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韶关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家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

    B.今天的比赛,我们保障打出水平来。

    C.经过学习,大家的觉悟普遍提高了。

  • 2、选择正确的解释。

    量:用尺、容器等来确定事物的长短、大小等性质 估量 数量 能容纳或禁受的限度

    1数学课上,老师教我们怎样测量物体的长短。   (  )

    2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雅量。 (  )

    3老师打量着新同学。 (  )

    4这条河流量很大。   (  )

    当:相称 面对着 正在(那时间、那地方) 担任;充当 承受 掌管;主持

    1今天我当家。   (  )

    2我的作文没写好,老师当面给我批改。 (  )

    3当时,我正在写作业。   (  )

    4小明玩球时不小心踢碎了教室窗户玻璃,他敢作敢当,主动老师承认了错误。(  )

     

  • 3、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家祭无忘告(你的)翁 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B.西湖歌舞几时(停止) 万马齐(沉默)究可哀

    C.王孙(指诗人自己)自可留 身向榆关那(指关外)行

    D.(聪敏)而(喜好)学 余尝谓(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拼音写词。

    xìng rén qīng xiù   líng lóng zuò wō   guāng hu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è nào xiá zhǎi miǎn qiǎng shū lǐ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名言警句我会用。

    小明喜欢玩游戏,认为现在年纪小,多玩玩,长大后再学课本知识。你会用岳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告他,用毛泽东的“多少事,从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醒他抓住现在大好时光,发奋学习,因为“________________。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 6、按原文填空。

    (1)三万里河东入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读拼音,写词语。   

    lí míng( )     hóng yùn( )            xīn kuàng shén yí( )

    xián yì( )     pěng zhe( )     yè mù jiàng lín( )

  • 8、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  )长日(  ) 如(  )似(  ) 

    心(  )理(  ) (  )(  )不忘

    流(  )溢(  )  牵(  )挂(  ) 

    悲(  )离(  )  (  )吞(  )咽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唯一的听众》片段,回答问题。

      不久,我发觉家人们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因为我又开始在家中练,当然是在我紧闭着门的房间里。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而现在,她再也不敲门了。当我感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但我不会坐在木椅上练习,而以前我会的。不知为什么,总使我感到忐忑不安甚至羞愧难当的是,每天清晨,我都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妇人全力以赴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了,并且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终于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逼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十二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述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在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什么,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清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拍子,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声望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我能用声望这个词造句: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不久,我发觉人们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为什么家人们会有这种表情?请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中的秘密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都是平静地望着我。对于老人的平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人耳朵聋,听不到难听的拉琴声。

    B. 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入神。

    C. 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

    D. 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

  • 10、阅读。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屈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屈。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把下面句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反复出现的部分,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___________________

    【3】“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这句用“嘀嘀嗒嗒声”来衬托屋里的安静,我们平时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当一种单调而细小的声音传入你的耳中,你就会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宁静。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三段画线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知道该怎么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最后一段说“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又何偿不是这样呢?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一句话。

    母亲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

    母亲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如静;

    母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课文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将相和(节选)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的《_______》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___________的经过。

    【2】选文中有一句话: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__________句。请将这句话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往回赶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个语段,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

  • 12、快乐阅读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②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越多,反之越少。白天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在大雾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着陆,汽车、船舶等也因能见度低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诱发病害。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气管爽、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④既然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

    ⑤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颗粒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的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发消失。陕西就曾通过播撒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察,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现场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效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足20米增加到了300米。

    1给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注音。

    (1)________ (2)________

    2雾是怎样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容易”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⑤自然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1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已知表明人们已经知道了全世界最大的鲸约是十六万公斤重。 ______

    (2)“表明人们对这种庞大的动物体重的估量,体现了用词的准确和严谨。 ______

    2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中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从它的__________、舌头及口腔的宽大四个方面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非常大。

    4这段话中,作者用了许多说明方法说明鲸大,请指出文段①~④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A.列数字   B.举例子 C.作比较

    ①句:____  ②句:____  ③句:____  ④句:____

  • 14、精彩的文天地

    1)《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全诗中没有一个字,但从         

                     可以看出作者是写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2)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智谋的故事,形成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语,把你知道的至少写4

                                   

    3)写出上半学期你在课内阅读中积累的一段美文:                。你认为这段文字好在:                                           

     

  • 15、阅读。

    走进杰克伦敦的屋子,你会看到一幅奇异的景象墙上床头上、镜子上窗帘上橱柜上,到处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小纸条。这些小纸条是干什么用的呢?它们是杰克伦敦的“宝贝”,是他创作的材料库。

    杰克伦敦是美国的著名作家,他时时刻刻留心各种各的事情,稍有心得便随手记在纸条上。日积月累,这些小纸条便成了他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每逢有人到这里做客,总免不了发出这样的感叹:“哎,这真是独一元二的装饰品啊!”

    杰克伦敦的小纸条,内容十分丰富,有美妙的词汇,有观察的记录,有生动的比喻,有名言警句等。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要看一看小纸条;每天早晨一起床,他也总是边穿衣服边看纸条;刮脸时,他也往往边抹肥皂边看纸条。小纸条满屋都是,他不管干什么都可以看到纸条。这些纸条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经常激发他的灵感,难怪他这么重视这些小纸条。在家里可以看纸条那么他外出时又怎样呢?他外出时还是和小纸条形影不离!他把很多小纸条放在口袋里,只要稍有闲暇,他就掏出来看。

    杰克伦敦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小纸条的作用功不可没。

    【1】请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请在文中用“_____”画出描述杰克•伦敦和小纸条形影不离的句子。

    【3】各式各样的小纸条的内容来自哪里?这与杰克•伦敦成为文学巨匠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

    【4】“哎,这真是独一无二的装饰品啊!”人为什么会这样感叹?

