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的正确理解是( )
A.诗人用“杭州”与宋都“汴州”(已被金人占有)对照,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滕投降的愤怒之情。
B.“杭州”与宋都“汴州”景色一样美,以至于分不清哪是杭州,哪是汴州。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织女,后来他们一直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
B.为了阻止灾难夺去乡亲们的生命,海力布把听来的消息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却变成了石头。
C.给别人讲故事时,既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也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D.“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的作者是林杰,描写的是七夕节的情景。
3、在“学而不厌”一词中,对“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厌烦
B.满足
C.憎恶
D.讨厌
4、《____________》作者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对于读书之乐、爱书之情表达独特,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方式表达了读书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____________,不管你___________。”
5、根据提示填空。
(1)南北朝 张僧繇 安乐寺(填成语)_________________
(2)贾岛 韩愈 推敲(填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因为齐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填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冬天来了,李洋给千里之外的小学班主任寄去了一副手套表达心意。(填歇后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词语补充完整。
实____实____ 指____点____ 蹦____蹦____
完____归____ 负____请____ ________无闻
7、看拼音写词语。
lăo lao chuī yān xiē jiăo niàn dao
( ) ( ) ( ) ( )
huăng rú jīng xĭng zī rùn guăi zhàng
( ) ( ) ( ) ( )
8、比一比,再组词。
楂( ) 宫( ) 耿( ) 祈( ) 赐( ) 域( )
渣( ) 官( ) 秋( ) 逝( ) 踢( ) 城( )
9、课内阅读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巢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1】选段的构段方式是____________
【2】用“________”画出动态描写的句子。
【3】在秋天的黄昏中,作者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的。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赢 自 己 一 把
很久以前有一个很笨的孩子。功课咋样先不说,只知道每次开家长会,老师宣布班上学生的成绩,他老爸吊着一颗心,只想早一些听到念他孩子的名字,结果念出他孩子的名字时,老师就做了完结式的停顿,接下去就说:完了。
他老爸也不恼,只说:儿子,这世上许多人你无法比。你只跟你自己比。你只要每天能赢你自己。有一次儿子考试得了60分,乐得他老爸搂着儿子啃排骨似的亲他,因为 。后来这孩子机灵了,知道功课比不过人家,就不想再当什么牛顿、阿基米德了。他作文做得好,于是就每天写文章给自己看,让自己一天赢自己一把。结果,这孩子轻而举地捡了个中文系的保送指标把大学给念完了。这很笨的孩子便是我。
有记者问奥运金牌得主刘易斯( )你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了( )你没有竞争的目标怎么办( )刘易斯回答( )我下一步该做的是( )粉碎自己( )
一直记得在京城采访一个红歌星时,她在我采访本上写下的留盲,她写的是,愿你的今天胜过昨天。我觉得这话挺哲学的。想想她这几年步子迈得那么稳实,便是有一定的道理了。
所以我说,你应记住了:人生终归是你自己的,你不妨时时给自己提个醒:赢自己一把!
1、中国也有一位像刘易斯一样的飞人,他是( )。
2、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最恰当的话。
3、在第三自然段的括号里加上标点符号。
4、文中刘易斯说“粉碎自己”,对于这句话,下面 项的说法最准确。
A.将自己粉碎,放弃自己
B.现在没有人是我的对手
C.让过去成为历史,迎接更新的挑战
5、“你不妨时时给自己提个醒:赢自己一把!”从这句话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11、运用上单元学到的阅读策略,快速阅读下面短文,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爱祖国
我们为什么要爱国?一句话,国家养育了你。这好比问我们为什么要爱父母。因为父母生你养你,你与他们有了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同理,人与国家也是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你在这个国家里出生.成长,国家给了你特定的种族遗传.生活基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修养。你的身躯.你的精神是国家塑造的。国家民族的个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国家的名誉.利益和你的 名誉.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于是你与祖国就既有了感情上的依存,又有了利益上的一致。这是我们爱国的天然的、血缘上的理由。人必须爱父母这叫孝;人又必须爱祖国这叫忠。