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
A.提高认识 价钱便宜 生活俭朴 保卫公物
B.打击敌人 联结情感 保持平衡 歌声好听
C.堆砌词语 夜幕降临 光线阴暗 眼神疲惫
D.瘦弱的脊背 动作敏捷 爪子锐利 玲珑的面孔
2、选出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
A.玲珑的小面孔,村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灵活敏捷)
B.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乘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和顺善良)
C.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D.在清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追赶)
3、下列词语互为反义词的是( )
A. 企盼---期盼 B. 奸诈---狡诈 C. 善良---恶毒
4、根据拼音写词语。
人与人之间只有chǎng kāi(______)心扉,相互xié zuò(______)才能取得成功。但是,生活中还是有很多jiān zhà tān lán(______)的小人,他们为了一己之私,qǐ tú(______)破坏别人的工作。对这些人,我们要怀有jiè xīn(______)。
5、按要求写出歇后语
出自《三国演义》的歇后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自《西游记》的歇后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自《水浒传》的歇后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___)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
7、看拼音,写词语。
gāo bǐng dǒng de pó po chén jìn
(_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_)
8、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横渡”是指 。这句话介绍了 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 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 ”“ ”,乖巧不言而喻。
9、课内阅读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
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益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主要写出了八儿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下面是同学们爱喝的某种酸牛奶包装盒上的部分资料,分析问答
产品种类 | 全脂风味酸牛奶 |
生产日期 | 2021年6月26日 |
保质期 | 21天 |
营养成分;每100克产品中 | 能量≥236千焦 蛋白质≥22.8克 脂肪≥2.9克 糖类≥23.4克 铁三≥56毫克 钙≥293毫克 |
储藏条件 | 2℃-6℃冷藏存放,开启后请24小时内饮用完毕 |
注意事项 | 可能会有少量沉淀和脂肪上浮,属正常现象。请勿带包装用微波炉直接加热。 |
【1】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正误,对的打“√”,错打“×”。
(1)酸牛奶可以带包装加热______
(2)夏天,酸牛奶必须放在冰箱里冷藏。______
(3)今天是2021年7月11日,这盒酸牛奶没有过期,还可以喝。______
【2】在购买酸牛奶时,需关注外包装上提供的营养成分、储藏条件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信息。
【3】在体育课之后,最适合喝的是( )
A.白开水
B.酸牛奶
C.可乐
D.橙汁
【4】如果星期天打开了这种酸牛奶,星期二还能喝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括号的词语,体会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
每当石榴开花,大家就盼望父亲在一颗颗石榴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眼巴巴)地盼着“石榴节”的到来。
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石榴节”,大家望着那红得似血的果实,谁也(不忍)去摘,任它们在瑟瑟秋风中,枯萎、坠落,化成了泥土。
“眼巴巴”的意思是:________。从这个词我能体会出_________。“不忍”的意思是:_________。从这个词我能感受到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_________
在2015年感动中国的舞台上、一个叫陶艳波的母亲,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陶艳波的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母亲,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1】短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她的儿子叫___________,从小因病____________,她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成了儿子的_____________。
【2】陶艳波是怎么照顾儿子的?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乃彬因为自己从小失聪,而自卑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话想对文中的母亲说?请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个赞美这个母亲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林。
麻雀
这是群精明的家伙。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人称它们“老家贼”。它们几千年来生活在人间,精明成了它们必备的本领。你看,所有麻雀不都是这样吗?春去秋来的候鸟黄莺儿,每每经过城市就有一批成了人们晚间酒桌上的一碟新鲜的佳肴,麻雀却在人间活下来。 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间透明的网等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日光远远地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
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或者在光秃秃的山墙中间,脱落掉了两块砖的洞眼里。这些巢儿总是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手是摸不到的。
