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草有着惊人的生命力,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碎,它还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排比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年龄 部置 扳手腕
B.慈详 稍棒 养尊处优
C.眷恋 吓唬 圆滚滚
D.擂鼓 摔跤 阴谋鬼计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协调有序( )
A.调和,和谐
B.共同
C.协助
【2】攻无不克( )
A.能
B.克服,克制
C.攻下据点,战胜
【3】心旷神怡( )
A.空而宽阔
B.心境开阔
C.耽误,荒废
4、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________
②形容十分得意、骄傲的样子。________
③没有负担,不紧张,自由,不受约束。________
5、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将所填汉字的正确解释填在括号。(填序号)
1.不言而____ (______) A.说明;告知。B.明白;了解。C.比方。
2.一知半____ (______) A.剖开,分开。B.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C.懂,明白。
3.___ 肠挂肚 (______) A.惦记,牵挂。B.牵涉。C.拉着使行走或移动。
4.别出心____ (______) A.削减。B.控制,抑止。C.设计、筹划。
6、默写
1.不饱食以终日,________。
2.__________,岁月不待人。
3.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
4.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
7、看拼音,写词语。
xiāo qiǎn bǐ yù chōng shí xī xiào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shēn yín fán suǒ bēi cǎn wěi qū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8、词语搭配。
( )的一课 ( )的话 ( )的教师
( )的情景 ( )的心 ( )的围墙
( )的屋子 ( )的敬意 ( )的民族精神
9、_______
①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②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③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④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 15 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 15 公斤。
⑤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单选题。
(1)以下不是上文段中介绍的书籍是( )。
A.缩微图书 B.简牍文书 C.阅读器
(2)与句子“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 公斤。”运用了相同说明方法的是( )。
A.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 120 斤重。
B.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C.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 1/48。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上文段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以上文段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以上文段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给以上文段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段前的横线上。
【3】“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中加点词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小岛》(节选改编),完成阅读练习。
饭堂里,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
没有人打招呼,战士们自觉地围了过来,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了战士们的碗里。将军看到不少人的眼角有些晶莹,自己的鼻子又开始发酸,本来想说些什么,脑子乱了,只张了张嘴……
清晨,将军乘快艇离开了小岛。回望小岛,他看见那片绿色上面,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升起。
将军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一个标准的军礼。
【1】第1自然段,将军先是说“同志们”,接着说“孩子们”,其实这两个称呼都指______,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自然段“将军本来想说些什么……”,联系上下文推测,将军此时最想说:“_______。”
【3】用“一位战士”的口吻,讲述画“ ”句子描述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完成练习。
将军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一个标准的军礼。
(1)修改这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细节描写表达了将军此时此刻对战士们充满了______之情。(填一个词语)
11、小明读下面新闻时,对航天员身穿的“铠甲”产生了兴趣,于是主动搜到一篇短文。请和他一起阅读,完成习题。
【新闻】2021年8月20日,神舟十二号的两名航天员身穿铠甲——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互相拍照。图为聂海胜在挥手致意。
【短文】
①中国轮外航天服名为“飞天”。“飞天”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飞天。事实上,中国人的飞天梦由来已久。人们熟知的“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就承载了先祖对飞天梦想的执着。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韩信就发明了能翱翔在天的风筝。后来,张衡、郭守敬、祖冲之等人对天文的不断观察和推算,都表达了古人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
②人类的飞天梦想虽美好,但难度极大。太空环境复杂,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恶劣环境因素,让航天员时刻面临巨大风险。为保证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舱外作业,舱外航天服既要能够抵御外太空的恶劣环境,又要保证航天员能够灵活进行舱外作业。正因如此,舱外航天服的制作要求之高,是( )的。
③130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它的软结构包括上下肢和手套,从里到外是舒适层、备气密层、主气密层、限制层和热防护层等。舱外服要做到重而不笨,比如上肢的制作,既要保证航天员穿上后能灵活地活动,还要确保充压后的承力性能足以抵抗太空风险。舱外服上的头盔,由头盔壳、面窗结构和颈圈等构成。“且不说头盔面窗的承压材料要经过多少轮的选择、测试,光密闭、缝合就要耗时两个月,需完成47道工序。”研发测试中心邓小伟说,“就拿面窗除尘来说,先吹洗,再不间断擦拭两小时左右,直到肉眼看不到一丝灰尘才行。”
④据了解,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制造航天服都离不开一针一线的手工作业。做一副舱外航天服的下肢限制层,就需要260多个小时。在手工缝制过程中,尺寸公差不能超过1毫米。缝纫人员郭浓说:“航天服可不能反复拆缝,走针时必须做到手到哪儿眼就到哪儿。我们都像孙悟空一样有双火眼金睛!”
