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沛、陷、柑按笔画数从少到多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延沛陷柑
B. 延沛柑陷
C. 延沛柑陷
D. 陷延沛柑
2、没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
A.银装数裹 B.杯水车新 C. 废寝忙食 D.始料不及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夸耀 委托 鬼计
B.熟练 清醒 慈详
C.眷恋 格局 难堪
D.船艄 桥粱 螺丝
4、作者写世界各地的月亮的目的是_______突出____________
5、诗句翻译
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国中的两匹千里马是(________)(__________)。
7、给形近字组词
幔________ 寨 ________ 把________ 箭________ 胶________
慢________ 赛________ 耙________ 剪________ 绞________
8、填写近义词
妒忌——_____ 推却——_____ 商议——_____ 疑惑——_____
延迟——_____ 调度——_____ 吩咐——_____ 轻易——_____
9、知识巩固
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逄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1】对于中指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与中指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文段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是“_________”,从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园中的动植物生长和活动,一切全凭自己的_________。
【2】这段话中描写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描写的植物有_____________。
【3】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___________的。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__________是分不开的。作者用这样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11、(三)阅读(14分)
忆儿时(节选)
丰子恺
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的祖母在时的事。我的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喜欢的是,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吃桑葚。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很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饭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就可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有乐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静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噪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她又说:“小囝囝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姐都不吃的缘故。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
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西青散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弱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1】“我”为什么喜欢蚕落地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有乐趣。”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祖母是怎样的人并找出相关语句。(请至少写出两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 ),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 )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把“静寂”和“沉寂”恰当地填到文中括号里。
【2】认真读选文,完成表格。
商人 | 坐 小 艇 | ______ |
_____ | 去郊游 | |
老人全家 | ______ | |
_____ | 回家 |
文中提到了“青年妇女”,但是没有说她们乘着小艇去做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填表后,我们发现威尼斯人们的日常生活与______息息相关。白天小艇一出动,城市就______了;夜晚,小艇一停泊,城市就______了。这一动一静相对比,更衬托出了____________。
【4】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会有怎样的感受?用几句话描述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类文阅读
读不完的大书
七十多年前的农村,不像今天小朋友的家里有许多自动或机动的玩具,没有开发儿童智力的新式玩具。我在幼年时,家里什么玩具都没有,大人们不关心孩子玩耍的事。我在五六岁时就自己到大自然去找可以玩的东西。农村的特点是接近大自然。辽阔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浩瀚的河流,繁茂的花草和树木,空中的浮云和飞鸟,地上的走兽和昆虫,水中的游鱼等,有说不完的好玩东西,能够引起孩子的遐想和实验的兴趣。例如小麻雀的蹦蹦跳跳、快乐活泼的样子,叫你高兴。老鹰在高空中盘旋时,展翅飞腾或流荡滑翔,有的猛扑而下,像在捕捉小鸡或什么东西,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花草树木的生长、开花、结子,暑寒荣枯,都有各种不同的趣味。草的叶子不一样,有长有短,有的还带刺;开的花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也有单瓣、重瓣的,有四瓣、五瓣的,等等。树木的千姿百态,更有给人乐趣的东西。①昆虫的动作也很好玩,例如蚂蚁搬家,那么长的队伍,那么井井有条的阵营,个个尽自己的力量,把货物全部搬迁。这种组织性很强的小动物的行动,真叫人佩服。当它们两军对垒时,更是好看,队伍整齐;正式打仗时,打得你死我活,直至尸体堆积如山,勇敢忠贞的精神,真令人敬佩。
我家房子的前后左右都有余地,栽有各种果树,有梨树、桃树、橘子树、柚子树、酸橙树,它们在不同的季节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实。从树上直接摘下的果子,格外鲜美。我家后面还有两丛竹林和一株棕榈,是我最爱的。②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出土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笋子炒咸菜,味道鲜美无比。更可爱的是它们那耸入高空的青翠茎叶,亭亭玉立,显得那么纯洁!微风吹来,一片沙沙声,是那么温柔细腻。但当大风袭来时,竹林总是最先发出萧萧的喧声,不平静的调子,奏出我幼小心灵的怅惘情绪。池塘边的棕榈树坚毅地挺立着,大蒲扇似的叶子显得很高洁,在秋高气爽的日子,倒映池水中,小鱼在池水的倒影中间游玩,是另一种境界。
大自然是一部看不完的大画册,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极大的学问,有欣赏不完的乐趣。
【1】(理解课题)短文题目为“读不完的大书”,“大书”是指________,作者用这个题目是想说明_______________
【2】(整体感知)认真阅读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农村的特点是_________。七十多年前的农村,家里没有好玩的玩具,但大自然中有很多,作者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重点写了自家屋后的______、______,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之情。
【3】(提取信息)对大自然这本书,作者是分哪三部分来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悟写法)文章对大自然中万物的描写有详有略,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各详细描写了什么?突出了事物哪方面的特点?填一填。
句①详细描写的是______,突出了______却有严密的______和高度的______;句②详细描写的是______,突出了竹笋______,______,竹子的______美及其风中撩动人心的_______。
【5】(语言运用)学习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写你小时候在大自然中见到的一种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仇仁
张力是一个很孝顺的人。有一天,张力的父亲在街上无故被人杀害,张力悲痛万分,并决心要亲手杀掉仇人,替父报仇。
一天,张力的朋友仇仁来看他。张力的仆人拿着仇仁的名帖,向张力报告:“来了,主人,仇(chóu)人”
张力一听,拿刀就冲了出来,准备给自己的父亲报仇。到了门口,定睛一看,门外除了自己的好朋友仇仁,并没有其他人。他举起的刀才没有砍下来。
这个误会,是因为仆人不知道“仇”作为姓氏时读“qiú”而引起的。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知道哪些姓氏的读音容易读错?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暴雨
云还没铺满了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猛然突然)变成黑夜了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揭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s6u)有劲,使人(颤抖发抖哆嗦)。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雨滴雨雾)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尘埃灰尘),土里微带着雨气。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竖着斜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连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襄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斜落直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躺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1. 把文中括号内不合适的词划去。