它们不仅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
大多数鸟儿都习惯被人圈养在一方天地的笼中生活,用一身招徕人喜欢的羽翼,耍着花腔,换得温饱。唯有麻雀甘心在风雨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它们可以飞来飞去,可以直上云端,可以掠过镜子一样的水面,还可以站在钻满绿芽的春树枝头抖一抖疲乏的翅膀。它们从来不肯在镀银的鸟架上稍息片刻。如果捉它一只,拴上绳子,它就要朝着明亮的窗子,一边叫,一边胡乱扑飞,飞累了,就倒垂下来,像一个秤砣,还张着嘴喘气。第二天早上,它己经伸直腿,闭上眼睛死掉了。它没有任何可驯服性,因此,它不是家禽。
【1】联系上下文猜一猜母麻雀“说”的是什么。
(1)母麻雀啁啁地叫,小麻雀则吱吱喳喳笑成一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麻雀又啁啁地叫,接着五只小麻雀一拥而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5、6、7自然段想一想:六只麻雀在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以“麻雀的心”为题写了这篇文章,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核心语段阅读
《鸟的天堂》(节选)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选文的前两个自然段,是对大榕树的________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大榕树_____、________的特点。第3自然段是对群鸟的__________描写。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数不胜数—( ) 安静—( ) 陆续—( )
【3】阅读选文第3自然段,将相应的句子填到下表里。
数量多 | 种类多 | 姿态多 |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 _____ | _____ |
【4】从三个“多”中,我们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感受到了鸟儿________________。
【5】朗读这段话时,第1、2自然段可以用( )的语气,第3自然段可以用( )的语气。(填选项)
A.激动轻快 B.平静舒缓
15、阅读。
给仇人一块面包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在付出巨失的代价之后,终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当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后,人们纷纷涌上街头。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法西斯杀害了。
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咯咯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地向战俘走来的方向注视着。
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新的口号,有人叫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人们不断向前涌,警察艰难地维持着秩序。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命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缠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对不会超过20岁。面对扑面打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蓦地,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站在那里。她怔怔地看着这个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刺痛,在这个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看到了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地垂了下来。她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裹着的面包,轻轻地递到伤号的面前。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惊恐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到他的手中,他才如梦方醒,抓起面包连裹在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有吃饭,饿坏了。
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摸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悲痛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惊呆了,一个个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各种食品,一起向受伤的战俘涌去……
【1】用“_”画出等待战俘和当战俘走进城里时围观人群的表现。
【2】文中对人群的_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入侵的法西斯充满_________。
【3】中年妇女“抚摸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4】“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联系短文,人们明白了( )
A.这些战俘已经几天没有吃饭,全都饿坏了。
B.应该由法律来惩罚这些战俘,普通人没有权利打他们。
C.战争给双方都带来了痛苦和灾难,战争的受害者不应该相互仇视,应该热爱和平。
【5】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出人意料的一幕”指的是什么?这一幕的出现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按要求作答。
白衬衫·黑木炭
8岁的帕克放学后气冲冲[chōng chòng]地回到家里,进门以后使劲地跺脚。他的父亲正在院子里干活,看到帕克生气的样子,就把他叫了进来,想和他聊聊。
帕克不情愿地走到父亲身边,气呼呼(的 地)说:“爸爸,我现在非常生气。华金以后甭想(在 再)得意了。”帕克的父亲一面干活,一面静静地听儿子诉说。帕克说:“华金让我在朋友面前丢脸,我现在特别(愿望 希望)他遇上几件倒霉的事情。”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他父亲走到墙角,找到一袋木炭。对帕克说:“儿子,你把前面挂在绳子上的那件白衬衫当作华金,把这个塑料袋里的木炭当作你想(像 象)中的倒霉事情。你用木炭去砸白衬衫,每砸中一块,就象征着华金遇到了一件倒霉的事情。我们看看你把木炭砸完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帕克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他拿起木炭就往衬衫上砸去,可是衬衫挂在比较远的绳子上,他把木炭扔完了,也没有几块扔到衬[chèng chen]衫上。
