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写词语。
(1)写春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专心”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 ______
2、组词,并用组的词填空。
意(_______) 中(________) 泰(_______)
利(_______) 服(________) 缺(_______)
1.我们生活在(________)。
2.海底捞的(_______)一直很好。
3.五一期间我们去爬了(_______)。
4.他的优点与(_______)一样多。
5.看书对他来说是一件很有(_______)的事情。
6.商人总是以(________)为先。
3、按课文内容填空。(4分)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心中千头万绪,有很多要说的话,他用 “ , ”,表达了此刻丰富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是通过写源源不断的江水“ , ”,来表达自己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感情。《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没有直接说出分别的心情,而是以拟人的手法“ , ”来表现自己难舍难分的感情。《赠汪伦》则用一个夸张的手法“ , ”写出了他们的情谊。
4、比一比,组成词语。
离( ) 巴( ) 夹( )
篱( ) 笆( ) 蛱( )
漓( ) 把( ) 峡( )
5、从课文找出合适的量词填在括号里。
一( )写字台一( )花生米一( )电灯
一( )文件两( )绿茶两( )转椅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
不要人夸好颜色, 。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2】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再解释诗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满:__________。 清气: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梅花的特点是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此诗的前两句______(写实 抒情言志),强调“我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素净、雅洁;后两句_______(写实 抒情言志),说明梅花不是为了要让_________,只是_________________。
【5】从作者描写梅花的诗句中,你感悟到了梅花的哪些品格、精神?联想到了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词句,并完成练习。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词句。
【2】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B.唤取:呼唤,询问。
C.啭:鸟婉转地鸣叫。
D.因风:因为风势。
【3】词的上阕,一个“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词人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来与自己同住。词的下阕,通过黄鹂“___________”,写出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之情。
【4】在这首词中,运用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将__________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__________的喜爱。
【5】美好春光的流逝总是让人感到无限惋惜和伤感,请你再写出两句类似的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独坐敬亭山
,孤云独去闲。
,只有敬亭山。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被世人誉为________。
【3】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闲:_____________
厌:___________
【4】读第1、2句诗,完成填空
(1)这两句诗运用了 ________ 的写法,烘托了诗人心灵的____________。
(2)想象画面,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第3、4句诗,完成填空。
(1)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了诗人与_______之间的深厚感情。
(2)“只有”一词突出地表现了_______的思想感情。
9、阅读理解
要重视读书
从小到大,语文课是我最喜欢上的课,因为我学起来很轻松。小时候,我就喜欢看书,家里一柜子的书是我平时的消遣物,这为 我以后学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说白了,语文学习两个字最重要:读书。关于读书,这里面可大有玄机了。
首先,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非常重要。 每天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静静地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即使读的页数不多,只要习惯养成了,日积月累,你会发现你的理解能力、 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这正是语文学习的目的所在。
其次,还必须要读好书。读好书,能开阔视野、增添智慧、认识社会、品味人生。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不曾看过的风景,体验自己未曾体验过的生活。好书,是别人生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
作为学生,读书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材,一是课外读物。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读课文是一种负担,远不如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来得有趣。其实,要想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一帆风顺,课文是不可或缺的指南针。
读课文有什么好处呢?课文是你无声的老师。要想语文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认真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 除了体验与欣赏,还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在轻松的同时,也提高 了自己的语文水平。
最后,读书时,要动口动脑动手。在读书的时候,要不停地反思,我为什么喜欢作者这样写,为什么看这样的文字特别明 白——这就是在“悟”,悟属于自己的东西。除此,我们还要记——用脑记忆或用笔记录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词语。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过程。平时多读书,作文时就不会感觉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
既然“读书”有这么多乐趣及收获,那么就让我们从重视“读书”开始吧。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即使(jì jí) 既然(jí jì)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轻松(______) 明白(______)
【3】结合短文内容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思,并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在段首把短文分为三大段,并在横线上写出分段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说“关于读书,这里面可大有玄机了”,你从短文中 找到读书的“玄机”了吗?简要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 ”画出短文的一个中心句。
10、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问题。
