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长春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至   毕:全,都 B.所以游目怀 骋:舒展

    C.得于己   暂:暂时 D.短随化,终期于尽。  修:(寿命)长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安全面前无小事,不能在安检上搞“双重标准”,运输部门公共服务提供者对乘客与他们的行李必须一视同仁

    ②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中国电影热衷于赚快钱,于是电影跟风严重,粗制滥造、票房造假、市场泡沫等问题也络绎不绝

    ③小错误不省思就可能铸成大错,小腐败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大腐败,我们一定要牢记群轻折轴的道理,防患于未然。

    ④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平铺直叙,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把民族心灵深处的诉求直接地呈现出来。

    ⑤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能前仆后继,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从一而终,就是因为他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⑥我希望通过旅行带给孩子有别于耳提面命的学习方式,为他营造情境,给他面对不同考验与人格养成的机会,好让他有能力照顾好自己。

    A. ①③⑥ B. ①②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4、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5、下列作品、文体、作者及其国籍对应不正确的是(  

    A.《今生今世的证据》             散文         苇岸               中国

    B.《我来到这个世上为的是看太阳》 诗歌         巴尔蒙特           俄国

    C.《冰河英雄》                  人物通讯      克莱尔·萨夫安       美国

    D.《警察与赞美诗》               小说         欧·亨利           美国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高窟创建的历史文化背景

    刘进宝

    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并生根发芽。同时,由于敦煌地接西域,交通极为便利,也就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亚、中亚的文化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而到了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汇聚、碰撞和交融。

    由于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都偏处西北,远离中原,因而能避免魏晋以降诸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那样的兵祸之灾,保持境内长期安定的环境,从而使大量避难百姓流亡到此,使河西的文人学士大为增加,并对保留中原先进文化及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随着汉代对河西的开发,丝绸之路的畅通,河西文化与河西经济一起迂回上升。一批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士",便在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破土而出因此,自汉以来,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已是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

    河西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文士学人,大多都出自敦煌。可以说,没有汉魏以来敦煌文化的发展,便不可能孕育出像刘昞这样的儒学大师而一些退隐或隐居的知识分子能够离开中原地区的物质文明,来到敦煌和河西各地,固然有当时政治上的原因,但也说明当时的敦煌已具有了他们从事著述和讲学的物质条件而这些都说明汉晋文化传统在河西,尤其是在敦煌已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不仅继承了汉晋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渐趋成熟。敦煌佛教艺术,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但佛教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河西地区,佛教之为流行,并相北朝佛教的广泛传播起了桥梁作用。

    河西地区佛教的兴盛,首先表现在译经方面。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河西地区出现了不少高僧,他们不辞艰辛,跋涉于冰天母地和荒漠沙碛之中,西行求经,瞻仰圣迹,归来时又携回大量梵文或胡语佛经。在河西境内开窟建寺,或聚徒讲经,或从事译著,对佛牧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

    河西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还表现在开窟建寺的活动十分活跃,石窟寺是佛教治动的标志。河西地区现存的石窟寺之多,在全国是少有的。这些石窟寺虽没有兴盛于汉魏,但若追溯其建窟渊源,则大都产生于十六国时期。

    从早期佛教在敦抆传播的历史看,憎人崇尚开窟建寺,静坐修禅,因此选择了鸣沙山下这片沙漠绿洲。由于它既远离闹市,又能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在这里凿窟修禅,的确是很理想的。早在西晋时,就有月氏后裔竺法护在敦煌译经布道。前凉时,单道开、竺昙猷等高僧又在敦煌修习禅法到了前秦建元二年,沙门乐傅便在鸣沙山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敦煌佛教艺术之花从此绽开。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11期《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敦煌与莫高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敦煌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文化交流中心,中原和西亚、中亚文化在相同时间传播到敦煌并不断汇聚、碰撞和交融。

    B. 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位居偏僻、远离中原使得该地区避免了一些战乱,这种安定环境对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C. 汉魏以来,敦煌文化发展十分迅速,使得这里产生了很多有着重大影响的文人学士,更孕育出了如刘昞这样的儒学大师。

    D. 五凉文化是以敦煌为中心的,它继承了在敦煌打下坚实而深厚基础的汉晋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发展而渐渐趋于成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敦煌佛教文化兴盛与其地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敦煌地接西域,加上交通的便利就比较早地接受了印度佛教文化。