父亲问帕克:“你现在觉得怎么样?”他说:“累死我了,但我很开心,因为我扔中[zhōng zhòng]了好几块木炭,白衬衫上有几个黑印子了。”
父亲看到儿子没有明白他的用意,于是便让帕克去照照镜子。帕克在一面大镜子里看到自己满身都是黑灰,从脸上只能看到牙齿是白的。
父亲这时说道:“你看,白衬衫并没有变得特别脏,而你自己却成了一个‘黑人’。你想在别人身上发生很多倒霉的事情,结果最倒霉的事情却落在自己身上了,有时候,我们的坏念头( )在别人身上兑[tuì duì]现了一部分,别人倒霉了,( )它们也同样在我们自己身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污迹。”
【1】请给[ ]里正确的读音画上“ ”。
【2】请划去( )里不正确的词。
【3】请在文中( )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4】认真读短文,把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写下来。(至少写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帕克生气是因为_____________ ,生气后他_________
_________ 。
【6】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你觉得这个教育方法好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的坏念头……难以消除的污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母爱如粥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因车祸变成了植物人,她每天都和她的儿子聊天,给他讲一些他小时候的故事:光着屁股在小河里游泳被虾刺伤了屁股,赤着脚丫蹿到树上吃桑甚被毛毛虫咬得浑身疙瘩,等等。他都已忘了的事情,她总是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她每天总是会利用一大部分时间来给他熬粥。用那种最长最大、颗粒饱满、质地品莹、略带些翠青色的米粒,一粒一粒精心挑选,如果偶尔一不小心手指沾起了两粒,她会将它们重新放进米堆,重新挑选。她把那些米洗得很干净,然后放进一只棕色的瓦罐,倒上沉淀过的泉水,用柴火慢慢熬。火不能太猛,否则粥会受热不均匀。她把火侍候得温顺而精致,宛若一位恬静娴雅的江南女子。
熬一锅粥,通常要花费两个半小时。她小心翼翼地把粥倒进一只青花瓷碗里,一边晃着脑袋,一边对着粥吹气,吹到自己呼吸困难,粥才凉了。她微笑着用汤匙喂给儿子吃,可是儿子闭着眼睛,漠然地拒绝了她。她并不生气,微笑如昔。
第二天,继续拣米,熬粥,吹冷,继续接受拒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手指已经变得粗糙而迟钝,她摇晃着的脑袋已经白发丛生,她的力气也大不如从前,往往是粥冷到一半时便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必须借助蒲扇来完成下一半的降温。可是儿子依然冷漠地拒绝她。她一直微笑着,始终没有留下一滴眼泪。
这种热情与冷漠对峙持续了八年零七十三天。第八年零七十四天,她正和儿子讲着他小时候的故事,儿子突然睁开眼睛,不太清楚地说了声:“妈妈,我要喝粥。”她顿时泪如雨下——那是自从医生宣布他脑死亡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医生说,像他这种情况,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
儿子那天吃到了母亲熬的粥,其实并不像她描述的那么好吃,有微微的糊味,而且还带有咸咸的眼泪的味道。可想而知,母亲是多么 !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三个月之后,就在儿子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之时,母亲撒手人寰。临走时,她握着儿子的手,笑容安详而从容。儿子在清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母亲的病历,其实早在七年多以前,在儿子昏睡一年之后,不幸又一次降临了这个家庭——母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是什么信念可以支撑一位肝癌晚期的女人与病魔对抗了七年?医生说这是个奇迹。儿子知道,创造奇迹的正是——那可怜而尊贵、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1】文章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方面描写了母亲对儿子的照料。
【2】文中母亲创造的“奇迹”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第2自然段,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6自然段写粥不好吃,是因为_________和_________,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
【5】第5自然段为什么要写“八年零七十三天”“第八年零七十四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生命的一部分(刘心武)
①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②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入厕,入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能看书。
③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最可惜的是带出来的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出差时也同在家里一样,躺到床上后必然要读书,我不能想象,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眠。但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屋中书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权且当作一本书吗?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了那一摞台历,那是一本《中外历史知识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就此免去了空虚和寂寞,我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④在旅途中,火车上、飞机上,我自然更是要读书。
⑤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榻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行书呢?
