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仿写词语。
1.忐忑不安:______不____ ______不____ ____不____
2.不假思索:不______ 不______ 不______
3.跌跌撞撞:______ _______ ______
2、看拼音,写词语。
fēn fù(______) bái hè(______) lǎn duò(______)
qīn lüè(______) dīnɡ zhǔ(______) huǐ miè(______)
fán zhí(______) tuī cí(______) jiū zhènɡ(______) línɡ lónɡ(______)
3、辨字组词。
勤( ) 韵( ) 勿( ) 慢( )
谨( ) 黯( ) 匆( ) 漫( )
4、给下列句中的画线部分换上一个恰当的四字词语。
(1)这儿绿树葱茂浓荫蔽日,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
(2)我注意的看着,眼睛因景物繁多,来不及欣赏。( )
(3)海南三亚的热带风光,真让人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
(4)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心神极为不安。( )
5、用“清”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填入句子中。
1.捧起一朵落花,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________)。
2.掬起一捧(________)的山泉喝,浑身爽快。
3.刚下过雨,空气(________)。
4.幽静的山林里传来(_________)的鸟语声。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结合语境给划线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
①凉月如眉挂柳湾。(___)
A.圆圆的月亮。 B.新月。
②越中山色镜中看。(___)
A.越过中间。 B.周代诸侯国名。
③兰溪三日桃花雨。(___)
A.桃花瓣落下来,像下雨一样。
B.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2】根据下面的画面,写出合适的诗句。
①一弯新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_________________
②鱼群在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的正误。
①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清新灵妙地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___)
②首句写行舟看见的江岸边的景色,因为是雨后的春夜,因此皎洁的月色显得更加清澄。(___)
③古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从“桃花雨”一词可以判断出来。(___)
④“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___)
7、读《七律▪长征》,做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开叙事抒情。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请你参照例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
A.腾越五岭 B.疾跨乌蒙 C.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 E.喜踏岷山
_________________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 。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浪淘沙·其七》,完成习题。
浪淘沙·其七 ①
〔唐〕刘禹锡
八月涛②声吼地来,头高数丈③触山回。
须臾④却入海门⑤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注释】
①〔《浪淘沙·其七》〕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
②〔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③〔头高数丈〕数丈高的浪头。
④〔须臾〕片刻。
⑤〔海门〕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南边龛山,北边赭山,两山相对耸立于江海汇合之处,就形成了海门。
【1】“头高数丈触山回”中“触”应解释为哪一项( )
A.接触
B.触摸
C.撞击
D.感触
【2】诗中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的是哪一句( )
A.八月涛声吼地来
B.头高数丈触山回
C.须臾却入海门去
D.卷起沙堆似雪堆
【3】诗中能体现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的词语是哪一项( )
A.雪堆
B.卷起
C.却入
D.须臾
【4】诗人由远而近,由动及静地描写了钱塘潮涨潮退的全过程,生动展现了八月钱塘潮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令人震撼。请选择潮涨或潮退其中一个镜头展开想象写下来。
_______
9、连续性文本阅读.
陪着母亲看花开花落
①68岁的母亲刚刚搬到城里不到半年,竟然被医生宣判得了老年痴呆症。他一时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因为他心目中的母亲一向是坚韧的,那么多的磨难都没有击倒过她。然而,他现在必须要面对这样的事实——老年痴呆症正将母亲一点点地拉入越来越痛苦的死亡之旅,母亲开始失忆。几个月后,竟连她最疼爱的儿子也不认识了。
②母亲的这一生实在是太辛苦了,在黄土高原上那个贫瘠的小山村,母亲三十五岁失去丈夫,一个人守着几亩薄地,苦苦地拉扯着三个孩子,不但让他们健康地长大,还把他们都送进了大学,漏雨的寒舍竟成了山村远近闻名的“大学生之家”,还让三个孩子在外面各自打出一片令人羡慕的天地。最小的他如今已是一家大公司的总裁,自从母亲住进城里,他就开始减少工作上的应酬,努力地多挤出一些时间陪母亲。母亲生病后,他连工作的时间都大大地压缩了,除了特别重要的事情到公司去处理一下,他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母亲,他想陪着母亲走完生命最后这一段路。
