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改编题)
(1) 古诗词中抒发了作者情怀的语句很多,如“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________ ,_________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总称。
(2) 满招损___________。知过必改___________。户枢不蠹,___________。从善如流,___________。钟不敲不响,___________。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_。
(3)吴国少年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巧妙地劝阻吴王攻楚,从故事中,我们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卢沟桥烽火发生在___________时候,你从大刀队员们身上学到了_______________。你认为聂荣臻将军救下两个孤女对吗?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___代________,你认为这部作品吸引读者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我认识了____________的聂将军,____________的杰克,游览了____________的三亚,____________的烟台的海,课后我还读了《西游记》中的小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会解释句子中带点的词语。
(1)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我也不是读书废寝忘食的人,当三阳春飘来一阵阵炒菜的香味时,我也饿得饥肠辘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①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________
②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________
③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保佑您。________
④鲁滨孙遇到了许多危险,但他一点也不畏惧。________
4、将下面的名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2.苟日新,___________,又日新。
3.青,___________________。
4.大漠沙如雪,_____________。 ——(李贺《马诗》)
5._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6.___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5、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____)
⑵小鸟在枝头唱歌。(____)
⑶蓝的天,绿的水,红的花,这就是我心中的乐园。(____)
⑷蓝的天,绿的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____)
⑸战胜“非典”,难道我们没有信心吗?(____)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白梅》诗中“不同桃李混芳尘”中的“混”字,说明白梅具有什么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梅》一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寒食①
孟云卿
二月②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③,不独明朝④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⑤冷,江上流莺⑥独坐听。
把酒⑦看花想诸弟,杜陵⑧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②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③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④明朝(zhāo):明天。⑤空斋:空荡的书斋。⑥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⑦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⑧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结合注释,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诗的前两句借___________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之情。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________,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________手法。
【3】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和“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都写出了寒食节禁火吃寒食的习俗。
B.《寒食》一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做文章,反而以一种幽默诙谐的自嘲,传达出一种抓住人心的悲哀。
C.《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中,诗的首句从远处着笔,遥想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近处落想,实写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D.孟诗表现了诗人节日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的感情,请选择一个节日,写出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并标明出处。
节日: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阅读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两首诗里的“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海底两万里(节选)
①第二天,3月27日,六米厚的冰从这冰窝中挖去了。还剩下四米厚的冰需要挖去。还要四十八小时的工作。在鹦鹉螺号内部,在厚厚的冰的阻挡下,空气不能调换。因此这一天的情形是更坏了。
②我的精神完全在昏沉沉的状态中。我没有气力地躺下来,差不多失去了知觉。我的忠实的孔塞伊有了同样的病症,受着同样的苦痛,他在我身边,再不离开我。他拉着我的手,他鼓励我,我还听到他低声说:“啊!如果我可以不呼吸,让先生可以多有些空气!”
③我听到他说这话,不觉眼中满是泪水。对我们来说在船上十分难受,所以轮到自己挖冰时,人人都很迅速、很高兴地穿上潜水衣,立即出去工作!
④铁锨在冰层上嗵嗵作响。胳膊累了,手弄破了,但这些疲倦算什么,这些伤口有什么要紧!总算有新鲜空气到肺中了!人们总可以呼吸了!人们总可以呼吸了!
⑤可是,没有谁超出指定的时间,延长自己在水下的工作。各人工作完了,各人就将有氧气放出来的气箱交给自己的同伴。尼摩船长自己先作个榜样,他第一个遵守这种严格的纪律。时间到了,他把他的气箱给另一个人,回到船上有害的大气中,他老是那么镇定,一点不示弱,不发一句怨言。这一天,一定的工作更有力地完成了。在整个面积上,只剩下两米的冰要挖去。把我们跟自由海水分开的,只有两米的冰了!