忠孝二字是人类的基本道德,是人类对自己的母体:父母和祖国的回报,是天然的法则,属天理良心一级的最高的又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无论哪个民族概莫能外。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且然,况于人乎? 于是我们就有了一种无法割舍、无法忘怀、如影随形,伴我终身的恋国之情。这是爱国的第一个理由,天然的无可争辩的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你既在国中,就要为国效力,就要热爱这个“家”。当年方志敏见祖国积贫积弱,被强敌欺侮,他在《可爱的中国》中说母亲“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这四万万的孩子都白生了吗?”公民如果不爱国,这公民又有何用?真这样,这个国家怎能生存?国家是我们大家的家,是民族 的大家庭,她也需要不断维持,不断发展。对内来说,祖国的繁荣发展得靠子女们的辛劳建设,如蜂酿蜜,如燕垒窝,不能有一时的停顿。对外来说,祖国必须有人来保卫。一国既处于世界各国之林,必然会有各种利害冲突和竞争,甚至会遭遇欺侮和侵略。任何国家的独立.发展和强盛都是靠它的全体人民,万众一心,竭力奉献换来的,每个国民都有出力费心,直至牺牲的义务。这是爱国的第二个理由。如果哪个人身处国中却漠视国运,那是最大的不忠不义。虽然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汉奸.有败类,但这些人总是被人所唾弃。
爱国,永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支柱,也是做人的起码标准。
【1】这篇说明文围绕着“我们为什么要爱国”这个问题,阐述了爱国的两个理由。第一个是__________,这是______、 __________的理由,这是义务和责任。
【2】为了说清楚“我们和祖国的天然的血缘上的关系”,作者用_________,的方法,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3】根据下列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①概莫能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乌鸦反哺,羔羊跪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动物且然,况于人乎?:___________________。
④漠视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这四万万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用设问句开头,并在第一句话提出问题后,马上就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反复读开头第一句话,品味这种开头的气势.目的和效果,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再去读读《祖国的涵义》,写下你对“祖国”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逃难(nán nàn)的人流中,一位母亲带着她3岁的孩子,随着人流向远方走去。这位母亲把最后的一点干粮磨(mó mò)碎,喂给孩子吃,看着孩子瘦弱的小脸,禁(jīn jìn)不住落下泪来。她知道,自己已经两天没吃什么东西了,半个月的饥寒交迫,令她的身子极为虚弱。她怕自己支撑不住,最后孩子也无法活命。想来想去,这位母亲抱着孩子走到一位逃难的人面前。这个人,是她家以前的邻居,是个医生,为人非常善良,她知道,如果现在把孩子托付给他,他一定会把孩子养大成人。
“我一辈子感激你,”母亲给这位邻居跪下了,“请你带着我的孩子一起逃命。”
“不,我不能答应你。”邻居为她和孩子简单地检查了身体状况后,拒绝了她,“我的事情已经够麻烦了,我帮不了你的忙。”
母亲只好抱着孩子,重新上路。
一路上,不停地有人倒在路边,再也起不来了。可是,这位母亲却奇迹般地带着孩子,穿过边境线,住进了难民营。
在难民营里,她又遇到了那位邻居。“你和孩子都需要支撑。”那位邻居说,“只有你们互相支撑,才能母子平安。”这位母亲此时才明白了邻居的好(hǎo hào)心。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通读全文,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3】“饥寒交迫”中的“饥”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再查音节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4】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谈谈邻居为什么拒绝了这位母亲的请求?
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这位母亲起先觉得自己快支撑不住了,最后却奇迹般地坚持下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①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劈劈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②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军舰。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③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地平线上几座小岛。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呈现出一片金光。
④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⑤我不忍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正在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⑥然而我终将在这个大时代中工作的,我终将为中国而努力,而呈献我的身、我的心的。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了,中国;暂别了,在各方面斗争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到你们当中来!
⑦当我归来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它们,毁灭它们!
⑧这是我的誓言!