③他想尽一切办法,期望唤醒母亲的记忆,然而任他怎样竭尽全力,可恶的病魔似乎有意难为他,母亲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
④有一次,给她洗脚时,看到她那木然的样子,他心酸得直想大哭一番。
⑤唯一让他感到有些欣慰的是,母亲对他摆到阳台上的那一盆盆花,似乎有着一种特别的喜爱。每天都在忙着为它们浇水、松土、修剪……然后,就呆呆地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那些花,眼睛里闪着慈祥的光亮。
⑥每每此时,他也会安静地坐在母亲身旁,一会儿看看母亲,一会儿看看那些姹紫嫣红的花朵,细细的阳光透过窗玻璃,柔柔地拂着面颊,听着时光流动的声音,他的思绪不禁肆意地漫散开去。
⑦他记忆里母亲一向喜欢花的,无论是爬满栅栏的牵牛花,还是后院的刺梅,连那金黄的蒲公英和紫色的打碗花,她都喜欢得不得了。她曾说,懂得了花的生命,就能品出生活的滋味。那时他正是被梦想激励的翩翩少年,无暇也不愿去慢慢地赏花,自然无法读出藏在花里的奥妙意蕴。时间久了,那些鲜亮的花朵,仿佛都懂母亲和他的绵密的心思,在他们母子深情满怀的注视中,有的开得淡然,有的开得热烈,有的开得急促,有的开得从容,有的开得繁盛,有的开得朴拙……每一种花似乎都在展示着一种生命的样式,都在讲述着一段生命的故事。与花朝夕相守,渐渐地,他挥走了弥漫心头的伤感。他知道:痴呆的母亲依然是幸福的,虽然很多很多的人间往事,她都已经无法记起,但她慈爱的眼里有花,静谧的心里有花,她那如花一样丰富的情感,只是她无法与人交流而已。
⑧在陪伴母亲看花开花落的日子里,他疏于公司的管理,丧失了几次重要的商机。但他丝毫不后悔,他跟最好的朋友说:“其实,不是我在陪母亲,而是母亲在陪我。伟大的母亲在她生命的最后历程里,仍然在默默地教我理解生命的要义。”
⑨一瓣瓣的花开,一瓣瓣的花落,在那些平凡琐屑的日子里,在那些绚丽张扬的日子里,面对那一对心意绵绵的母子,我们除了奉上一份由衷的敬佩,还应该轻叩心扉:我们是否仍有一份从容看花的心情,是否仍有一份读懂花语的认真和执著?
【1】关于文中第①段“突如其来的变故”指的是( )
A.母亲从山村搬到城里,很不适应城里的生活。
B.儿子因为是大公司的总裁,无法拨冗时间陪伴母亲。
C.母亲确诊老年痴呆症,走向越来越痛苦的死亡之旅。
D.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只认得自己最疼爱的儿子。
【2】第⑥段画线的句子,你认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绪比作阳光,思念母亲的思绪肆意地漫散开来。
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阳光比作温暖的手,写出母亲的病情已经好转,作者享受其中。
C.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阳光透过玻璃和时间流动的声音对比,写出了时间流逝。
D.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阳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依偎在母亲身旁时的美好。
【3】下列对全文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题为“陪母亲看花开花落”,其实更是母亲陪“他”看花并默默地教“他”理解生命的意义的过程。
B.母亲在逐渐失忆几个月,尽管他想尽一切办法,但她还是连最疼爱的儿子也不认识了,他的心情是震惊的。
C.母亲培养三个孩子在外面的广阔世界里各自打出一片令人羡慕的天地,这是想告诉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D.文中提到他减少工作上的应酬来陪母亲,虽然能够反映出他的一片孝心,但也能折射出成功后的他对工作已有了一丝懈怠。
【4】“懂得了花的生命,就能品出生活的滋味”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一种花都在展示一种生命的样式,都在讲述着一段生命的故事。
B.花的生命那样丰富、认真、执著,人的生命也应拥有同样的品质。
C.有从容看花的心情,有读懂花语的认真和执著,在花开花落中,可以听懂岁月深情的叮咛。
D.明白了花的生命周期,懂得了如何照顾花草,用花草点缀生活,提高生活的品质。
【5】细读文本,找出文中他情感变化的词语。
无法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走伤感→____________
【6】课文第二自然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联系文本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能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在这段话里,《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_____________表达出来的。
【2】用“__”画出描写音乐舒缓的部分,用“﹏﹏”画出描写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的部分,用“_____”画出描写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的部分。
【3】比较句子,说说哪句好,好在哪里。
(1)月亮穿过微云。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___________
【4】在下面的语句中,用“_____”画出事物部分,用“﹏﹏”画出联想部分。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___________
11、阅读乐园
抢外婆
外公去世后,外婆生了一场大病,更加(苍白 苍老)了。为了让她老人家幸福地安(度 渡)晚年,舅舅、小姨和妈妈发生过多次矛盾,这些矛盾都是为了“抢”外婆而引起的。
上个月,外婆不小心摔了一跤,左臂骨(折 拆)了。大夫诊断说要三个月骨头才可能慢慢愈合。这三个月,外婆的日常生活都得(dé de děi)由别人照顾。为了这事,小舅、小姨和妈妈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杭州工作的大舅也特地赶回来。当晚,一家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
大舅首先发言:“我们那儿医疗条件好,再说我是老大,娘理应(yīng yìng)住到我那儿去。”小舅迫不及待地说:“我是医生,虽然不是骨科,但找大夫最方便,就让娘……”“不行,”坐在一旁的妈妈搭话了,“你们夫妻俩晚上都要上班,如果娘住在你们家会加重你们的负担,我家房前房后有树有花,空气新鲜,对娘身体的恢复十分有利。”没等妈妈说完,小姨已急得面红耳赤了:“两年前娘生病,没到我家去住过,这回该轮到我尽一点儿孝心了!”
