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积月累。
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__________________,会锻炼出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文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韩愈《师说》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无须不懂装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实践才能出真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而竭”是《左传》中的一句名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一气呵成。
2、名诗绝句千古回唱。
(1)读书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陈寿曾说:________。我们只有多读书,才能像刘向说的那样:书犹药也,________。
(2)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养育我们的父母亲人更应孝敬。桓宽劝诫我们:孝在于________,不在于________。而《诗经》中也提到:爱亲者,不敢________;敬亲者,不敢________。让我们一起建筑爱的家园吧!
(3)本册书第七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我们学习了16个四字成语。他们与“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密切相关,有关于发奋图强的,有关于团结一心的,也有关于勇敢顽强的。请你任意写出其中的四个。
3、读拼音,写词语。
zàng(____)礼 chè(____)底 tài(____)山
pī(____)评 xī(____)牲
4、我爱汉字。
(1)汉字追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________
(2)巧猜字谜。
①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谜底________
②
谜底________
(提示:谜语②可从十二生肖十二地支“子鼠”和“亥猪”的角度去思考。)
(3)中华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滥用错字、别字对我国普遍汉字的习惯有着较大的影响。请你找出图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崭钉截铁
5、填空。
1.《全唐诗》收录的是唐代(_____________)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3.古代常用称谓代替年龄。请说出下列年龄的称谓:60岁(______________)70岁(______________)。
4.“建元”是我国(______________)皇帝使用的年号。
5.古语说“良贾不为折阅不市”说的是(______________)。
6、诗歌鉴赏。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中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花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瓦松则长高大建筑之上。作者却说“由来不羡瓦松高”,是用_____(填手法),其目的是_________。
7、阅读《如梦令》,完成练习。
1.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记/溪亭/日暮 B.沉醉/不知/归路 C.兴尽晚/回舟 D.误入/藕花/深处
2.词中的 一词表明该作品是回忆性作品。
3.词中的“误”字将一个游兴已尽,陶醉晚归的少女 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少女时代的怀念之情以及 之情。
5.《如梦令》是 (作者)的一首词,从词中的“日暮”可以看出 ,诗人因为 而“不知归路”,一不小心 。又因为 ,所以“惊起一滩鸥鹭”。词中表现作者欢愉的词语是 ,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一句是 。
8、课内阅读。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给诗句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横线。
晞(xī xiē) 衰(shuāi cuī)
焜(kūn hūn ) 泽(zé zhé)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衰:____________。 德泽:____________。
恐:____________。 焜黄: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劝诫世人 _______________的诗。
【4】这首诗最后两句和岳飞《满江红》中的“______________,白了少年 头,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意思相同。
9、佳篇赏析
两个朋友
两个朋友在森林里玩耍,突然,有一只熊,向他们冲过来。一个人连忙逃跑,爬到树上躲起来,另一个人来不及跑了,只好躺在地上装死。
熊慢慢地走到躺在地上的那个人身边,用鼻子闻他的脸。这时候,他吓得连呼吸都停住了。熊以为他是个死人,就大摇大摆地走开了。
这时,树上的那个人爬了下来,笑眯眯地问:“喂!朋友,刚才熊在你的耳边说了些什么呀?”
“他告诉我,不能和在危急的时候扔下同伴逃跑的人做朋友。”
【1】一只熊冲过来,这两个朋友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上的那个人问熊说了些什么时,装死的那个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文理解。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①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②父亲取出一把小刀, 把表盖拨(bō bá) 开,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dīng dìng) 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 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sì shì) 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 )被表盖保护着,( )被一层玻璃蒙着。③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用“\”画去加点字的错误的读音。
【3】文中①句是_____描写,②句是_______描写,③句是_______描写。
【4】为什么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描写,从“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最后一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声音的延长 B.表示意思转折 C.表示解释说明
【3】在法庭上,父亲的神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这时他心里也许在想:__________。
12、阅读与理解。
打伞的女孩
南天门是花果山上的一个景点。我们快到这个景点的时候,雨下大了,只好在大树下躲雨,躲了好一会儿,有三个伙伴见到一位打伞的女孩,就钻进她的雨伞里去,变成了四个人共用一把伞。他们佝偻着身子像四个蒜瓣围着蒜头的茎,煞是好笑。我这时打量起这个打伞的女孩。先前还当她是迷路的小游客呢,但看她不惊不慌的样子,穿着家常衣服,又不像。问她是做啥的。她的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地说是带路的,带到山顶两块钱。说着,扭头看背后的林间小路。我望过去,路边有民居。是她的家?到底是孩子,不会招揽生意,要不是躲雨,要不是问她,都不知道她在等什么。这也是生活呀。因地制宜,山里的孩子就靠带路来赚一点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雨,下小了,我们继续前行。百步之外,又碰上一个打雨伞的孩子,好比菜场上的又一个“摊位”。能肯定她是带路的了,所以直接问她今天带过几个人了。她说,带过一个,得了两块钱。看样子,花果山上有一个“带路族”。但这“带路族”的两位孩子都很木讷。为什么不会拿几把伞来卖卖呢?卖给躲雨的人,价格可以上浮呢。
我忽然想起她们应该唱着带路歌去带路。我来给她俩写个带路歌吧。
“啦啦啦,啦啦啦,花果山中有我的家,走小道,抄近路,上山的小道在我脚下。只要花上两块钱,水帘瀑布可以直达。”
希望以后她们能唱着这首《带路歌》给游客们带路,这样她们可能生意兴旺起来呢!