【1】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选文小标题的是( )
A.空气之争
B.挖冰求生
C.鹦鹉螺号的毁灭
【2】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一种不可忍受的重浊空气使我难过。下午三点左右,这种痛苦感觉到了猛烈的程度。我的肺叶迫切寻求有活力的氧,它是呼吸所必不可少的东西,现在愈未愈稀薄了。
结合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我知道上面这段话应该在第_____段和第_____段之间,理由是_______
【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画波浪线的句子说明,在恶劣的环境中,人们都是自私的,“我”对他们充满着鄙夷。_____
(2)读第⑤段最后一句话时,应读出恐惧、害怕的语气。_____
(3)文中的孔塞伊是个无私、忠诚、友善的人,尼摩船长是个镇定沉着、以身作则的人。_____
【4】选文中的“我们”面对困难时的表现,让你想到了哪些人或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赏析我最棒。(8分)
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赴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们经过黄河时,光未然深深地被黄河的气势所震撼:只见滔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惊涛骇( hài;hèi)浪扑面而来,虎啸龙吟之声如雷贯耳。船工们光着膀子,在滔天巨浪中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竭尽全力与河水拼搏。所有的一切,让诗人心潮澎湃(pén bài;péng pài):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他脑海里猛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
(1)这段话记叙了光未然和队友们经过壶口瀑布时的 、 ,请用“/”
把这段话分为两层。这段话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3分。前两空每个0.5分,分层1分,后一空个1分)
(2)给划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读音下划直线。)(1分)
(3)文中三次用到冒号,这三个冒号的作用一样吗?是什么作用?(1分)
(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表达方法。(1分)
(5)给文中词语找反义词。(1分)
竭尽全力------- 如雷贯耳---------
(6)给文中词语找近义词。(1分)
震撼----- 猛然---------
11、阅读下面的故事,体会字里行间独到的深意。
从背后照来的灯光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光,在我心里也有一道永不熄灭的灯光。
一个寒风料峭的冬夜,万籁俱寂,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
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我惭愧地提出了问题,老师慈母般的脸上浮现出一层淡淡的笑意:“坐,坐下。”她虽然和蔼地笑着,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不由地低下了头。老师移开身旁一摞作业本取出纸,认认真真地给我讲解。这时候,在明亮的灯光下,我忽然发现,粉笔灰已染白了老师的头发,老师那装满智慧的额上,也被岁月碾出了条条深沟……
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点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我吃惊地接过一张雪白的纸做起来。不一会儿,顺利地做完了,我抬起头来,望着老师批改作业的侧影,不禁想起那堂不平常的课。
那是新年后的第一堂课,铃声响了,老师走上讲台,刚说了半句话突然哽住了。大家这才发现她脸上还流着泪痕,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她似乎发现了什么, 立即恢复常态,认真地上起课来。但我们总觉得她在抑制自己,她借着在黑板上写字的机会,擦起泪水,用书本挡住同学们询问的目光。下课了,我们才明白,老师的父亲在元旦之夜突然病倒,经抢救才略有好转,第二天她就从医院准时赶到课堂。老师就这样用全部心血浇灌着我们……
“做完了?”“唔!”老师脸上浮现出赞许的笑容。我向老师告别,思绪万千地走出老师的家。
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台灯,倚在门口。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道路。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通过全身,我激动不已。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从此,这道从背后照来的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着我前进!
【1】“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第一个光”指的是______________;“第二个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你觉得文中的老师是一个_________(用四字词语概括)的人。
【2】短文写了老师哪两件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句子,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填空。
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
“忐忑不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我”忐忑不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1)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 )
(2)我回头一看——是老师!( )
【5】“老师是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一定有你最敬佩的老师,读了此文,写几句你最想对他(她)说的话作为临别赠言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怀疑与学问(节选)
顾颉刚
①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②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章句》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章句》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③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选项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下列选项中对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引用孟子的话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B.有力地说明了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C.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反驳本文的中心论点。
D.使论据确凿充分,更加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说服力,突出了中心论点。
【3】本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选择了哪个事例作为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这两句中的两个“这样”指代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新体验。(18分)
聪明人的眼光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一位眼光敏锐、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的智者。
有一天,林肯独自一人来到华盛顿的大街上,那时还没有电视等先进的媒体传播,他只要稍加改装,就不会被人认出来。忽然,他发现在一家名为《智慧》的杂志社门前围了一大群人,于是,他也好奇地凑了上去。结果发现,在华丽的墙壁上竟钻了一个小洞,洞旁写了几个醒目的大字:“不许向里看!”然而好奇心还是驱使人们争先恐后地向里观望,林肯也顺着小洞向里看,原来里面是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组成的一本《智慧》杂志的广告画面。
林肯总统觉得这家杂志社的广告很有创意,回来就吩咐秘书为自己订了一份。果然,《智慧》杂志不论内容编排、版式装帧、封面设计,还是质量,都堪称一流,颇受林肯的喜爱和青睐……这天,林肯处理完一天的公务,顺手拿起一本新到的《智慧》杂志翻起来,翻着翻着突然发现这本杂志的中间几页没有裁开。林肯很扫兴,顺手将杂志放在一边。晚上,林肯躺在床上突然想起了这本杂志:这既然是大家喜爱、风行全国的杂志,在管理方面应该是十分严格的,按常理决不会出现这种连页的现象。他由此联想到杂志社在墙壁小洞上做广告的事,难道这里面又有什么新花样?