⑨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1】在离岸告别时,我看到了什么?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军舰。
B.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
C.两岸是黄土和青草。
D.海水满盈盈的,水面一片金光。
【2】“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 更不忍在这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句中的“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 )
A.句中的“大时代”是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处于民族存亡危难的时代。
B.句中的“大时代”指中国百废待兴,国无宁日的时代。
C.句中的“大时代”是指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
D.句中的“大时代”是指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3】文中关于我的“誓言”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将回到我爱的祖国,驱逐帝国主义
B.把学到更好的经验带回国报效祖国
C.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人身边
D.求得更好的战斗武器 ,毁灭帝国主义的军舰
【4】朗读第七自然段时应该( )
A.低沉、缓慢
B.明快、中速
C.激昂、渐快
D.亲切、舒缓
【5】第五自然段中“我这样不负责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你认为作者是个罪人吗?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回顾全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这样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君子之风
英国有一句谚语:“行为美好品自高。”恰如一个人“美貌”之动人不仅取决于他面容之姣好一样,一个人“美德”之感人则更须借重他行为之高尚——若口惠而实不至,“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将无所依托,这是xiǎn ér yì jiàn的。
1912年,当“泰坦尼克”号巨轮即将沉没的时刻,盖根海姆先生毅然把自己的救生衣送给了一位女乘客,而自己则系好白领带,穿上燕尾服,“像绅士一样”从容地面对死神。他的生命结束于黑暗的海底,但是他那“君子之风”却长存于人世之间。
也就在同一年,劳伦斯·奧茨先生随探险队去了南极,他不幸被严重冻伤,以致只能跛足曳行——而探险队撤离极地的行动又已经是kè bù róng huǎn了。一路上,他思绪万千……终于在一天晩上 他对队友说 我要到帐篷外边去一趟 也许会有一段时间的 这一去 他便再也没有回来 他放弃了自己生还的希望,却大大减少了队友们毙于极地的wēi xié这,自然也是一种“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存之于心,付之于行,美则在其中矣!其实,这种高尚也绝非仅存于生死危急之中。看似寻常的谦逊、礼让、隐忍、宽谅,甚至只是一种善解人意,何尝不是一种“君子之风”呢?
【1】写出文中带有拼音的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合适的反义词。
丑陋——(______) 迟疑——(______) 骄傲——(______)
【3】给第3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4】文中画线句是___________句,请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3自然段中“一路上,他思绪万千……”请你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写写劳伦斯·奥茨先生在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说到“君子之风绝非仅存于生死危急之中”,你觉得哪些也是“君子之风”?你在哪里、在谁的身上见识过“君子之风”?请联系你的所见所闻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清不过包公
①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包公铡了不认发妻的驸马陈世美,皇上怀恨,借个名,便把他削职为民。就算这样,皇上还不解恨。当天,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商议一阵。最后,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
②包公被削了职,京城大栈小店,都受了皇家嘱咐,不准留包公过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当日就动身离京回老家。包公为官清正,如今两袖清风,雇不起车马,由老家人包兴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后面安步当车,却没有料到太监在后面盯梢。
③时当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没有多远,便汗流浃背。走了半日,来到一座山下,包公热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这里前不挨村,后不着店,既无池,也无井,只有一块瓜地。青葱的瓜藤上西瓜长得溜圆。包公咂咂嘴,周围又没人,为了解渴,就摘下个西瓜,放在膝盖上,用拳头“嘭嘭”两下砸开,和包兴大口地吃了起来。两个鬼鬼祟祟的太监早看在眼里,大太监对小太监说:“古来君子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还能算是清官吗?逮他去见皇上。”
④正要动手,却见包公掏出几个铜钱,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两个太监无可奈何地摆摆手:“吃瓜给钱,那还有啥说的。”
⑤傍晚,包公住到镇上一家小客栈,两个太监也跟进去。包公囊资不丰,就叫了素菜米饭。哪知米饭里掺了不少未脱壳的稻谷,包公只得边吃边往外挑。这又让两个太监给看在眼里,小太监对大太监说:“糟蹋粮食遭雷打,捉他去,好为皇上出气。”
⑥正说着,又见包公抓起谷粒,一粒一粒放在嘴里嗑去稻壳,吃了米粒,真是“盘中之餐,一粒未废”。这有啥说的,鸡蛋里挑骨头也挑不出,大太监与小太监只好大眼瞪小眼。
⑦走着走着就要到淮河边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两个太监还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好向皇上交差呢?于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个计策。大小太监连夜抄小路,草行露宿,赶到包公前面,在淮河边上坐等,包公一到,他们一个拉腿,一个推背,把包公推到一堆脏东西上。他们以为这样,包公准会到淮河里去洗手,淮河边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个玷污河水的罪名。这真是啥坏点子都想到了。
⑧哪知包公手弄脏后,叹口气爬起来,正想到河里去洗,只见河边小媳妇、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这一洗手,不坏了人家吃用水吗?于是,包公走到河边,用干净的左手掬水含到嘴里,然后又离开水边,到坡上吐出水来冲洗。两个太监看着,鼻子都气歪了,心想:就算跟他一万年,也找不到他的污点。