【1】联系上下文理解“因地制宜”的意思。“因地”在文中指_________,“制宜”在文中指____________。
【2】中说两位女孩很“木讷”,理由是什么?联系上下文来看,“木讷”这个词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中,你体会到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为打伞的女孩另写一首新的《带路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从臭气弹到原子弹
费米小时候十分调皮,他常常拿出许多时间去玩耍和恶作剧。他和同伴爬到楼顶用盛水的桶相互战斗;和女同学开玩笑,选举其貌不扬的女同学当“五月皇后”,然后大肆鼓噪,使那位被推选的少女啼笑皆非;他偷偷把一盆水放在虚掩着的门上,让第一次走进的人浇个落汤鸡,等等。然而,这对费米来说还不算够,他又闹到课堂上来了。
有一次,教授正在课堂上讲课,费米和他的朋友拉赛蒂却交头接耳,他们玩弄着自己设计制造的臭气弹,只听得“砰”的一声,臭气顿时充满了整个教室。教室里一片惊叫,课被搅乱了,老师愤然离开教室,把费米恶作剧的事情在全校通报批评,许多老师纷纷向校方建议:“把肇事者费米永远开除学籍!”
这时,费米的实验老师卢吉·普齐安站出来大声为费米辩解。他说,费米搞臭气弹固然不对,但他是因为精力旺盛得不到知识的满足,老师的责任应该是引导他,并教他丰富的知识。普齐安老师深知费米出奇的聪明和才干,他担保说:“这个小伙子将来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这样,费米的学籍被保住了。
在日后的学习中,普齐安十分注意帮助和保护费米。他和其他的老师不同,自认是一位才疏学浅的人。他对学生的帮助不是多给学生知识和予以指导,而是反过来向学生求教,以此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他了解到,费米已经全部掌握了自己现有的知识。于是,他要费米教他理论物理学,他谦虚地说:“费米,我才疏学浅,你博闻强记,请你给我讲一些物理学方面的新知识吧。”见老师诚心以待,费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给老师开了一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课程。
普齐安对费米的爱护和激励成为费米后来考入大学深造的极大推动力量。1922年7月,费米以优异的成绩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26年,25岁的费米担任罗马大学第一任物理学教授,并在居里夫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慢中子铀的人工衰变的现象,由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由于受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统治的迫害。费米1938年举家逃往美国。他在芝加哥大学参加并主持了第一个原子反应堆的设计和试验。随后,他又参加了“曼哈顿计划”,终于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1】选择下列引号的用法,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序号。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示重要的、着重指出的部分。
C表示特定的含义。 D表示否定或讽刺。
文中画“ ”的三个句子中的引号用法依次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请在第4自然段中用双横线画出与画“_________”的部分相照应的句子。从画出的句子中看出普齐安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老师。
【3】对文中画“__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普齐安老师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没有学生聪明。
B.普齐安虽然才疏学浅,但他非常虚心。
C.普齐安老师并不才疏学浅,他向费米请教理论物理学的目的是要调动费米学习的积极性,让他把多余的精力用到深入的学习中去。
【4】普齐安对费米的爱护、激励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凡卡称老板的孩子为“小崽子”带有 的感情。
A. 亲热 B. 蔑视 C. 仇恨 D. 喜爱
【2】“她就捞起那条青鱼”中的“捞”的意思是 。
A. 从水里取东西 B. 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
C. 顺手拿或取 D. 得到机会
【3】请写出表示凡卡受虐待的动词(至少4个)。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凡卡从哪几个方面向爷爷诉说了他在鞋铺里受到的种种折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收拾鱼有统一标准吗?因为凡卡从尾巴上弄起,老板娘就捞起那条青鱼,直戳凡卡的脸,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改写句子
(1)他家的房间很小。
改成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在长长的塑胶跑道上尽力奔跑的姿势吸引了许多同学赞赏的目光。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
(3)谁都承认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
变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
(4)约翰对左眼失明的弟弟布朗说:“刚才我努力眯紧左眼,很吃力,所以没瞄准。你比我有优势,因为上帝替你蒙上了左眼,你可以心无旁骛,专心瞄准目标。”
变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缓缓到来。(仿照句子写一句表现景物变化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人们把蒜瓣放在醋里封起来。(改写为“被”字句)
天真冷呀,孩子们穿着棉衣和手套在街上燃放鞭炮。(修改病句)
张思德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用关联词语连接)
18、把下列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对我说:“我想看看你洗的衣服干净不干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
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我猛然听到随水柱飞扬起的奥运会嘹亮的会歌旋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老虎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这句话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
仿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每个人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请以“有趣的童年生活”为题写一篇习作,不少于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