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B.《朗读者》既可以通过朗读打动人心,又可以让心灵在阅读中得以休憩。
C.据统计,实验中学每年大约有300名左右的学生能够考上最好的高中。
D.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情厚谊 悲欢离和 鞠躬尽粹 肝胆相照
B. 丰功伟绩 源头活水 五洲四海 云蒸霞蔚
C. 山光水色 心旷神怡 花好月园 昂首挺胸
D. 襟飘代舞 情深似海 寸草春辉 囫囵吞枣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祷告(dǎo) 保姆(mǔ) 窗帘(lián)
B.雇佣(gù) 哗笑(huà) 码头(mǎ)
C.牛犊(dú) 奔驰(chí) 公爵(jué)
D.呼噜(lū) 吆喝(yāo) 凳子(dèng)
4、看拼音,写词语。
luó sī niǔ kòu píng yōng
______ _______ _______
wài mào mǔ zhǐ xiǎng fú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5、理清脉络 内容梳理 第三步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昼耘田”、“夜绩麻”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全诗通过写田园农事,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2.《稚子弄冰》中的“脱晓冰”、“当银征”表现了孩子的________________,充满童真童趣。
3.《村晚》中两个“满”字写出了农村傍晚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衔”运用________________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6、看拼音,写字组词。
1.mó ______擦 消______ ______鬼 ______型
2.jì 药______ 忘______ ______信 ______节
7、补充词语。
摩(_____)擦掌 龇牙(_____)嘴 跃跃(_____)试 心惊(_____)战
兴(_____)勃勃 风(_____)浪静 哭(_____)不得 (______)有成竹
8、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1)这句话中写到了___、____、____、____、___这些事物,并写出了它们的____美。
(2)请你仿照上面的写法写一处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挑战课外阅读。
在艳阳天中,许多风筝都不动的时候,有一个风等比北极星更坚定地直钉在天上的,那便是修长的蜈蚣了。它的头朝下,尾向上,眼睛可以笔直地成一条直线撞入青天的深心去。在忽而一松线的刹那,却如游龙般的矫健,但立刻又坚定如指着一个方向,把人的心带到无极之境去。
风筝在传说中以为是放晦气的,所以落到谁家的院子里,那家必定赶快把它撕掉。但在我放风筝以来,此说大约已被玩的人忘记了,小孩子有风筝自然拿去放,没有风筝呢,心里总很希望天空能摔下一个风筝来。记得好像是在正月,有一个绿色的水桶样子的风筝,底下垂着一条绿绒绒的细长尾巴,每天清早必定从我家屋角斜飞过去。我真想把那“水桶”拿过来,好像那上面拴着青青的童心飞入如碧海的睛天中去。
【1】选文写了________造型的风筝,把它比作________。
【2】和课文一样,这篇文章也是写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的喜爱和对____________的向往。
10、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相应的字词练习。
走过任何一条衔①,台②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族③、姹(chà)紧④嫣(yān)红。许多窗子链⑤接在一起,绘⑥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迎⑦接不瑕⑧。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段话中有8个错别字,在文中已经标记出来。请你按顺序依次修改在下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表示花开旺盛、光彩照人。
【3】“颇”在字典中的义项:①偏,不正。②很,相当地。③姓。文中“颇耐人寻味”中“颇”应选_____第个义项。
【4】“耐人寻味”这个词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的境界。
【5】文中的_________是一处典故引用,语出《世说新语》
11、课外阅读。
哈尔威船长(节选)
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声和嘈杂声,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险的人员。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快救克莱芒!”船长喊道。
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1】选文写了“_______________”这件事,把船遇难后人们的__________和哈尔威船长的__________进行了对比。
【2】文中“伟大的灵魂”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画“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表现了哈尔威船长喜欢给别人下命令。
B.表现了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时的沉着和冷静。
C.表现了哈尔威船长非常有自信,认为灾难也要听他的。
【4】你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的事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不屈的腿
初春的一个早晨,我来到西湖公园,四周雾茫茫的。突然,一阵奇怪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我闻声望去,朦胧之中出现了一位军人。①他上身穿褪了色的军绒衣,下身穿绿军裤,一条裤腿却空着。他拄着一副拐杖,依靠着他那仅有的一条腿在练习跑步。一阵阵急促的拐杖触地声,在寂静的公园回荡。
我与他虽然素不相识,不知怎的,却情不自禁地跑到军人面前关切地说:“同志,您歇一会儿吧!”“不,还有两圈。”回答声伴着喘气声,听起来那么不舒服。他不停地摆动着双臂,用劲撑着拐杖,昂着头,一条腿不断地跑着,跑着。突然,他用力太猛,一根拐杖倾斜了一下,失去了平衡,跌倒了。我赶紧上前,正要扶他。“不,我自己能起来的!”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②只见他右手吃力地撑着地面,艰难地挪动身躯。③军人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难以忍受的痛苦……
跑步声依然回荡着,此时,它显得特别有力。那有节奏的触击声,就像一曲顽强的生命之歌。军人刚毅的面孔上,神情是那么专注,虽然初春寒气逼人,可他的脸上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
望着军人宽宽的肩膀、健壮的上肢和那一条不屈的腿,我觉得他的形象是那么高大。我想,前天,他曾在运动场上奔跑;昨天,他曾在炮火中冲绎;而今天,他失去了一条腿,然而他的生命之火正在更热烈地燃烧。他用体内沸腾的热血,去走更长的路……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素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文章第2自然段,军人的回答声“听起来那么不舒服”的原因是( )