    B. 敦煌成为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是汉代对河西开发、丝绸之路畅通使得河西文化、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结果。

    C. 对佛经的翻译也使河西地区佛教得以广泛传播,河西很多高僧不辞艰辛,西行求经,回到河西地区后开窟建寺翻译佛经等。

    D. 敦煌地区的佛教传播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竺法护的译经布道,但在敦煌鸣沙山开凿洞窟的时间要晚些,可追溯到前秦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西地区的安定环境使河西文人学士大量增加,河西地区物质条件的丰富使一些退隐或隐居的中原知识分子来这里著述和讲学。

    B. 十六国时期的社会动荡、连绵战争使得当时的佛教更为迅速发展,河西地区的佛教更为流行,并影响了南北朝佛教的广泛流行。

    C. 河西地区开窟建寺活动的活跃体现了这个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这里现存的大多产生于十六国时的石窟寺数量之多也全国少有。

    D. 僧人们在鸣沙山上开窟建寺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鸣沙山下有一片绿洲,并且这里远离闹市,但又能够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句说明偏僻之地粗俗的乡野音乐很难听,以此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3)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了边塞的悲凉,相应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该何去何从?寻找理想要仰望星空、百折不挠,不要像《蜀道难》中“①________,②________”,因高远艰险而畏惧叹息;实现目标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要像《劝学》中所说的“③________,④________”,永不止步,勤能补拙;为人处世要树立自信、超越自卑,正如《出师表》中所说“⑤________,⑥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表达只要尽力就不会后悔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10、(1)《望海潮》中写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犹如云雾一般与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词人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

    (3)《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蒙胧,本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却因为气结声阻,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4)《雨霖铃》下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是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 11、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愁情愁绪却异彩纷呈,如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往事如流水,并未给人留下反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里,主人公担忧与所爱的人余生都不能相聚相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下列对柳永《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B. “都门”三句,离别时的场景描写,惜别之情真实可感。

    C. “念去去”三句,则承上启下,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

    D. “今宵”三句实写别后的凄清画面,以景写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请为秘书郎。帝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累迁汝阴太守。沛国戴晞少有才智,与绍从子含相友善,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尝召董艾、绍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元帝为左丞相,承制,以绍死节事重,而赠礼未副勋德,更表赠太尉,祠以太牢。及帝即位,赐谥曰忠穆,复加太牢之祠。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

    B.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

    C.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

    D.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从,堂房亲属,从子指侄子。另外,从女指侄女,而从父指伯父或者叔父。

    B.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C.行在所:省称“行在”,是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在京城以外的行宫。

    D.太牢:指古代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一般情况下,帝王祭祀社稷时才用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绍是三国时期魏国中散大夫嵇康的儿子,在山涛的举荐下,被皇帝征召做秘书丞,开始进入仕途。

    B.当人们都认为戴晞必有大用的时候,嵇绍持相反的态度;嵇绍反对给死去的太尉陈准加美好的谥号。

    C.嵇绍劝谏齐王囧学习夏禹、唐虞,不要大兴土木;他以官员不能做伶人之事为由拒绝为齐王囧弹琴。

    D.嵇绍参加了朝廷向北征伐的战役,在王师战败百官及侍卫溃逃之时挺身而出护卫皇帝,最终被射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

    (2)承制,以绍死节事重,而赠礼未副勋德,更表赠太尉,祠以太牢。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苍鹰有个本能,翅短的会刻苦地练习滑翔,颈弱的会拼命地练习俯冲,腿瘦的会竭力地练习爪力,练就过硬的本领,成为出手必获的捕猎能手。

    密林中的树木会全力地让自己的主干不断地往上长,竭力地伸出顶枝,突出丛林,以获取更多的阳光雨露,长成秀立群林的参天大树。

    狼在生活中往往会由善于奔袭、善于瞻察、善于阻击等各有长处的狼结成狼群,捕获猎物,防御他兽袭击,成为驰骋山林草原的百兽之强。

    以上材料中,苍鹰苦练弱门,树木力长顶枝,狼群聚强而战,都成就了各自极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自然界的这些现象也能给我们人类以启示。请你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联系实际,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