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2、下列诗句涉及的传统节日,按农历一年内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②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
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④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A.①③②④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
3、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表示特定称谓)
B.“芦柴棒”实在不能挣扎着起来了。(表示强调)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表示讽刺或否定)
D.东洋婆会心地笑了:“这个小姑娘坏得很,懒惰!”(表示强调)
4、下列各项能够完全构成反义词的一项是( )
A.奢侈一一俭朴 事不宜迟一一当务之急
B.迟疑一一果断 国泰民安一一兵荒马乱
C.具体一一笼统 戒骄戒躁一一谦虚谨慎
D.推迟一一提前 望风而逃一一不堪一击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同学会上,看见了我三十年未见的同桌,我们紧紧相拥:“久仰久仰了。”
B. 总监一职责任重大,本人资历尚浅,但为感谢你的邀请,我就俯就了。
C. 《学校校舍改造计划》已通过学校领导班子讨论,现呈请上级部门批准。
D. 您在音乐创作上已经卓有成就了,希望在培养年轻人上也能尽绵薄之力。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发现社会也可以计划,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说人类已走出了乡土性的社会了。在乡土社会里没有这想法的。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总是有个“要”在领导自己的活动。我们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说人类行为有动机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
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人类依着欲望而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有利于社会间各个人的融洽配合,社会的完整和持续?
每天人都在吃淀粉,吃维他命A……你回去在实验室研究,淀粉供给热料,维他命A给人这个那个,——合于营养,用以维持生命。但是你去找一个乡下老问他,为什么吃辣子,大蒜,他会回答你,“这才好吃,下饭的呀。”好吃,是欲望,那是自觉的。直接决定我们行为的确是这些欲望。欲望是什么?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绵续,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味之好。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我说它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譬如说,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所谓“自私”,为自己打算,怎样打算法却还是由社会上学来的。问题不是在要的本身,而是在要什么的内容。这内容是文化所决定的。
我说欲望是文化事实,这句话并没有保证说一切文化事实都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文化中有很多与人类生存条件无关甚至有害的。以吃一项来说,如果文化所允许我们入口的东西样样都是合于营养原则的,我们也不至有所谓毒物一类的东西了。再说得远一些,我常觉得把“生存”作为人类最终的价值是不太确切的。人类如果和其他动植物有些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在人在生存之外找到了若干价值标准,所谓真善美之类。
乡土社会是个传统社会,传统就是经验的累积,能累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各种“错误”——不合于生存条件的行为——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不论行为者对于这套方式怎样说法,它们必然是有助于生存的。在乡土社会中有很多行为我们自以为是用来达到某种欲望或目的,而在客观的检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为却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毫无实在的关联。譬如驱鬼,实际上却是驱除了心理上的恐惧。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是这种印合并不是自觉的,并不是计划的,乡土文化中微妙的配搭可以说是天工,而非人力,虽则文化是人为的。乡土社会环境不很变,因之文化变迁的速率也慢,人们有时间可以从容的作盲目的实验,错误所引起的损失不会是致命的。
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的带来生活上的满足知,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于是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的本身了,——在社会学里发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这里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现代社会里的人开始为了营养选择他们的食料,这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作计划。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从欲望到需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人类行为有动机包含两个意思: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就是所谓意志;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就是欲望。
B.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功能并不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
C.人类如果和其他动植物有些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在人在生存之外找到了若干价值标准,所谓真善美之类。
D.现代社会里的人开始为了营养选择他们的食料,这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从欲望到需要》论述乡土社会的变迁,“从欲望到需要”是乡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B.为了说明现代社会的特征,作者把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对照起来论述。如,乡土社会变动慢、小,现代社会变动更快、更大。
C.作者用事实论证“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北方人爱吃大蒜不是遗传的生物事实,而是从小养成的文化事实。
D.乡土社会是依托经验传承的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是知识即权力的理性社会;乡土社会里欲望支配行动,现代社会里需要支配行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行为是不自觉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明确;现代社会里,行为是自觉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明确。
B.乡土社会的经验是经过自然选择的,是合乎生存的;现代社会的计划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制定的,是科学的。
C.乡土社会里,行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明确,比如用来达到驱鬼目的的驱鬼行为,没能够驱鬼,却驱除了恐惧。
D.在乡土社会中欲望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不作人们行为的指导。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交融,时而金光闪烁,时而沉浸宁和,体现一种动静结合之美。