A.军人说话结巴,语无伦次。
B.军人的回答声伴着喘气声。
C.军人说话很难听。
【3】“他的生命之火正在更热烈地燃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线句子①②③分别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任选其中一句,分析该句所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试试看吧。”
【1】“沃”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_______;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_______。
【2】选文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平静”一词是对病人(刘伯承)的__________描写,与第3自然段中沃克医生的“愣住”形成鲜明的___________,更突出了病人(刘伯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伯承为什么拒绝使用麻醉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军神》选文,回答问题。
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jì( )。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试试看吧。”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hēng( )叫。”
病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zhōng( )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miǎn( )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正确的字。
【2】病人拒绝麻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______”画出描写病人手术中动作和神态的句子;用“ ”画出沃克医生手术中神态和语言的句子。这两处描写侧面烘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最后画双横线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______。为什么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感悟。(25分)
一个人只要还有力量帮助别人,他就是富有的 。
记得有一年 我丢了工作 在那之前 父亲所在的工厂倒闭 我们全家就只靠妈妈为别人做衣服的收入生活
有一次妈妈病了几周,没法干活。因为没钱付电费,家里被电力公司停了电,然后煤气公司停了煤气。最后要不是因为健康部门为了公共卫生的原因制止了自来水公司,我家就会连水也没有了。家里的食品柜空空如也,幸亏我家有个小菜园,我们(只好 只得)在后院生起柴火煮菜充饥。
一天,妹妹放学回家,兴冲冲地说:“我们明天要带些东西到学校去,捐给穷人,帮助他们(渡过 通过)难关。”妈妈正要冲口而出:“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比我们更穷的人!”当时外婆正和我们住在一起,她赶紧拉住妈妈的手臂,皱皱眉,(示意 招呼)她不要这么说。
“伊瓦”,外婆说,“如果你让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她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她会永远等待别人的帮助,这样的人怎么能振作起来,怎么能当上‘富人’呢?咱们不是还有一罐自家做的果酱吗?让她拿去。一个人只要还有力量帮助别人,他就是富有的。”外婆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张软纸和一段粉红色的丝带,把我家最后一罐果酱精心包好。第二天,妹妹欢快而(自豪 自满)地带着礼物去帮助“穷人”了。直到今天,拥有3家酒店的妹妹仍然记得那罐果酱。( )是在公司里,( )在社区里,一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妹妹总认为自己应该是“送果酱”的人。
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2分)
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是中心句的句子画上“﹏”。(2分)
给第二自段然加上标点符号。(2分)
划去文中括号里你认为不合适的词。(4分)
在最后一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分)
结合文章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6分)
A:
B:
读了短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呢?(7分)
16、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 8 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
他就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
“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 5 点钟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 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
7 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 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 5 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转眼到了 8 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
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 8 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 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得不知说什么,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本文的主人公是( )。
A.送报少年 B.“我”的儿子 C.“我”
【2】对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送报少年工作很认真负责,对人很有礼貌
B.“我”并不十分了解送报少年的情况
C.送报少年的工作强度大,任务重
【3】“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这句话表明送报少年( )。
A.他上学去,不送报的原因
B.他了解爸爸的情况,体贴爱护爸爸
C.他对爸爸身体差的情况十分了解,所以不送报
【4】短文通过_____描写、_____描写、_____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5】文章的题目是“送报少年”,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去写“我”的儿子?