眼前的情景怎么不令人深受感动!他们多么孝顺自己的母亲啊!
激烈的(争斗 争辩)早已把熟睡的外婆吵醒了。她听着儿女们深情的话语,不禁流下点点热泪。
1.用“√”标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字或词语。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一句话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什么让外婆流下了点点热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妈妈、小舅、大舅、小姨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抢外婆”中的“抢”可以换成“________”或是“________”。
12、课外阅读。
①偶然读到一篇英文课文,讲的是蚂蚁。
②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蚁后生儿,工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zhì cì)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③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④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⑤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⑥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会全军覆灭。
⑦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 卑微 微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 卑微 微薄)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单薄 卑微 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⑧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⑨蚂蚁可称为世界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渺小,( )精神高尚。千里之堤(tí 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将短文括号中不恰当的拼音或词语画掉。
【2】在第⑨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它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
【4】读第⑤⑥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⑤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 ”这一句相照应。用“ ”在这一自然段中画出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句子。
(2)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灭的行为体现了这样两种精神: 和 。
【5】“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在文中画出来。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炫耀
哥哥每次考试都能拿第一,我就像自己拿了第一那样高兴,见人就说:“我哥哥可厉害了,考试总是第一!”那种喜悦是没有人能够体会的。一次父亲对我说:“又不是你考了第一名,高兴什么?记住:不可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于是,我记住了第一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
后来我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考试也总是拿第一,我也就开始暗暗高兴了。我觉得一切在我眼中都变得渺小了,同学问我问题,我也爱理不理的,还撇撇嘴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真是笨!你看我!”当我洋洋得意时,父亲又说话了:“你可以自信,但不可以自傲。记住:不要总是炫耀自己!”于是我记住了第二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总是炫耀自己。
今年入大学后,我在学校组织的象棋比赛中得了大奖,拿回家一个奖杯。小侄儿看见了,很是喜欢,就拿去玩。他拿着奖杯和他的小伙伴在一起“吹牛”,说他的叔叔怎么棒,他的朋友马上就对他“奉若神明”。父亲看见了,对我说:“你不要让他拿着你的东西,这样只会惯坏他。记住:不要让别人拿着你的东西去炫耀!”于是我记住了第三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让别人拿着你的东西去炫耀。父亲说的只是简短的三句话,却让我终身受益。
【1】结合短文内容,按提示写词语。
写近义词:炫耀——________
写反义词:渺小——________
【2】文中三次“炫耀”的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每次教育“我”,令我记住的是什么?在文中找出来,并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这三句话的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短文,你想对文中的父亲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书籍》,回答问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被叫做简或牍(dú mài)。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毛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piān biān)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cè chāi)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pián biàn)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谋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用“√”标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2】阅读短文,具体说说“策”和“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举法国谋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
【5】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你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厚墩墩的云彩遮盖住了太阳。(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点儿跳跃。(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父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变换句式,意思不变。
1.我多么得意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路边的小杨树在风中发出阵阵响声。(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仿写句子)
“问”常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不会相差这么远。(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亲人,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修改病句之前要先读句子,分析句子的病因,病因主要有前后矛盾、语意重复、语序颠倒、搭配不当、归类不当等。本题的“亲人”包括“父母”,因此是语意重复,要把“亲人”去掉。
4.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跟我学:修改成分残缺的病句。
一般的句子构成:谁做(干)什么。但成分残缺的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修改方法:补全残缺部分。如下面的句子缺少主语,谁写了第一首诗?应将主语补充上。
1.记得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鼓励是爱,父亲的批评是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训练。(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二选一)。
习作一:同做文明人,共创文明城。创建文明城市,是我们每一位安阳人的责任。回忆一下,在“创文明城市”活动中,你或者身边的人是怎样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为建设文明城市出力的?请围绕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的或听到的。)
习作二:以“_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为题写一篇作文。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从“微笑、诚信、梦想、运动、读书……”任选一个话题,再围绕中心意思写下来。
习作要求:书写工整,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