⑤正是得益于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航天服研发制作团队,我国“飞天”舱外服才能不断实现突破升级,成为航天员们航天征途中的安全屏障。
【1】先依据短文将下表补充完整,再观察“成果名称”与“来源”间的联系,写下你的发现。
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①短文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画线句子中有两处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说明舱外航天服的制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3自然段中,哪些语句能体现舱外服的制作要求很高?用曲线画全。
【4】依据短文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①130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实在太笨重了。( )
②目前,舱外航天服都是由手工缝制的。( )
③舱外航天服缝制的尺寸公差必须控制在1毫米左右。( )
【5】短文第1自然段中,为让读者信服“中国人的飞天梦由来已久”,用了( )的说明方法。
A.作比较
B.列数字
C.打比方
D.举例子
【6】联系上下文,文中括号里应填词语( )。
A.美中不足
B.超乎想象
C.不计其数
D.无穷无尽
【7】“我们都像孙悟空一样有双火眼金睛”这句话,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了缝纫人员( )。
A.身形灵活
B.眼睛大
C.手眼通天
D.眼力准
【8】短文最后一段中,作者运用( )的写法,表达了对航天服研发制作团队的敬佩和赞美。
A.夸张
B.对比
C.反复
D.比喻
【9】古代铠甲既具有防御功能,又利于士兵在战场上挥枪射箭。舱外航天服为何被称为航天员的“铠甲”呢?请运用文中多处相关信息来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碗
我们山村的孩子们吃饭都是用一种粗瓷大碗,叫海碗。盛上一碗饭,夹一些菜放在饭上,一齐涌到村口的小场上来吃。我们有的坐在石板上,有的坐在木墩(dūn)上,有的干脆蹲在那儿。大伙儿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可热闹呢。大家还可以自愿地你吃点我的菜,我吃点你的菜,结果一顿饭吃了好几种菜,比在家里吃强多了。
我们端着碗出场的第一个“节目”是猜菜:大家把手里的碗举得高高的,让对方猜,猜不着,就吃对方一口菜;猜着了,就让对方吃一口菜。小小的手儿,要举起那么大个碗,是要有一点点技术的。弄不好,碗打破了,饭吃不成还要挨一顿打。可尽管这样,这个“节目”却从未中断过。
有一次猜菜,我的碗打破了。我吓哭了。隔壁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小姐姐,忽然把自己的碗给了我,自己抬起破碗回家去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听到她妈妈的骂声:“打破碗了?你死去了!”接着是“啪”的一巴掌。
这一巴掌好像打在我的心上。我端着碗默默地回家去,饭也没吃完。妈妈以为我病了,泡了一碗红糖茶给我喝。我把茶端到屋后给正在屋檐下哽(gěng)咽(yè)的小姐姐喝。小姐姐喝了一口,笑了,一眨眼,两滴亮晶晶的泪珠落进了碗里。
后来我读大学了,回家看她。她已经结了婚,生了个漂亮的小女孩,跟她小时候一模一样。当我们说起这打破碗的故事时,她回忆说:“你妈打起人来比我妈厉害,你又小,我怕你受不了⋯⋯”
她说得很平静,我心里却像倒海翻江一般。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并在下面画横线。端着碗(zhe zhuó ) 猜不着(zhe zhuó zháo )
【2】在文中用“‖”把文章分为三段。
【3】小姐姐为什么把她的碗给了“我”,自己拾起破碗回家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在正确答案后的括号里画“√”。
①表示省略了的话。( )
②表示断断续续的语气( )
13、课内品读。
我们原以为兵荒马乱的,信寄不到大娘的手里。可过了一阵子,还真收到了英雄**的回信,大伙高兴坏了,就叫排长给念念。
孩子:
你真是好样的,有点像你爹。在队伍上一定别给咱家乡丢脸,要多打鬼子。
前几天,鬼子又来烧房子了,可咱不怕,房子烧了,咱还可以再盖。小鬼子在这儿也没好日子过,游击队会收拾他们的。娘盼着胜利的一天哪!
就这样,我们一直和英雄的妈妈保持着联系,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春天,我们收到那一封不平常的来信……
信是从赵蒙生家乡寄来的,看完后,我们都哭了。信是这样写的:
前线的孩子们:
蒙生妈去年夏天被日军杀害了,她寄给你们的信都是我代笔的。蒙生妈临死的时候对我说,她早就猜到蒙生不在了。她说:“他叔,他们可真是一群好人哪!俺那孩子看来已经不在了。可俺不伤心,孩子是打日本鬼子牺牲的,值。他们是怕俺伤心才给俺写信的。他们的信一到,俺就知道俺那孩子走了,因为俺那孩子是从来不往家里写什么信的,也从来不叫别人代写信的,俺跟他说过,要一心一意打鬼子,不打完鬼子,就别回来,也不用写信来……”
(1)选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高兴极了”描述了当时战士们收到回信的什么情景?
(2)选文最后以自然段中说道“俺那孩子看来已经不在了。可俺不伤心”,英雄妈妈真的不伤心吗?
(3)文中的“值”字在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这是一封不平常的来信?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蚕
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了一个厚厚的茧。
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rèn)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是痛苦的丝织成的。
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折磨自己。她想用死来折磨自己,同时也用死来对这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去。她做了许多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阳光和彩虹的梦,还是关于爱和追逐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的可爱。
当她一觉醒来,突然明白,能(zhěng)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织的(jiǎn)。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云(xì)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她简直要跳起来了!
