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漯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58座”说明_________

    “开山鼻祖”说明____

  • 2、补全词语

    得偿所___)   ___事成   ___不紊   诚心诚___

    ___发图强   (___存高远   ___石穿   ___壮志

    坚持不___)   望眼___穿   (___目以待   指日可___

  • 3、下面语句中空缺处的词语都读“jiang jiu”,但声调不同。请根据句子意思,在空缺处填人恰当的词语。

    我们写文章,选词造句都是很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

  • 4、填入反义词

    盼望——_____ 明媚——_____ 焦急——_____ 吓唬——_____

    漂亮——_____ 一声不吭——_____

  • 5、填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平生第一快诗。诗中最能准确表达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题。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马诗》是唐朝诗人______写的,他与_________称为唐代三李,有_________之称。

    【2】《马诗》前两句属于_______描写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写出一种_______的气氛。

    【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一句描写的的景物有哪三个?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

    【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一句中,“何当”的意思是:_______ “清秋”指的是:_______

    【5】《马诗》中抒发自己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

    【6】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的表现手法,通过_______表现了_______

  • 7、课外阅读。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

    (2)路上行人断魂。_____

    (3)借问酒家何处有。_____

    (4)牧童指杏花村。_____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渔家傲·秋思》,体会不同的军旅情怀。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

    2①“风景异”中“异”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②戍守边塞的士兵与“秋雁”的不同之处是______

    A.秋雁能飞翔空中,士兵却只能守在陆地

    B.秋雁能离开边塞南飞,士兵却不能归乡

    3以下不是“燕然未勒归无计”所体现出的情感的一项是(   )

    A.思乡 B.哀婉 C.忧心 D.爱国

    4“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泪”是为(   )而流。

    A.边塞的艰苦 B.不平遭遇 C.羌笛的曲声 D.壮志难酬,归期无望

    5请你将以下军旅诗句补充完整。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半截蜡烛》片段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查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杰查琳镇定地把烛台增起来中的镇定和文中的慢慢、________ ________ 这几个词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

    2用简短的话概括这个片段的内容:一家人 ________

    3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来了中的厄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叙的眠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句中,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中,作者在表现德军的用词造句上感情色彩特别鲜明,请抓住句中最关键的两三处词语或标点,谈该这样写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是文中的大儿子,自己用搬柴办法失败后,心里会想 ________ ;妹妹用上楼睡觉转移情报办法成功后,心里会想 ________

    7文中有两处问句(第一、二段各一处),这样的句式对于表现人物特点分别起怎样的作用?请任一外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理解蝴蝶的家

    我常想:雷雨天的时候,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里也黑压压、水淋淋的,到处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她们都躲在哪里呢?她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载不动一个水点  她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  一点水都不能玷污 她们是那样的柔弱 比一片树叶还无力 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信地说:“她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当天上下雨的时候,她们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不过他们的家在哪里呢?人们家的屋檐下从没见蝴蝶来避过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松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落;园里的花是她们的家吗?花儿自己就已经被雨点打得发抖了,怎能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1第一自然段“这不是难为蝴蝶吗”这里的“难为”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画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__________

    3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选两项。(   )

    A. 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B. 运用排比、反复   C. 细致的想象

    D. 运用对比

    4你体会到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和思想?

    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短文。

    风俗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为什么每年正月都“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回答,为什么母亲会“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喝会酒你了解到村里人的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母亲说的“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一句话有什么含义?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填空。

    五月初五端午节

    ※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世界各地的特色“端午”

    【1】端午节已有________多年历史。它的由来,最受认同的是纪念________说。

    【2】在晋代,______被定为端午节食品,在_______代开始出现蜜饯粽。在端午,英国的__________、马来西亚的裹粽比赛、韩国的________端午祭都很有特色。

    【3】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_______的节日。我们是从______年开始在端午节这一天放假的。

    【4】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另外三个是春节、_______节、中秋节。我知道春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等。

  • 13、语段赏析

        我们一看,是呀,那月亮款款地、悄悄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去了。

    “快出去寻月吧。”我们跑出门去,院子里白光光的。院子的中央,有棵粗粗的桂树,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比平时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1白光光这样的词语我还能写很多。

                                                                                 

    2那月亮款款地、悄悄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去了。这句话是把当成_____来写的,一个字生动地刻画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星儿似乎比平时少了许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附加题。

    “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某小学六年1班开展以“和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以下是该班学生的展示材料。

    材料一:

    和是一种理解

    理解是一缕和煦的春风,能拂去蒙在心头的阴影,有了理解,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和谐。

    理解是一阵蒙蒙的细雨,能滋润受伤的心灵,有了理解,人类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材料二:

    和是一种团圆 “节”文化

    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传递的都是“和”文化。

    八月十五是个“和”文化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当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聚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望着明月,吟诵古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材料三:

    和是一种宽容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注释】①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②参知政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

    材料四:

    和是一种传承

    “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 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准确理解、系统阐释中国“和”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有助于深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和当代价值。

    【1】阅读材料一,仿照其中的句式,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合的语句。

    (1)理解是______________的阳光,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了理解,______________才会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材料二中的中秋节,还有很多传统节日,是“和”文化节。正如王安石笔下古诗(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春节放鞭炮的热闹场景;王维笔下古诗(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重阳节的登高传统;林杰笔下古诗(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七夕节看牵牛织女星的独有情趣。

    【3】结合材料三,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了四则材料,我们对“和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请自选角度,谈谈你对和文化的感悟和收获,做和文化的传承者。

    要求:必须关联材料谈,观点明确,语句通顺,不少于 15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把”字句、“被”字句改写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3.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 16、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句子乐园。

    1.小刚对我说:明天,我找你,我们去看电影。(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上一个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起来。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修改病句。

    1)在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习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里夫人是一个非常令人崇敬和敬佩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2)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在我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敌人投降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写句子

    1)海鸥在飞翔。(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小朋友都喜欢小动物。(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么美的景色,难道不令人陶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花草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小练笔。(选做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它告诉人们只要勤奋,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请你用“具体的事例+观点”的方法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