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词填空。
虽然……但…… 既……也…… 即使……也…… 不仅……还要……
(1)我( )要把你投到海里,( )把你怎样对待我的事告诉世人。
(2)他( )不能动弹,( )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3)( )松赞干布真的去世了,我( )要去看看!
(4)( )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你的眼力还不够。
2、文中所描写的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是( )最先发现的。
A. 竺可桢 B. 杏树的主人 C. 杏树主人的孩子
3、清明乡下踏青,见油菜花开,儿童戏蝶。此情此景最适合引用的诗句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腔调 促近 掘地 孵化 细声细气
B.贪玩 尽职 搞纸 疙瘩 如怨如诉
C.提供 譬如 侍候 奢侈 空空如也
D.据目 脾气 敏捷 姿态 不盛其烦
5、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这里的菊花可真多,不仅色彩各异,而且千姿百态。它们有的像开屏的孔雀,有的像满天的繁星,有的像美丽的卷发。
A.菊花色彩各异。 B.菊花千姿百态。
C.菊花芬芳迷人。 D.菊花不畏严寒。
6、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mò méi
淹没( ) 没( )有 没( )过 吞没(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到她伤势这样严重却无能为力,做母亲的真是心如刀割。
B.面对老师的提问,我们一定要从容不迫。
C.经过几百次的失败,实验终于成功了,大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D.广场上布置得一片火树银花,绚丽无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8、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撒谎——(____) 温和——(____)
凶恶——(____) 雪白——(____)
9、阅读短诗,完成练习。
繁星(一三一)
大海啊!
? ?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1】将上面的短诗补充完整,填写在横线上。
【2】这首短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她是我国著名小说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格调清闲自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凄清悲凉。
B.诗中三个反问句的排比,体现了诗人对于大海的挚爱。
C.大海对于诗人的创作及思想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10、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
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1】文段中加点的字“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
【2】文段和下面哪句话相对应?在正确的句子后而画“√”。
A.是什么声音,像一事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
B.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
【3】选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4】“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在镜子里我们看到了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5】文段中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请你展开想象,也来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血染的母爱
有对母女的感情有了裂痕,13岁的女儿一直认为母亲的地位卑微,使她在人前抬不起头。母亲终日忙碌辛苦,也不能使女儿快乐起来。
2004年2月,母亲和女儿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母女俩在滑雪中,由于缺乏经验,偏离滑道迷路了,又遭遇了可怕的雪崩。母女俩在雪山中挣扎了两天两夜,前来搜寻她们的直升机几次都无功而返,因为她们穿的是银灰色滑雪服,很难被发现。终于,女儿因体力不支昏迷了过去。当她醒来时却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而母亲已不在人世了。医生告诉她,是她的母亲用生命救了她。原来,是母亲割断自己的动脉在雪地里爬行,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一片白雪,直升机因此发现了目标。
冰心老人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是的,这世界就是因为有了女人、有了母亲、有了母爱,才如此亮丽灿烂、多姿多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搜寻——( ) 辛苦——( )
2.用“ ”画出文中的重点句。
3.对冰心的话,你是这样理解的: 。
4.当病床上的女儿得知母亲用生命换回了她的重生后,她会对已经死去的母亲说: 。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三峡之秋
①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到了秋天,它们绿得发黑。而那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②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满山的橘柚树上仿佛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③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④下午,峡外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特别迟。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如同一条明亮的小溪。
⑤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的光晕,使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然驶过的赶路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⑥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的、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青光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⑦这一天,正是中秋。
【1】读短文,填一填,画一画。
短文按_______顺序描写了三峡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景色的变化。我们能读出作者对三峡美好风光的______________之情。
【2】请用“ ”画出点明三峡的秋天总的特点的词句。
【3】短文中描写的三峡中午的特点是( )
A.朦胧 B.平静 C.热烈 D.明丽
【4】“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鱗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句话所描写的景物不能体现出“三峡之秋”的特点,只是写出了三峡景色的优美。
B.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所描写的景物富有生机活力。
