||
宋明时期 | _________形成,佛教融合为____________。 | ||
深远影响 | 精神文化 | 对__________、哲学观念、逻辑思维、__________、__________、礼仪习俗产生影响。中国传统__________________也体现了佛教内容。 | |
建筑艺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结晶。 | ||
宗教伦理 | 宣扬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消极影响。 | ||
西学 东渐 | 明清之际 | 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译介到中国。 | |
清政府任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持钦天监。 | |||
近代时期 | 19世纪中叶,魏源提出____________。 | ||
1862年,________在北京设立。1868年,__________创办。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_______在中国传播。 | |||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吸收_______、_________思想;1917年后,____________广泛传播。 |
27、影响:
阶级矛盾和________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28、主要观点:阐述“____________”学说,提出“人民主权”的口号,认为人民应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________,创立民主共和国,坚持“____________”的原则。
29、日本投降: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0月25日,陈毅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________光复。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30、一战的影响
(1)世界格局
①削弱了________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②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③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________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2)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________、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31、粮食安全问题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课题。中国古代就有重农的传统,统治者为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各种措施。请完成下表。
保障粮食生产的措施 | 历史事例 |
减轻负担 |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 |
政府鼓励 | (请勿在此处答题) |
土地政策 | (请勿在此处答题) |
保障农时 | (请勿在此处答题) |
32、西周灭亡
(1)公元________,爆发“________”,________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________”。
(2)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________攻破镐京,杀死________,西周灭亡。
(3)公元前770年,________东迁________。
33、改革首先在_______取得突破。______________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34、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民国时期
(1)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________为法定货币。
(2)币制改革
法币 |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________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上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________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________收为国有 |
金圆券与银圆券 |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国民政府被迫于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________。金圆券的贬值速度比法币更快,各地纷纷拒用金圆券,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于是,国民政府又发行________,仍以失败告终 |
(3)人民币:华北人民政府于________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________,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35、秦始皇有“暴君”之称,而明朝人李贽则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
36、列举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至少4位),选择其中2位简述他们的主要成就。
37、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的表现有哪些?
38、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农业工作,他曾多次指出:“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主要施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目的有哪些?
(2)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针对农业及农民问题提出过哪些主张?
(3)建国后,新中国政府于1953—1956年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一重要措施?其实质是什么?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其主要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为何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综合上述问题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建设的认识。
39、泱泱天朝大国:
清帝国疆域之广阔为世所共知。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问题
(1)在巩固帝国疆域方面,秦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
(2)元朝在管理辽阔的疆域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
(3)康乾时期,清朝是怎样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