(A)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吗?(B)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暴露给别人,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自己的愿望从言语中流露出来。①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②倾听是需要一种定力的。“高山流水逢知音”,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演绎了千古知音情。③钟子期当时步履匆匆,④不可能听清楚,更谈不上欣赏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了。(C)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实,“知彼”难,“知己”更难。因此,我们不妨将脚步放慢一点,多多聆听心灵的激情呼唤或喃喃低语。(D)
【1】句子“心浮气躁的人,既无暇听清别人的心声,也很难静心聆听自我灵魂的独白。”应放在文中( )
A.(A)处 B.(C)处 C.(D)处 D.(B)处
【2】填入句中①、②、③、④四处的词语,分别是( )
A.虽然 但是 如果 就 B.尽管 可 倘若 因此
C.因此 然而 之所以 是因为 D.因此 然而 倘若 就
【3】下列有关伯牙·子期和孙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子又名孙膑,著有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兵书——《孙子兵法》。
B.《高山流水》为中国的十大古曲之一。后也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C.孙子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的“百”是“很多”的意思,而非具体指“一百”。
D.“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流露出的感慨——知音难觅,与伯牙在子期死后的感概相同。
【4】对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设问 B.引用 C.设问和引用 D.反问和引用
11、阅读理解
秋之神韵
我爱秋。不只爱它令人赞美的硕果,不只爱它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热,冬的冷漠。秋,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
秋天是清爽的。头上是高阔的天空,蓝蓝的不杂一丝云彩;脚下是平坦的大地,处处有成熟的金黄,恬静的小街道。风中飘洒黄叶的飒飒声,与清澈见底欢愉跳跃的小溪轻声伴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纯与洒脱。
秋天是热情的。因酷暑而委顿的人们,在微微的凉意里振作起来了;学生们又满怀信心地开始了新的学年;年轻人也兴高采烈地于重阳远眺,一个个步履轻快,神采飞扬,他们又有了新的期待。
秋天是真诚的。一阵秋风,吹散了平日的虚伪与私心,人们胸怀坦荡,以诚相待。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又怎么会容得下猜疑和做作呢?
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噢,秋之高洁,我钦佩你;秋之潇洒,我欣赏你。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戛然而止( ) 硕果( ) 伴和( ) 步履( ) 雕琢( )
【2】把文中画 “ ______”的句子改陈述句。
【3】在作者眼中,春天的特点是( ),夏天的特点是( ),冬天的特点是( ),秋天的特点是( )、( )、( )。
【4】文中,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作了( )、( )、( )。
【5】“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句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段)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比阅读。
语段一
大年除夕吃饺子,立春吃春饼,正月十五吃元宵。春饼最好吃,烙小面饼或蒸小面饼均可,薄薄的,又称薄饼,切葱丝蘸甜面酱,炒菠菜粉丝,炒黄花木耳,炒豆芽蒜黄,摊鸡蛋切丝,切酱肉成丝。食时各样都夹一点儿,放在饼上合在一起,卷而食之,顿生奇效,其鲜、其美,天下没有第二种自制食品能超过它,堪称食之王。
语段二
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富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里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口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受欢迎°除夕夜,一到子时,香悖悖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1】根据语段内容填空。
(1)这两段话都写的是___________。“语段一”写了________种食品,其中详写的是____;“语段二”主要介绍的是________。
(2)这两段话的不同点在于:语段一侧重写食品的________;语段二侧重写食品的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春饼让人垂涎欲滴。再读一读“语段一”,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 街道上簇(cù chù)拥着欣喜若狂()衣衫不整的人群()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他俩被找回来了()
这时,人们丁丁当当地敲响了铁碗铜盆,滴滴答答的喇叭声与人们的喧嚷(yǎnɡ rǎnɡ)声汇成了一片。人们成群结(jié jiē)队地拥向河岸,去迎接那两个乘敞篷车归来的孩子。
(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在()中加上标点。
(3)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海底动物各有各的特点。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有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请用“____”画出来。
【2】这段话写了 ____、____、____ 、____ 、____ 和 ____几种动物。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远程—( ) 忽然—( ) 旅游—( ) 一般—( )
【4】你还知道哪些海底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请你简要地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其原来的意思。
(1)天游峰的景色是那么美丽,空气是那么清爽,我真舍不得走了。
改为反问句:________
(2)这次比赛的结果,同学们都很满意。(用上“无不”或者“无……不……”)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
(3)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劳动是一种乐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写句子)
16、句子加工厂。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许多钱,但钱在孤岛又有什么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李杰严肃地说:“小雨,如果你再迟到,我就一个人去。”
改为间接转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列文虎克磨薄放大镜的四周。(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黄山的松树挺秀坚劲。(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挂在岩壁上。(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用带点的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语言表达
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着不一样的发现,有时我们生活现象中发现了自然的奥秘,有时我们在亲身经历中发现了做人的道理,有时我们从平凡的事物中也会发现有美的存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请以“发现”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围绕中心有条理地叙述,写出真情实感。②语句通顺;详略得当;③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