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绥化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比一比组词:(原书1页2题)

    慨(       彩(      劈(       薄(   

    概(       采(       臂(       礴(   

          恋(   )   哺       

          峦      捕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2)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音:宫、商、角、______、羽。

  •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品尝_____   终究_____   眷恋_____ 险恶_____

    归宿_____   恭敬_____   领悟_____ 洋洋_____

  • 4、按要求写诗句。(各写一句,不重复)

    1.表达思念之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传统节日有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人们惜时发奋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词语盘点。(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完成古诗阅读

    示儿

    死去知万事空,

    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读一读,用“/”标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2解释诗中的标下划线的字。

    (1)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基调不同,一“________”“________”,但都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包含这种情感的诗句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仔细读诗,根据注释理解诗,回答问题。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和雪的高下。

    【1】“梅须逊雪三分白”中的“逊”的意思是(     

    A.比得上

    B.比不上

    C.差不多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3】诗人对“雪”和“梅”的评价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梅》中最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A.乐于助人

    B.取长补短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8、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

    【3】“鬓毛衰”的“衰”意思是(  )

    A.衰弱

    B.头发稀少

    C.头发花白

    【4】下面与思乡之情无关的诗句是(  )

    A.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外阅读。

    北风袭来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未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九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潮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说完就搁下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有点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到寒潮,你加了衣服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

    絮絮叨叨的,从他七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呢?老人回答道: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十的老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然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1)牵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由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________。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__。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王对儿子和对老母的不同态度,主要是通过________的写法来表现的。

  • 10、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飘香的生命

    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xiù chòu)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②这才ɡuānɡ huǎnɡ)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 热烈)的香味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麻麻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 可怜)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④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淡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用“/”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读音或词语。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陌生——____________ 隐藏——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ABB式)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密密麻麻(AABB式)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根据句子意思在文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草木)凋谢零落。_______________

    (2)芳香凉爽的空气袭来,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_______________

    【5】第③自然段划“ ”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出现过两次“眼睛湿润”,第一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短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请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文在线

    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闻声走出一个姑娘,可能是他的妹妹吧。

    碧云,咱家的那匹马正缺马草,收下这孩子的马草。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接过我的马草,提进了里屋。

    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

    1)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为什么先是“一愣”?继而又为什么“眼睛一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对妹妹说话时为什么“盯”着妹妹茫然的眼睛,而且是“命令”的口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妹妹听了他的话为什么感到“茫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第5自然段,用“____”画出点题的句子,并说说“我”此刻心情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课文片段一,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__,表示我___________。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_____,又叫人_____,既愿_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片段内容,不超过4个字。____________

    【3】写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____________

    【4】初入草原,我的感受是“________。”可以看出我________的心情。沉浸在草原的美景中的我的感受是:________。我有这些感受到原因是: ________

    【5】我想高歌的“歌”是________;我想吟诗的诗题是________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

    A.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陶醉了。

    B.作者借物喻人,为了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

    D.草原上的美景令牛马对它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去。

    【7】写2句有关草原的古诗名句:________

  • 13、阅读理解。

    群众也在淋雨

    1965年夏季的一天,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这时,周总理陪同外宾健步走来,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那慈祥的目光,那亲切的微笑,那文明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

    突然,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客人刚刚登机,大雨就倾盆而下,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动。“看,我们的总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颤(chàn zhàn)。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群众看见了,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总理,您就挡挡雨吧!”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外宾的专机起飞后,周总理浑身都湿透了,雨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工作人员又心疼,又着(zhuó zháo)急,忙递上一条毛巾:“总理,您擦把脸吧!”周总理接过毛巾,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而是对工作人员说:“赶紧告诉有关同志,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汤,给挨雨淋的群众驱驱寒,暖暖身子。”

    1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上面打“√”。

    2照样子,写词语。

    雷声隆隆:________  _________

    彬彬有礼:________  _________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写雨中送行的场面,既关注了送行的群体,又关注了送行的个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群众也在淋雨”是谁说的话?用这句话作为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母亲的味道

    ①小时候,这个季节,地里的胡豆成熟了,我们乡下小孩子总爱跑到地里亲自摘胡豆,回来用竹签穿起来,在火上烤着吃。有时火太旺,胡豆烤煳了,可是并没有熟;有时太着急,还是半生不熟的就开始吃。可我们吃得却那样的香,那样的有滋味。如今想想,大概是那时候我们没有像现在的孩子,每天都有吃不完的小吃的缘故吧。