⑥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知识的书,陶冶性灵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作为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虚有其名,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无妨翻翻,发现某本书不怎么样、“疯得很”、“瞎胡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有的社会上普遍认为是坏的书,出于好奇心,我们总想拿来读读,其实只要不让逆反心理把我们的思绪推向混乱与偏颇,在好奇心驱使下把那样的书拿来翻翻也无大碍,绝大多数读过一定数量好书的人自然而然地排拒那坏书的影响。
⑦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⑧爱书吧,从你识字以后,书应是你不可离异的终生伴侣!
(选自《青少年日记(小学版)》2014年第3期)
【1】浏览全文,可以知道题目“生命的一部分”在文中是指 _______。
【2】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读者什么呢?请通读全文后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3】多选题:“我”是如何做到“每天读书”的( )
A.入厕时读一点东西。
B.躺到床上后必然要读书。
C.出差时总要带上书。
D.坐在马背上仍抽空读书。
【4】单选题:第③自然段记叙的事情是为了说明( )
A.招待所的房间里连一本书都没有。
B.那本《中外历史知识台历》好看。
C.“我”太不小心,把手提包弄丢了。
D.“我”每晚必看书,不然会无法入睡。
【5】细读第⑥自然段,按照要求梳理信息,完成以下练习。
①多选题:“我”眼中好书的标准有 _________。
A.讲真理
B.传知识
C.陶冶性灵
D.赏心悦目
②面对多如繁星的书,“我”是如何做的?请分条概括列出(至少写2条)。
i.____________________
ii.____________________
【6】问答题: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和看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请你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我觉得这位母亲蛮可爱的,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孩儿们的依偎。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梧,胸宽体阔的妇人。中国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岂不象征着我们的母亲丰满的肌肤上的肉纹和肉窝?中国土地的生产力是无限的,地底蕴藏着未开发的宝藏也是无限的,废置而未曾利用起来的天然力更是无限的,这岂不又象征着我们的母亲有着无穷的乳汁,无穷的力量,以养育她四万万的孩儿?至于说中国天然风景的美,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自不必说,其实中国无地不美,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有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为流连难舍的胜景,这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天资玉质的美人,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令人爱慕之美。
咳!母亲,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只因你受着人家的压榨和剥削,弄成贫穷以极。不但不能买一件新的好看的衣服,甚至不能买块香皂将你的全身擦洗,以致现出怪难看的一种憔悴和污秽不洁的面貌来!
听着!朋友!母亲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万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地睡不醒吗?难道他们不知道用自己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适宜________ 蕴藏_________ 污秽_________
【2】选文中四个“难道”开头的并列句式的作用是( )
A.启发读者思考
B.批评全国民众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文中所有的疑问句都表达了反问语气。
B.中国无处不美,处处都有令人留连难舍的胜景。
C.只有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才能把母亲从敌人的手中救出来。
【4】作者把________比作“母亲”,她气候________,土地________,物产________,风景_______。
【5】作者为什么把祖国母亲的美丽和可怜对照起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提示写句子。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给句子改变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仿照例句的表达方式,写一写人体五官中嘴巴的作用。
例:在五指中,大拇指是最肯吃苦的。例如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面句子改成“把”字句。
1.一个头发全白、臂弯里夹着一叠琴谱的老教师被小姑娘扶了出来。
_____________
2.闰土用短棒支起一个很大的竹匾。
______
23、习作。
说一说并写一写,你想让未来的智能汽车具备哪些功能,使它更加完美?
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