(2)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的服饰选择,借芳花香草,表达了对高洁品行的执着追求。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被“__________”,化作一片焦土,借此敲醒警钟,若后人不能以之为鉴,结果将是“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________?”模拟蜩与学鸠的口吻,展现了它们的目光短浅;用“_______”直接表达对二者的嘲讽。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阐释不要因为面临分离就悲伤哭泣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主客再次欢饮、酩酊大醉后放浪不羁的形象。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却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相反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2)《道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道遥游。
(3)《师说》中,士大夫们不能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自认为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状况。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经・氓》中写女子回忆少年时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多年后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偏僻之地粗俗的乡野音乐很难听,以此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在表达既善于从正面学习,又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常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
(2)杜甫《春望》中,写头发稀疏的一句是“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白居易自问自答,表明自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湿透青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一贯的追求。晚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抨击了秦朝当政者掠夺之众和挥霍的无度。
(2)古人常赋予植物、动物以灵性,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做法可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促织①二首
洪咨夔
其一
一点光分草际萤,缲车②未了纬车③鸣。
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
其二
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
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
注:①促织:蟋蟀的别名,其声如急织。②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③纬车:纺车。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借促织起兴,通过促织鸣叫联想到挨冻受饿,连夜赶织的织女。
B.第一首诗把缲车、纬车发出的声响比作促织的鸣叫之声,比喻生动形象。
C.第二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前两句对促织的描写鲜明生动而又妙趣横生。
D.第二首诗通过“恐”字将促织内心想法和盘托出,直接展现了官吏的盘剥。
【2】两首诗均借“促织”之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请赏析它们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众字仲师。年十二,从父受《左氏春秋》,精力于学,明《三统历》,作《春秋难记条例》,兼通《易》《诗》,知名于世。建武中,皇太子及山阳王荆,因虎贲中郎将梁松以缣帛聘请众,欲为通义,引籍出入殿中。众谓松曰:“太子储君,无外交之义,汉有旧防,蕃王不宜私通宾客。”遂辞不受。松复风众以“长者意,不可逆”。众曰:“犯禁触罪,不如守正而死。”北匈奴遣使求和亲。八年,显宗遣众持节使匈奴。众至北庭,虏欲令拜,众不为屈。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众拔刀自誓,单于恐而止,乃更发使随众还京师。朝议复欲遣使报之,众上疏谏曰:“臣伏闻北单于所以要致汉使者,欲以离南单于之众,坚三十六国之心也。又当扬汉和亲,夸示邻敌,令西域欲归化者局促狐疑,怀土之人绝望中国耳。汉使既到,便偃蹇自信。若复遣之,虏必自谓得谋,其群臣驳议者不敢复言。如是,南庭动摇,乌桓有离心矣。南单于久居汉地,具知形势,万分离析,旋为边害。今幸有度辽之众扬威北垂,虽勿报答,不敢为患。”帝不从,复遣众。众因上言:“臣前奉使不为匈奴拜,单于恚恨,故遣兵围臣。今复衔命,必见陵折。臣诚不忍持大汉节对毡裘独拜。如令匈奴遂能服臣,将有损大汉之强。”帝不听,众不得已,既行,在路连上书固争之。诏切责众,追还系廷尉,会赦归家。其后帝见匈奴来者,问众与单于争礼之状,皆言匈奴中传众意气壮勇,虽苏武不过。乃复召众为军司马,使与虎贲中郎将马廖击车师。至敦煌拜为中郎将使护西域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已校尉众发兵救之迁武威太守谨修边备虏不敢犯。建初六年,代邓彪为大司农。是时肃宗议复盐铁官,众谏以为不可。诏数切责,至被奏劾,众执之不移。八年,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郑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敦煌/拜为中郎将/使护西域/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已校尉/众发兵救之/迁武威太守/谨修边备虏/不敢犯
B.至敦煌拜为中郎将/使护西域/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己校尉/众发兵救之/迁武威太守/谨修边备虏/不敢犯
C.至敦煌/拜为中郎将/使护西域/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己校尉/众发兵救之/迁武威太守/谨修边备/虏不敢犯
D.至敦煌拜为中郎将/使护西域/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已校尉/众发兵救之/迁武威太守/谨修边备/虏不敢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统历》,由西汉刘歆整理而成,是中国史书上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对后世历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B.蕃王,文中应为“藩王”,指中国古代皇室中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或郡王,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C.匈奴,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分支。
D.和亲,指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如汉元帝将王昭君嫁到南匈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众治学广博,才名远近传扬。他自幼刻苦学习,对历史、历法、儒学都有研究,名声早已传入宫内。
B.郑众为人刚正,处事坚持原则。他恪守政治规矩,谢绝太子的聘请;他不惧皇帝威严,敢提不同意见。
C.郑众威武不屈,誓死维护国格。他出使北匈奴,单于让他下拜,他毫不屈服,匈奴有人拿他与苏武作比。
D.郑众具有远见,洞察敌方阴谋。他认为北匈奴请求交好不怀好意,推脱了皇帝派他再次出使的诏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
(2)今复衔命,必见陵折。臣诚不忍持大汉节对毡裘独拜。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老子《道德经》里提到,若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
曾国藩多次强调“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意思是面对世间一切事情,我必须投身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起自己该担的责任。
胡适在《致毕业生》中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无我”是古今始终推崇的理念,而“无我”的境界也离不开“有我”的实践。何时无我,何时有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