    ②烤胡豆的时候,母亲总要唠叨不停,唠叨过后,我们一一定会吃到母亲端上桌的大盘炒熟的胡豆。一次,母亲在我烤胡豆时出了一道题目让我算:“一颗胡豆七个屁,七颗胡豆几个屁呀?”我随口答道:“七七四十九个!”母亲就哈哈大笑:“七七四十九,好个算屁狗。”父亲也笑了,我也跟着他们笑了, 半天才恍然大悟。

    ③后来,母亲在厨房炒菜的时候,我便常常站在一旁傻傻地看,母亲便告诉我饭要怎么做,菜要怎么炒,于是七八岁的时候,我学会了做饭菜,当然也学会了炒胡豆。

    ④我把胡豆洗了倒进锅里就开始炒的时候,外甥问我:“舅舅,你怎么不放油就炒啊?”我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炒着。小时候家里特穷,母亲炒菜,几乎都没有用油,或者是用少许油。母亲炒胡豆,先把胡豆倒入锅里,等到胡豆炒熟了铲起来,再往锅里倒点儿油,然后再炒本来已经熟了的胡豆。我问母亲,母亲说:“那样省油!”我照这样把胡豆炒了, 可是后来女儿、外甥都说不好吃,只有我慢慢嚼着,有滋有味地嚼着,因为,那是母亲的味道。

    ⑤母亲十八岁那年就嫁给了父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忙庄稼,忙家务,忙拉扯孩子,脸上经常挂满汗珠,头发间经常夹杂着土屑、草叶

    和菜花,身上经常沾附着泥土灰尘。

    很多时候,母亲来不及洗干净手脚上的泥土或者龚草味道;很多时候,母亲的手上还有黄绿的草色、庄稼色、泥土色,指甲缝隙间还有泥土、草屑;很多时候,母亲一身的炊烟灶台味道,一身的牲畜粪草味道她就用这样的手洗锅、淘米、煮饭、做菜给我们吃,把我们四兄妹拉扯长大。

    ⑦而今,我已过不惑之年,每次回老家看望母亲,吃着母亲那和着花草香、和着庄稼味道、和着泥土味道、和着母亲的汗水味道的饭菜,吃得那样香,那样甜,因为,那是母亲的味道。

    ⑧母亲的味道,总是那样让人魂牵梦绕。

    【1】第③自然段写到“我便常常站在一旁傻傻地看”,“我”为什么说自己“傻傻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写小时候我们乡下小孩吃胡豆的故事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自然段写妈妈给“我”出算术题,“我”的回答让妈妈、爸爸“笑”,“我”也“笑”了,从中可看出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爸爸和“我”的“笑”又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让作者“魂牵梦绕”的“味道”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根据语境,填写与“说”有关的词语但不要出现“说”字。

    伯牙内心想着高山时弹琴,锤子期__________________:“弹得好啊,我仿佛看到了巍峨高耸的大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锤子期__________________:“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

  • 16、按要求写句子。

    (1)妈妈说:“明天星期六,我带你去书城看书。”(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人都想听贝多芬弹奏这首优美的《月光曲》。(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做。(8分)

    (1)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改成拟人句)

     

    (2)柿子树上缀满了沉甸甸的柿子。(缩句)

     

    (3)集邮对我特别感兴趣。(修改病句)

     

    (4)我爱吃苹果、香蕉、黄瓜等水果。(修改病句)

     

     

  • 18、按要求写句子。

    (1)缩写句子。

    那些孩子一定非常热爱他们的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陈述句。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下面的情境写几句话,描绘看到的景象,分别表现心情“好”与“不好”的两种状态。

    我坐在窗边向外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坐在窗边向外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妇女搬了把椅子放在我面前说:这是我们专门准备的残疾人椅,你快坐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心里的稀奇事,让我很羡慕。(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句子加工

    ①在战士们的一片欢笑声中,我慢慢地了解到这个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巨浪扑上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他把想法毫不保留地全部讲了出来。(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艳艳荷花,亭亭玉立;青青蔬菜,默默无语……我们身边的每一种事物都有别具一格的个性,只要你用心观察,就能感觉到它们丰富的思想。请写一种你熟悉的植物或动物。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