__________
17、小时候特别想不明白几件事
①雷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就是“好人好事”的意思。
②小孩子比大人怕烫得多,我觉得烫得不敢摸的东西,妈妈总是很轻易地拿起来。
③我从来不吃哥哥吃剩的东西,因为不卫生,但如果妈妈再咬过,我就认为卫生了,可以吃。
④据说屋子里面打伞不长个儿,我就从来不敢在屋里把伞打开。
⑤医院里到处是病菌,一张嘴就会有病菌飞到肚子里的,所以每回进了医院,我就老实了,一句话都不说,生怕病菌会飞进肚子里。
⑥为什么4+3=7,3+4还是等于7呢?看上去明明是两道不同的题呀!那时我三岁,我家人老是想教我学灵敏,我非常不合作,他们就经常恐吓。我往往刚背熟4+3=7,大人就一脸狡猾地看着我阴阴地笑,然后就说:“那3+4=?呢?”我一害怕就糊涂了,觉得大人那样的表情,就说明答案一定和4+3是不一样的。然后大人气急败坏,我又终于搞清楚3+4=7,但是大人又回到上面的表情,我就有如上面的思索,然后就又一次恶性循环……那时自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小孩。
⑦小孩子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还是胳肢窝里钻出来的?小时候我妈妈也说过我是从垃圾堆旁边捡来的。我就经常旁敲侧击地问姐姐,可气啊,她居然也这么说。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后来我妈再说我是亲生的,我都不信了,最后倒是我妈先急了。
⑧小时候常听到“失眠”这个词,总理解为“湿眠”,也就是尿床的意思。
⑨小时候什么都不怕,就怕床底地下藏着台湾特务。
⑩小的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很爱吃松花蛋,也就是皮蛋,当头一次听说松花江的时候,羡慕得不得了,一心向往着漂满松花蛋的江面……真馋死了。
11我小时候特强壮,没有得过病、住过院什么的,后来我表姐住院开刀,我看了打麻醉的她耷拉了脑袋,羡慕地说:“生病真幸福啊,我连医院都没住过……连表姐都住了!”我妈妈就给我一个耳刮子……
12总是搞不清“生前”是啥意思,明明是死前嘛,呵呵……
鉴赏感悟:
本文用列举条文的形式写了自己小时候总是弄不懂的几件事情,想象力丰富,语言幽默有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描写的很成功。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轻易( ) 老实( )糊涂( )经常( )强壮( )幸福( )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气急败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旁敲侧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小时候想不明白的事,有几件?哪件你觉得最有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在儿时有没有想不明白的事?请列举几个,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短文,完成练习
①“草根”演员王宝强,虽然身高只有一米六五,出身于地道的农民家庭,但他的抗打压能力特别强。
②小时候看到电影《少林寺》,王宝强决定去少林寺习武,他8岁至14岁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在少林寺,入门最初3年是基本功练习。冬季凌晨5时起床跑步,夏季则提早至4时。周一和周二是素质训练,从少林寺跑到市区,再返回,几乎相当于一个半程马拉松。早上做完基本训练,下午还得上文化课,晚上再将当天的训练内容复习一次。每天练功结束都感觉浑身酸痛,有的时候疼得连喝水吃饭都非常困难。残酷枯燥的训练让许多年少的孩子尝尽了苦头,有许多同门师兄弟选择了离开。王宝强却咬牙挺过来了。
③王宝强一直有一个“演员梦”。最初他当群众演员时,还干着民工的活,否则收入根本养活不了自己。就是这样,他还从微薄的收入里拿出一大笔钱来冲洗照片,送给各个剧组的导演,希望他们能慧眼识珠。在工友眼里,他是个有妄想症的人。不知有多少人给他吹冷风,讽刺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要他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到底啥模(mò mó mú)样。
④若是换个人,受到这样的反复打压,恐怕早就彻底放弃了。可王宝强做他的演员梦,不知给多少剧组送出了多少张照片。他倔强地寻找着机会,再小的角色也不放弃,再普通的角色都演得认认真真。先是《盲井》,后是《天下无贼》,再后是《士兵突击》,一部比一部演得好,一部比一部影响大,最后终于(初出茅庐 呼之欲出 脱颖而出 出头露面),成为观众喜爱的著名影星。
⑤正当王宝强星途坦荡时,其自传《向前进》出版却让不少网友质疑,他才多大啊,都出自传了!还有网友担心,王宝强这么年轻就忙着“回忆过去”,会不会是身边经纪公司、出版方等的一种炒作。此外,王宝强不高的文化程度也被网友质疑,甚至有网友表示,王宝强无法完成这样一本书,应该是“枪手”帮他写的……面对网上的质疑和谴责,讽刺和挖苦,王宝强不避讳,坦言《向前进》是用日记加口述的办法写出来的,而出书并不代表自己的终身(成绩 成果 成效 成就),只是自己的一个阶段总结,只是想给那些和他一样相信自己,不畏打压的人提供一些帮助和鼓励。
⑥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做“内心强大”。王宝强说自己就是个“内心强大”的人,在各种打击面前显得很“迟钝”,没有什么力量能使他轻易低下头。就像关汉卿说的是那种“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⑦就抗打压能力而言,王宝强就是那颗“响当当的铜豌豆”。他硬是用坚毅顽强的韧劲,敲开了演艺事业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创造了一个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的奇迹!