⑨两个太监只好垂头丧气地回京复命。
⑩这事一传出来,老百姓都说:毒不过皇上,奸不过太监,清不过包公。
(选自《田螺姑娘•中国民间故事精选》由黎邦农搜集整理,有改动)
【1】请选择恰当的成语表示短文中俗语的意思。
A.气急败坏 | B.面面相觑 | C.吹毛求疵 | D.窃窃私语 |
①耳朵咬耳朵 _____
②鸡蛋里挑骨头 _____
③大眼瞪小眼 _____
④鼻子都气歪了 _____
【2】先梳理这个民间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简要概括后再写下来。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一路上,两个太监试图用三个罪名陷害包公,都因包公坚守原则而让太监找不到污点。
结果:________________
【3】阅读③﹣⑧自然段,借助表格梳理太监打算安给包公的三项罪名。
罪名 | 地点 | 包公的做法 | 太监的表现 |
偷西瓜吃 | _______ | 吃瓜给钱 | _______ |
_______ | 镇上客栈 | _______ | 大眼瞪小眼 |
_______ | _______ | 含水洗手 | 鼻子都气歪了 |
【4】单选题:体现包公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一项是( )
A.铡了陈世美
B.安步当车
C.吃瓜给钱
D.含水洗手
【5】单选题:故事开头中“事成大大有赏”中的“事成”指的是( )
A.奖励包公清廉
B.赶包公出京城
C.说包公的坏话
D.抓到包公把柄
【6】多选题:这个民间故事中的包公具有的美好品质有( )
A.铁面无私
B.诚实正直
C.爱惜粮食
D.爱护百姓
【7】问答题:两个太监回京之后会如何复命呢?请发挥想象把这个简略的情节写得更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
生命中的一部分
刘心武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如厕。如厕时我总要读一点儿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然在看书。
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但最可惜的是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同在家一样,躺在床上后也要读书。我不能想象,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坦然入眠。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当作一本书读吗?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台历。那是一本有关中外历史知识的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我没有感到空虚和寂寞,因为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在旅行途中,在火车上,在飞机上,我自然更要读书。
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枕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页书呢?
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知识的书,陶冶性灵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选择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出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觉得虚有其名,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不妨翻翻,发现某本书是“瞎糊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爱书吧,从你识字开始,书应该是你不可离异的终身伴侣。
【1】作者希望我们不但要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而且要将书当作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画“___”的句子通过( )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
A.动作 B.心理 C.神态 D.外貌
【3】短文第3自然段讲述了“我”出差途中丟失图书,把台历当书读的一段经历。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是( )
A.突出书已经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B.说明即使是台历,也可以成为好的读物
C.表达自己为丢失了一本心爱的书而感到惋惜的感情
D.告诉读者没有书读的时候可以找台历之类的读物来读
【4】短文中画“﹏﹏﹏”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示( )
A.特殊称谓 B.讽刺否定 C.特殊含义 D.直接引用
【5】作者认为读书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中,作者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你赞同作者的做法吗?联系你自己的读书经历,说一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摔跤(节选)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嘠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档,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 )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 )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动词。
【2】小嘎子“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小胖墩儿是用什么计策对付小嘎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_______的情景,结果是小嘎子被小胖墩儿摔了个_________。
【5】这段文字反映了小嘎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苏东坡还债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天坐堂,一个穿戴华丽的商人呈上一张状子。苏轼接过一看,上写:“原告人吴小一,状告张二欠钱不还一事。”他便问吴小一道:“张二欠你什么钱?”
吴小一回答说:“他去年春天借了小人绫绢钱二万,欠条上写明三个月内归还,至今已满一年,分文未还,恳请相公做主追还。”
苏轼命差役马上把张二传来审问。不多时,张二带到。苏轼一看,原来是一个面容瘦削、衣衫褴褛的老头,不觉动了怜悯之心。他和颜悦色地问道:“吴小一状告你欠他绫绢钱二万,可有此事?”
张二恭谨地回答说:“欠他二万是真。”
苏轼又问道:“既然是真,为何过期很久,仍未还钱?”
张二面现愁苦之色,低声答道:“并非小人有意赖账,实是无力偿债。”
苏轼接着问道:“既知无力偿还,为何要去借债?”