C.“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跳跃”让人感受到一种热烈的气息
D.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金鳞巨蟒,生动形象。
【5】第④段中“长江如同一条明亮的小溪”是因为( )
A.长江到这里变窄了,像小溪一样
B.长江平缓流淌像小溪一样
C.长江两边都是黑色的山崖的倒影,只剩江心是光亮的,像一条小
溪。
【6】第⑥段中( )像一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A.长江 B.月光 C.阴影
【7】第②段中,作者是怎么写出三峡的秋天明丽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午,峡外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句话说雾是青色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经验,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服输的赖宁
赖宁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他学习英雄,注意磨练自己,逐渐养成了永不服输的性格。
他跟杨斌比赛掰(bāi)手腕子,不料成了人家的手下败将,他发誓要战胜杨斌,决心练手劲。回到家,他找了20公斤重的铁桶,开始做提桶练习。他家住在四楼上,他天天提着重重的铁桶上上下下。那大铁桶与他膝盖一般高,沉甸甸地直往他腿上撞,但他咬紧牙关,把铁桶看成拦路石,坚持天天练。手酸疼了,他不怕,关节勒(lēi)红了,他也不怕。
两个星期后,他们又“交战”,杨斌毫不在意,万万没想到,赖宁的手像一把老虎钳子,使他一败涂地。
赖宁和杜武同学是同桌,杜武总以为自己的地理学得好,就故意考赖宁地理知识,赖宁答不出来。杜武十分得意。当天下午,杜武又向赖宁提了好几个地理知识方面的问题,不料,赖宁却对答如流。杜武奇怪极了,问赖宁。赖宁说:“你逼我,我还不利用中午把地理书看一遍呀!说吧,还想考我什么?我正想练脑子呢。”
【1】根据意思,从本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形容失败得十分惨重,不可收拾。(_____________)
(2)回答问题像流水一样快。形容口才好,反应快。(___________)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拼音后面画“√”。
膝盖( xī qī ) 沉甸甸( diàn diān )
【3】简要回答,短文写了赖宁的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之后,你觉得赖宁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云
儿时,我和伙伴们最爱跑到旷野上嬉闹玩耍,玩累了,就四仰八叉地躺在绿毯样的草地上,十分专注地凝视着蓝天。蓝天是那么高远,恍若一个透明的无与伦比的大帐篷,笼罩着人世间的万物。
乡间有二八月看巧云之说,这话半点不假,二月和八月,天空分外清澈,云彩格外好看。无垠的苍穹像一个环形银幕,千变万化的五彩云霞酷似画面纷呈的幻灯片,依次上演,会令你张开想象的双翼,去感悟,去发现,你会走火入魔,潜心观看,以至心旷神怡百看不厌。
看啊,那纤巧的云朵多像星罗棋布的蘑菇,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一场山雨滋润了大山,催发出形形色色的蘑菇,我们像小鸡啄米似的采呀采呀,人喊谷应,闹沸了山洼……
看啊,那些洁白的云朵宛若一群曲颈划蹼(pǔ)的天鹅,把我们领进《天鹅湖》那美丽的神话意境之中……
有时,一方碧空只有几缕云丝儿,那么稀薄,那么缥(piāo)缈,好像丹青高手在宣纸上随意抹了几笔,像泥鳅,像蜗牛,像苍狗……
有时会从山后无端地冒出一堆白雪般的云团来,并且迅速升腾、舒展,似冰山漂移,似雪峰突兀,似棉垛高耸,似氢(qīnɡ)弹爆炸……
有时乌云满天,急剧蔓延,如同骤然发生了兵变:征尘遮天蔽日,刀光剑影闪烁,杀声此起彼伏,将士汗滴洒落。当一道彩虹凌空飞架,这场雷雨就结束了,当夕阳滑下西山,那残存的火种点燃了西天上的棉絮样的云朵,变成一片熊熊的火烧云,犹如一个巨幅的灯光布景,把人生的大舞台装点得恢宏、辽远、壮观!
到了晚上,天上的云彩又是另一番景致了,月牙儿如同一只小船儿执着地在礁石样的云团里穿行,在一片老龙斑样的浮云里时隐时现地悠悠颠簸。
父老乡亲们善看云象,称之为庄稼人的晴雨表哩,比如“天上出现老龙斑,下雨不过两三天”“早上胭脂红,无雨必刮风” ……这类农谚就如八月山上的野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这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的,这些农谚还挺灵验呢。
我离开故乡好多年了,辗(zhǎn)转的地方也不少,什么样的景致都看过,但是,在我的心中,故乡的云是顶好看的,它们时常飘进我的梦里。
啊,故乡的云,你像一幅幅名贵的油画,赞美着故乡的美好!
啊,故乡的云,你像一首首优美的诗作,歌颂着故乡的可爱!
【1】读短文,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天( )日 无与( )( ) ( )仰( )叉
( )光( )影 心( )神( ) ( )罗( )布
【2】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八月看巧云”的意思是从二月到八月,这几个月都适合看云。
B.“我们像小鸡啄米似的采呀采呀,人喊谷应,闹沸了山洼……”实实在在写出了作者童年采蘑菇的热闹与欢乐。
C.本文以“故乡的云”为线索进行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表现了故乡的云变化多端,精彩纷呈。
D.“山上的野葡萄——嘟噜——嘟噜”说明了故乡人民勤劳,物产丰富。
【3】对画横线部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运用对比的写法,更加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B.经常在梦中见到故乡的云,说明作者时常怀念故乡。
C.作者去过的地方太少,看到的景致都不如故乡的云好看。
D.故乡的云已经融入了作者的生命里,在作者心中永远都是最好看的。
【4】短文中还有哪些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云、对故乡的思念和赞美之情?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5】你眼中的云是怎样一幅美丽的景象?仿写句子。
例:有时,一方碧空只有几缕云丝儿,那么稀薄,那么缥缈,好像丹青高手在宣纸上随意抹了几笔,像泥鳅,像蜗牛,像苍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拟一条赞颂我国航天事业或航天英雄的标语。要求内容深刻,语言精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病句。
1.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得手舞足蹈。
_______________
2.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增加。
________________
3.他在海洋生物馆里观赏了红剑鱼、六间鱼、黑魔鬼鱼、海豚等各种形态各异的鱼类。
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下面这段话里的两处错误。
同学们好!明天我们去参观搏物馆。那里有唐代文物精品、潮州木雕等展览。请大家带上水壶和雨伞,在学校门口集合早上九点。
_________________
18、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左右。
19、习作芳草地。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哪些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呢?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以“第一次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要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内容具体,字数400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