【1】用“√”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准确的拼音或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慧眼识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迟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②至⑤小节讲了王宝强抗打压的三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进行概括。
第一件:
第二件:
第三件:
【4】给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文章内容填空。
①读第②小节画线的句子,从一个“挺”字可以体会到
②“王宝强星途坦荡”是说他 。出版自传后广遭网友质疑的原因是 、 、
③“小草”在文中是指 ,“大树”在文中是指
,“汗水和心血”是指 。
④第⑦小节在文中起 的作用。
【6】第⑥小节中王宝强说自己是个“内心强大”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内心强大”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欣赏。
彩色的梦
清晨,太阳醒了,缓缓地爬上地平线,射出道道金光,像一只只金色的小手,推开了千家万户的窗。
小草醒了,抖落满身晶莹的露珠;小花醒了,舒展开细腻的花瓣;幼儿园醒了,一个个可爱的小宝宝争先恐后从房间里涌出来,唧唧喳喳,蹦蹦跳跳,像一群活泼的小鸟。
□咦□你们瞧□那是啥□不知哪个眼尖的小孩子发现了□新大陆□许多孩子都跟着跑过去。原来那儿出现了一排新栽的小树苗,指头粗的树干呈蛋青色,树梢还没有长叶,刚刚萌发出几个绿莹莹的小芽,依着幼儿园的围墙,像镶上了一道绿色的花边。
“哎,快来看,转椅变色了。”又一声清脆的喊声,孩子们立刻又朝那边飞跑过去了。果真,原先那油漆剥落的旧转椅焕然一新,轴心是白的,底座是绿的,椅子是粉色的,旋转起来。就像一朵朝天怒放的荷花。可惜油漆没干,要不然,孩子们都成为大荷花上的美丽的花蕊。吃罢饭,走进教室,每个小朋友的桌上都摆着一本小人书。打开扉面,上面写有“送给祖国的花朵”,话相同,笔迹不同。再往下翻,有寓言、童话、故事……每本书都展现出一个奇妙的世界。窗台上新添了一盆盆盛开的串串红,红得那样热烈,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苗。
怎么一夜之间突然生出了这么多美好的东西?这是谁干的?孩子们去问老师,老师眨眨乌黑的眼睛,笑而不语。或许值夜班的星星知道,孩子们仰起头, 蔚蓝的天空上浮着几朵白云,可惜星星已经下班了;或许起得早的太阳知道,孩子们朝太阳公公喊,太阳不回答;或许日夜飘荡的春风知道,柔和的春风拂过孩子们的脸颊,送来阵阵花香,留下一支没有歌词的歌。孩子们茫然了,互相猜测着:是离休的老爷爷?是红领巾大姐姐?是爱做好事的解放军阿姨?还是苗圃里的叔叔?……
其实,何必要问呢?就当着一个美好的、色彩瑰丽的梦,留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田里吧!
【1】在文中“□”里加上合适的标点。
【2】孩子们为什么而茫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窗台上新 添了一盆盆盛开的串串红,红得那样热烈,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苗。
这句话中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留在孩子们心中的美好的梦是个什么样的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一说一夜之间幼儿园出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两句并一句,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遥远的北海有一条特别大的鱼。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姑娘独自旅行。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雪过后,地上全白了。
写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蝴蝶和蜜蜂在青草野花间飞来飞去。
写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不会忘记。(改成反问句)
(7)这幅画很美。(改成感叹句)
(8)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缩写句子)
21、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鲁肃说:“都是你自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
鲁肃说都是诸葛亮自找的,鲁肃帮不了他的忙。
(1)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____________
(2)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
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望了我一眼。老师皱皱眉头。老师不动声色地继续讲课。(把三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膑对田忌说,他有个办法,保证能让田忌在赛马时获胜。(改为直接引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都说“童年不同样”,你的童年经历过怎样的趣事呢?请回想一件事情,把它写出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