张二说:“小人借他绫绢钱,原是为了做扇子生意。谁知扇子做好,今春偏遇连雨天寒,一时无法卖出,故此拖欠至今。”
苏轼见他说话老实,人又可怜,益发动了怜悯之心。他和蔼地说:“既然有扇子可作抵押,你马上回家取些扇子来,我自有办法帮你还债。”
张二听说官长有办法帮自己还债,又是高兴又是疑惑。高兴的是,通判乃朝廷命官,绝无戏言,还债定然有望;疑惑的是,如今天冷扇难卖出。用扇抵债吴小一绝不会答应。这桩公案又如何了结呢?一时顾不得细想。他急忙回家去,把最好的扇子取了一筐,扛在肩上,气喘吁吁地赶回公堂。
苏轼叫差役当堂打开,选了四十把白团夹绢扇子放在桌边。然后他举起判笔,一柄一柄地写字作画。他来杭州不久,游西湖时曾写了一首有名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
这时,他把这首诗也抄在一些扇子上。有的写草字,有的用行书。另外的扇子,或画几株枯树,或绘一片竹石。每柄扇子都有“眉州苏轼”的落款。他笔不停挥,恰如流水行云。不多时,四十柄白团夹绢扇子全部写完。他把判笔一掷,然后站起身来,吩咐张二道:“快领去发卖,偿还吴小一的绫绢钱。”
张二这时才明白过来苏轼如何帮他还债。他喜之不尽,连忙跪下叩头。他从桌上抱起四十柄扇子,千恩万谢而去。吴小一见有官长做主,自回家去,等候张二来还钱。
张二抱扇回家,恰逢久雨初晴,暖日驱寒,正宜卖扇。他马上开门营业。那苏轼本是当时天下皆知的大文豪、大诗人,又是与蔡襄、黄庭坚、米芾齐名的大书法家,绘画也很有名。因此,张二的绢扇刚刚摆出,那些闻知苏轼通判写扇消息的人们,纷纷登门买扇,顷刻,他就卖了三十九柄,只剩下最后一柄,留在家中,作为传家之宝,以志苏大人救助之德。那些来迟了的人,没有买到有苏轼落款的绢扇,个个懊恼而去,
张二卖扇,一下得了三万九千钱,除还清吴小一的欠债外,余下的一万九千钱,又做了许多扇子卖钱。他愁眉尽扫。喜逐颜开,逄人便夸赞苏轼通判救助之德。苏轼代人写扇还债的消息,很快就传遍杭城,百姓都赞扬苏轼是关心民情、断案公平的好官。
【1】请把文中的诗句补充完整。
【2】对题目“苏东坡还债”正确的理解是:( )
A.苏东坡欠了吴小一的钱,他想办法最后还上了。
B.张二欠了吴小一的钱,吴小一到苏东坡那里状告张二,苏东坡帮助张二还清了债。苏轼是关心民情、断案公平的好官。
C.苏东坡替张二还清了欠吴小一的钱。
【3】“那些来迟了的人,没有买到有苏轼落款的绢扇,个个懊恼而去。”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
A.没有买到扇子很失落。
B.没有买到张二做的扇子很生气
C.没有买到有苏轼落款的绢扇,很失落,侧面写出了苏轼的名气之大。
【4】“张二这时才明白过来苏轼如何帮他还债。”苏轼帮张二还债的办法是:( )
A.用扇子抵债。
B.在扇子上作画题字,帮张二卖扇子。
C.利用自己的威望名气,在张二的扇子上作画题字,让张二卖扇还债。
【5】张二开门卖扇为啥顷刻卖完?用“ ”画出相关句子。
【6】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弱小的主人公总是能够打败强大的对手;心地善良的穷苦人最终会丰衣足食,比如文中的张二在苏轼的帮助下过上幸福生活……你还读过哪些民间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三个)
19、课内阅读练习。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 蹋)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góng gōng)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说:“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sāi sè)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qū qǔ)了背,立刻又将头(伏 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 馅)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 禄)状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yīng yìng)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搂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数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1】从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汉字或读音,打”√”。
【2】选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母亲的负担是多么的沉重。请用“ ”标出来。
【4】用波浪线标出文中表现母亲辛劳繁忙的句子,这个句子运用了 修辞方法。
【5】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具体的情景表现所给成语的意思。
喋喋不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这里的湖中因为出鱼虾菱藕,所以产一种大蚌。(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中产一种里面有绿豆大的珍珠的大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英、法联军把能拿走的东西全部运走了。 (改为“被”字句)
23、作文
走进自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青松的不屈、百花的凋谢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仔细思考,写出你对自然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