她简直要飞起来了!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候,背上长出了两片多彩的翅膀。
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
你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注音的汉字。
rèn | zhěng | jiǎn | xì |
柔________ | ________救 | ________ | 云________ |
【2】“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指________。
【3】在“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这句话中,作者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用________比喻________。
【4】各用一个成语概括前五段和后六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够表达文章中心的那句话是________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生命化蛹为蝶
一个小孩,相貌丑陋,说话口吃,因为疾病导致左脸局部麻痹,嘴角畸形,所以他讲话时嘴巴总是歪向一边,还有一只耳朵失聪。
为了矫正自己的口吃,这孩子模仿古代一位有名的演说家,嘴里含着小石子讲话。看着嘴巴和舌头被石子磨烂的儿子,母亲心疼地抱着他流着眼泪说:“不要练了,妈妈一辈子陪着你。”懂事的他替妈妈擦着眼泪说:“妈妈,书上说,每一只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冲破束缚它的茧之后才变成的。我要做一只美丽的蝴蝶。”
后来,他能流利地讲话了。因为他的勤奋和善良,他中学毕业时,不仅取得了优异成绩,还获得了良好的人缘。
1993年10月,他参加全国总理大选。他的对手居心叵测地利用电视广告夸张他的脸部缺陷,然后写上这样的广告词:“你要这样的人来当你的总理吗?”但是,这种极不道德的、带有人格侮辱的攻击招致大部分选民的愤怒和谴责。他的成长经历被人们知道后,赢得了选民极大的同情和尊敬。他说的“我要带领国家和人民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的竞选口号,使他以高票当选为总理,并在1997年再次获胜,连任总理,人们亲切地称他是“蝴蝶总理”。
他就是加拿大第一位连任两届的总理让·克雷蒂安。
是的,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改变,比如低微的门第,丑陋的相貌,痛苦的遭遇。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茧”。但有些东西则人人都可以选择,比如自尊、自信、毅力、勇气,它们是帮助我们穿破命运之茧、由蛹化蝶的生命之剑。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丑陋——________ 勤奋——________
【2】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居心叵测:____________________。
【3】束缚我们的“茧”是什么?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4】帮助我们冲破命运之茧,由蛹化蝶的生命之剑是什么?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5】从这个故事当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文回顾站。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打糕, 炮火, 硝烟, 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 啊!
2.山洪咆哮着,像 ,从山谷里 , 。
3.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 的老共产党员光辉形象。
4. 《再见了,亲人》的作者是 ,课文讲的是 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中朝两国军民 的情景。其中写到 、 、 三位亲人。
5.瑞恩梦想的实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 ;二是 ;三是 。
6.写出三个赞美高尚品质的成语: 、 、 。
17、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一)学生体质状况调查
下面是某市教育和体育局公布的该市学生体质状况的最新检测结果。
检测项目 | 升降趋势 | 检测项目 | 升降趋势 |
身高 | ↑ | 肺活量 | ↓ |
体重 | ↑ | 视力 | ↓ |
胸围 | ↑ | 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 | ↓ |
【1】阅读信息,判断对错
(1)身高与体重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学生体质很好。( )
(2)肺活量随着学生身高的增加在增加。( )
(3)男子1000米的成绩远不如女生800米的成绩。( )
(4)肺活量的下降,说明学生的体质在下降。( )
【2】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视力在下降,说明学生看的书多。
B.此次检测共检查了学生的七项指标。
C.表格综合信息说明学生应多参加运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
【3】请你为“阳光体育”设计一则宣传标语。__________
18、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用横线分别画出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 )描写。
A.动态 B.静态 C.心理
【3】在作者眼里,冬天的美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
落花生(节选)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一家人在议花生时,所站的角度各不相同:姐姐、哥哥和“我”分别从花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而父亲则着眼于花生的______________。
【2】选文将花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比较,突出了_________。
【3】下列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没有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的内在很可贵,它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果实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
【4】你身边是否也有像落花生一样的人?举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
20、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按要求变换句式。
(1)对于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
改为肯定句:
(2)谁能说这儿就不应该有个公园呢?
改为陈述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1)这栋大楼很高。(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一次次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给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焦急等待——他皱着眉,在站台上不停地走来走去,一会踮脚望望远处,一会儿看看腕上的手表,嘴里还念叨着什么。(体会词语表现的人物的内心,再照样子写一写)
欣喜若狂___________________
(4)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①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
②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仿写对比句)
_________,比不上_________。
(3)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给使用它的人类带来了诗的灵性。(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助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写一写“久别重逢”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过努力,他作文里的病句大大进步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表达与交流。
任务:身边处处是风景。树林百鸟争鸣,公园鲜花怒放,田野麦浪翻滚,小河鸭子戏水……请你选择一处自然景观,以“______即景”写一篇作文。
要求:1.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2.写出景物的变化之美。3.不少于350字。4.文中一律不出现真实姓名,可以另编姓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