    ___________

    【5】“我宁愿是燃烧过后的灰烬也不愿成为地上的灰尘!我宁愿让点点星火猛烈燃烧殆尽也不愿任其干腐。我宁愿做一闪而过的流星,让每一点碎片都擦出火光,也不愿做死寂的恒星。人的职责是生活,而不是存在。我不会浪费时间试图延长寿命但,我会用尽生命中的每一秒。”这是杰克•伦敦最经典的名言,通过他的故事和名言,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试着说出三条观点。

    ___________

    【6】杰克•伦敦的小纸条让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说出小纸条对你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吗?

    ___________

  • 16、阅读理解。

    生命的养料

    一个小男孩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的牙齿,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和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一些树苗,他想把它们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们每人栽一棵。父亲对孩子们说:“你们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我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

    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但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不知怎么地,萌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日死去。因此浇过一两次水后,再也没去搭理它。几天后,小男孩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父亲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说,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小男孩慢慢地变得乐观向上起来。一天晚上,小男孩想起生物老师曾说过的话: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为何不去看看自己种的那棵小树?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里时,却看见父亲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小树下泼洒着什么。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棵小树施肥!

    几十年过去了,那个瘸腿的小男孩虽然没有成为一个植物学家。但是他却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它就能使生命之树茁壮成长。也许那棵树是那样的平凡,不显眼;也许那棵树是如此的瘦小,甚至还有点枯萎,但只要有这养料的浇灌,它就能长得枝繁叶茂,甚至长成参天大树。

    【1】小男孩为什么会萌生“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日死去”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父亲悄悄地为自己种的小树施肥,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想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谈谈你对“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男孩在父亲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B.小男孩的父亲借种树让他变得乐观开朗。

    C.小男孩被父亲兑现诺言的行为所感动,成为了美国总统。

    D.小男孩童年时很自卑,在父亲爱的滋养下,最终成为了美国总统。

  • 17、课内阅读

    慈母情深(节选)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连续三次“我的母亲”说明“我”因看到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辛勤工作而震撼,包含了“我”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我鼻子一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句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内容填空。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是____________描写,看出_________________

    “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这是对母亲的____________描写,道出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是对母亲的___________描写,看出是一位_______________的母亲。

    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母亲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是对母亲_______的描写 ,从中看出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

    5想想作者写了什么事来表现“慈母情深”,为什么用“慈母情深”做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话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现了。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所有的人家。(     )

    (2)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

    (3)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     )

    2.概括这个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桓景为什么要与瘟魔对战?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课外阅读。

    故乡的冻梨(节选)

    余平

    故乡人做冻梨一般选用大白梨,做法也非常简单,只需把买来的大白梨洗净擦干,放在室外存储。在天寒地冻的故乡,只要冻上三四天,大白梨就变成外皮黑色的冻梨了。

    吃冻梨时要有耐性,如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样,若心急也一样品不出冻梨味。直接把冻梨拿着吃,咬在嘴里的梨像块冰,含也不是,咽也不是,嚼也不是,吐也不是。故乡人吃前都会把冻梨放到盛水的盆中化冻,他们把化冻叫成“缓”。待表面厚厚的冰层逐渐软化,再去除冰碴儿,冻梨此时已经软了。缓透了的冻梨果肉软滑,果汁甘甜,特别是饭后吃上几口,颇为惬意。

    多年前离开了故乡去南方生活,每到冬天我就愈发怀念故乡冻梨的美味。我曾多次试着把大白梨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可这样做出来的冻梨不是在故乡风霜雨雪中完成蜕变的,吃在嘴里,虽说也绵软甘甜,但味道就是没有故乡的冻梨地道。原来,人的记忆可能会模糊、黯淡,但是人的味蕾永远不会欺骗和背叛,因为味蕾深处是故乡。

    【1】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冰箱里做冻梨,可是味道没有故乡的地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的“冻梨”牵绊着“我”的味蕾,牵绊着“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你的生活中、记忆里,一定也有这样的事物,试着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句子加工厂。(5分)

    (1)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屋里,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战斗的声音曾鼓舞着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改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旗升起来了。(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因为我们在这儿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安门广场上红旗翻动。(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按要求写句子。

    1.强烈的地震无情地毁灭了他的家园。 (缩句)

     

    2.面对危急情况,哈尔威船长下达了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的命令。 (改成双重否定句)

     

    3.仿照下列比喻句的句式,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时间好比  

    时间如同  

     

  • 22、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改为陈述句)

     

    2.我思考答案。(扩句)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表达与交流

    以下两题,任选其一。

    (1)在学校,你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吗?他们的言行举止,你闭上眼睛能历历在目吗?试着把你所在班级中某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老师或某一个个性鲜明的同学真实地写出来。题目自拟,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陈寿说过:“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你们一定读过许多书吧!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的读书方法或体会,也可以结合你的读书故事,说说你从书中悟出的道理。请以“读书”为话题,联系自己的阅读实践,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