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悦”是对人物神态的描写,语言精练,但极具形象感,令人回味。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们欢喜”这两句话表明“我们”已被梁任公的演讲深深吸引,我们与梁先生同呼吸,共忧喜。
C.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深深地吸引与感动了清华学子,不少学子从此对中华文学产生强烈的爱好,走上了文学之路。
D.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运用了肖像描写,写出了梁先生的情态,表明了作者对先生的欣赏与爱戴。
2、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是( )
A.南唐 B.北宋 C.南宋 D.北宋南宋交替之际
3、白描技法是哪位画家最先使用的:( )
A.阎立本
B.吴道子
C.周昉
4、 ,我们试试吧。( )
A.效果特别好听说用这种音响在家看电视
B.听说用这种音响在家看电视效果特别好
C.听说用这种音响在家特别好看电视效果
D.在家效果特别好用这种音响看电视听说
5、我国古代有一位大思想家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因曾做过宋国小官漆园吏,又被称为“漆园傲吏”,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老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
黄振萍
传统中国有一套发达的监督系统。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所谓“钱粮刑名”),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传统中国的官员具有“道德一政治”两重功能,那么对官员的监督也就有了两个维度。 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即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言官选任尤为严格。言官的职能主要是进行谏诤和封驳,纠举百官,肃清吏治。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器识远大,学问赅博。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责资格限制。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資格。总之,言宫的选任在官员选任体系中属于最为严格的范围。
在选任程序上,一般有荐举和考选两种途径,在洪武之后,通过科举的考选成为主流。但是,通过科举之后的任命程序。言宫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幸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考核的标准主要有除革奸弊、审理冤枉、扬清激浊等,非常完备。
言官尽职尽责,对皇帝也不放过。 对言官体系的任职资格、选任与考核均如此严格,使得明代的吏治在经历了洪武的严刑峻法之后走向常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因为能出现像海瑞这样抬棺死谏的言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使得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由于明王朝非常强调从道德情操角度来培养士风,士气高扬,言官尽职尽责,哪怕是对皇帝也不放过,万历时期言官推于仁批评万历皇帝“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言官群体对皇帝不当行为的劝谏成为明王朝一道有趣的风景线,比如荒嬉无道的明武宗总是想着出巡,言官们堵住宫门,哪怕挨板子也在所不惜。更有甚者,言官以挨板子为尽职尽责、替天行道的标志,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至于万历头疼不已,说这些言官是以“卖直”求荣,下令裁抑言官,使得很多岗位出现空缺,同时万历的朝政也就更加腐败,终于导致明王朝亡国。
言官对阁臣的监督也非常有效,此如严嵩当政时期,有十余位言官前仆后继地弹劾严嵩。即使遭到严嵩假借皇权对言官进行廷杖、除名、贬谪、下诏狱等打击报复也在所不辞,终于使严嵩、严世藩父子伏法。言官对地方政治的监督也颇为有效,当明王朝的朝政荒怠的时候,地方运转基本正常,言官可谓功不可没。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中国要求官员在政治、道德两方面都发挥作用,既精通“钱粮刑名",又能在道德上作为万民的表率。
B. 言官的职能主要是谏诤和封驳,纠举百官,肃清吏治,对阁臣及地方政治进行监督,连皇帝也不例外。
C. 言官的选取要经过荐举和考选,先要进行察访,然后在时务或章疏等方面进行考查,最后由皇帝批准。
D. 因为言官尽职尽责,使得明代的吏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因为言官被裁抑,使明王朝更快走向灭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从明朝对言官的选任方法和言官对包括皇帝在内的朝廷官员的监督及效果来谈传统中国的言官制度及其监督效果。
B. 本文第二段引用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明代官员任职的基本原则,即父兄子弟不得同时在京任职。
C. 文章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的言语,证明明代选任言官时在品德、政治,学识上的严格要求。
D. 文章采用实例论证的方法,用明代的言官批评万历。堵宫门阻止明武宗。弹劾严嵩等事实来证明明代言官的尽职尽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中国对官员的监督主要有两个维度,言官系统就是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对官员进行监督
B. 明成祖朱棣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 ,还要求言官要有实际的仕途经历,能真正切入实务。
C. 言官群体的存在使明代吏治的清明度较好,言官也认为只有挨板子、受打击报复才是尽了职责。
D. 言官的监督,使严嵩、严世藩父子伏法;言官的监督对保持明朝地方政治的正常运转也很有效。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善用典故,“____________”一句运用五丁开山的典故,交代蜀道的来历;“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太阳神的典故,写蜀道的高危难行。
(2)苏轼在《赤壁赋》中,饮酒之余,击节而歌,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理想难以实现的人生苦闷。
(3)“露”由水蒸气在夜晚遇冷凝结而成,具有鲜明的时令特征,也常常寄托人们内心的情感。古代关于“露”的诗文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五代史伶官传序
(1)《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上枢密韩太尉书》
(1)《上枢密韩太尉书》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枢密韩太尉书》为说明“文气说”,所引用的孟子的话是“________”。
(3)《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在文章开头写自己平生爱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苏辙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________”的观点,并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见多识广,所以他的文章疏放潇洒,“________”。
(5)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苏辙写自己离开家乡外出游历目的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6)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从天下百姓和四方异族的角度写韩太尉德高望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7)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苏辙明确表示自己求见韩太尉的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特别申明自己京师“________”,可见其志向远大。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作者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2)无论多么乐观的人都会有消极情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类似“及时行乐”的消极之语。如“__________,_______”。
(3)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灭》通过描写女子的服饰用反衬手法写出其孤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
(1)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3)满地黄花堆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劳亭歌
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一名临沧观。②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③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五章:五首诗。④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有咏史诗。一次,袁宏在舟中讽咏,时谢尚镇牛渚,微服泛江,闻之,遂往听之。谢尚佳其有兴致,邀其谈话至旦。自此袁宏名誉日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劳劳”一词值得玩味,在此虽指亭名,却又容易使人想起“举手长劳劳”的诗句,诗人意在借此突出送别时的忧愁伤感。
B.诗歌巧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而“古情不尽”句则以“东流水”比喻离别之情长久难断。
C.“我乘……飞夜霜”说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舟,霜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素舸”“清川”“夜霜”等意象突出诗人的清高脱俗。
D.“昔闻”两句运用袁宏牛渚咏诗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
【2】以景结情是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试分析本诗最后两句中景的特点和所含之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自为而召之也 召:招致
B.故宁委之于利 委:交付
C.而无憾于其上 憾:遗憾
D.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 劝: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然后知吾之用刑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 求人可使报秦者
D.盖欲其思而得之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
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
C.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应让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
D.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2)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千年前,桑树走来,成就了未来的丝绸之路。4千年前,桃树、柑橘用果实丰富着人类的味蕾。2千年前,茶树走出森林,用一片树叶,滋养万千生灵。一个丰富的植物天堂,孕育并陪伴了一个文明的诞生,塑造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最近,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热播,片中既饱含深情,又充满理趣的解说词,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引发了人们关“中国影响力”的思考。
学校广播站计划开设“影响世界的中国”栏目,请你自主选定一个主题,以“影响世界的中国”为副标题(补充一个词语,使副标题完整),写一篇广播稿。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