2.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寻觅( )灰蒙蒙()
惊奇( )迷蒙( )
3. 文中有几处写到风,请你用“—”画出来。
4. 文中写了风雨中的几种事物?请依次写出。
5. 下面是对文_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所写的内容是雨前的情景。
B. 文章主要写了下雨的经过。
C. 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头到尾都是围绕“风” “雨”来写的。
8. 仔细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说明了什么?
16、阅读理解
鞋匠的儿子
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于是,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
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等到大家的笑声停止后,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在他就任美国第16任总统不久,南方的一些州竟发动了分裂国家的战争。林肯坚决反对国家分裂,他曾经在一次演说中强调:“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正是这位出身卑微的美国总统,毫不犹豫地领导人民拿起武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改动)
【1】参议院的议员们感到尴尬的原因是( )
A.林肯是鞋匠的儿子。
B.议员们一贯态度傲慢。
C.他们被林肯打败感到没面子。
D.林肯当总统了还不忘地位卑微的父亲。
【2】“完整的整体”在文中指( )
A.统一的国家
B.全家人团结一致
C.全国人民团结一致
D.全体议员团结一致
【3】“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的原因是( )
A.林肯学到了父亲无人能比的修鞋技术。
B.议员们没办法羞辱林肯,只好改变态度。
C.林肯反对国家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议员们被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了。
【4】参议院的议员们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是( )
A.尴尬→羞辱→傲慢→静默→赞叹
B.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
C.自豪→羞辱→嘲笑→静默→赞叹
D.意外→羞辱→嘲笑→静默→赞叹
【5】“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此时的议员们会如何赞叹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喜欢文中的林肯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至少说明两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成语“嫁”给了广告
国内最先动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时间已不可考证。令人印象深刻的较早的广告用语用的也不是成语,而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与广告词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默默无‘蚊’”(蚊香),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人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经“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无汗颜,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有的人认为没什么不合适,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离,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语”多得,焉有不妙?有的人认为不合适,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然而现在大批广告人一股脑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高明,成语之林也就快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了。还有人认为对广告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如此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将误导中小学生把“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下面把“广告用语”还原到成语的本来面目,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B.默默无“蚊”——默默无闻
C.“骑”乐无穷——其乐无穷 D.无可替“带”——无可替戴
【2】广告人使用“默默无蚊”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成语‘嫁’给广告”是否合适,请你概括写出文中的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种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翻你的作业本,搜集整理自己作业中的错别字,并想办法改正。
我的错别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改正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1】文段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物。
【2】文段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的这些事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文段,你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拓展阅读。
毛泽东读书
毛泽东同志自小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
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一师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晨光,高声朗读古典文学作品。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来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他从不白白度过,除了爬山、游泳,就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学业。
毛泽东同志不但抓紧时间读书,而且特别讲究读书方法。“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用得最多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他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就在封面上画一个圈做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表示他读过两遍、三遍的圈。毛泽东读书时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读书时,喜欢写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图、杠、点等符号,作批注,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曾经,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
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孜孜不倦”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改错纠谬”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的句子。
【4】把第二自然段分成两层,用“/”标出。
【5】读第四自然段,用“____”画出写毛泽东同志采用的“三复四温”式阅读方法的句子。
【6】“曾经,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简述句中的加点词“一万二千多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2)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1、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他突然瞅见两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枪声低回在角落。(扩句,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掩埋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改写“被”字句和“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花园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在狂怒的海洋上已经战胜了许多困难。(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菊说:“我要像小丽那样关心集体。”(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展示。
题目:难题
提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样的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请你选择一件难忘的,回忆当时的情景,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语句通顺,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