他翻身下床,找到这本杂志,小心翼翼地用小刀裁开了它的连页,发现连页中的一页内容竟被纸糊住了。林肯想,被糊住的地方大概是印错了。但印错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好奇心驱使林肯又用小刀一点点地撬起了糊纸,下面竟写着这样几行字:恭喜您,您用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获得了本刊1万美元的奖金,请将杂志退还本刊,我们负责调换并给您寄去奖金。——《智慧》杂志社编辑部。
林肯对编辑部这种启发读者智慧和好奇心的做法极其欣赏,便提笔写了一封信。不久,林肯总统便接到新调换的杂志和编辑部的一封回信:总统先生,在我们这次故意印错的300本杂志中,只有8个人从中获得了奖金,绝大多数人都采取了寄回杂志社调换的做法,看来您的确是位真正的智者。根据您来信的建议,我们决定将杂志改名。这本杂志,就是至今仍在风靡世界的《读者文摘》。
在故意印错的300本杂志中,机遇就摆在300人的面前,但绝大多数人熟视无睹,只有8个人在“平凡”之中发现了“非凡”,获得了奖金。
大地回春向万物发出了请柬,但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机遇在人群中穿行,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去奋力捕捉。机遇的确时有时无,但与其抱怨没有机遇,倒不如历练发现机遇的眼光。变革时代,是一个机遇特别多的年代,也是特别需要有一双能发现机遇的眼光的年代。
(1)从文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内。(6分)
眼光( ) 风靡( )
( )的大字 ( )的墙壁
( )地观望 ( )地撬开
(2)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讲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内容上起着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来。(3分)
(3)文章第2自然段中画线句子里的“不许向里看”改成“请向里看”好不好?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恭喜您,您用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获得了本刊1万美元的奖金”一句与文中哪句相照应?用“ ”在文中画出来。(2分)
(5)面对没有剪裁开的《智慧》杂志,林肯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着用“先……然后……接着……最后……”连起来说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杂志社编辑部认为,林肯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简要说说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窃读记》中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跨进店门,踮(diàn diǎn)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nán lán)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用“——”画出文段的中心句。
【3】画出第1段中表示动作的词。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动作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把什么
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我不会少你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终于把你盼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乐园。
1.看了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批改作业。(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在大禹的带领下齐心合力地治理重新泛滥的洪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扫罗王信守自己的诺言。(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妈妈对我说:“我上班去了,你中午在家自己温习功课。”(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 能不能战胜自己的决心,是每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修改病句)
2. 第二天,他把这两个日本孤女送往石家庄。(改为被字句)
3. 看到他今天的成功,我真感到自豪。(转换句式,意思不变。)
19、句型转换。
(1)广场上那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水向前流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笑着对我说:“30年后,我请你到海底世界喝茶。”(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人们把蒜瓣放在醋里封起来。(改写为“被”字句)
天真冷呀,孩子们穿着棉衣和手套在街上燃放鞭炮。(修改病句)
张思德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用关联词语连接)
21、快乐作文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每个节日也有不同的风俗。请以《家乡的春节》为题,介绍你家乡的春节风俗,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