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水浒传》回目中,人物(绰号)与事件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旋风会神行太保
B.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C.及时雨斗浪里白条
D.青面兽误入白虎堂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一个( )。
A. 反问句 B. 设问句 C. 疑问句
3、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爸爸虽然很胖,但是行动很麻利。
B.书桌里陈设着同学们使用过的文具和书籍。
C.我们每个同学在今天的考试中都要发扬出自己的学习水平。
D.因为他迟到了10分钟,因此他错过了这趟校车。
4、比一比,组词语。
黯( ) 原( ) 殊( ) 以( )
暗( ) 愿( ) 株( ) 拟( )
赴( ) 练( ) 西( ) 著( )
扑( ) 炼( ) 牺( ) 躇( )
5、读拼音,写词语。
sì miào dǒu qiào mǎ tí kā fēi niú lánɡ jùn ɡōnɡ
( ) ( ) ( ) ( ) ( ) ( )
qiáo dūn zhī mɑ wū zéi shòu zuì jī xiè dǎo luàn
( ) ( ) ( ) ( ) ( ) ( )
6、用恰当的词语形容以下人物特点。
诸葛亮:_______________ 武松:______________ 方志敏:_______________
7、填空题。
请写出两个跟“马”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
8、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仿照其中一种写一个句子。
(1)住方家的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
(2)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
(3)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bāo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lián,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选自刘湛秋《雨的四季》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仿佛 fó 似乎 sì B.仿佛 fú 似乎shì C.仿佛 fó 似乎 shì D.仿佛 fú 似乎sì
【2】根据文中拼音所写的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花苞 丝帘 B.花苞 丝连 C.花包 丝连 D.花包 丝帘
【3】“顿时”中“顿”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叩,碰 B.疲乏 C.忽然,立刻,一下子 D.处理,放置
【4】文中“波”字第四笔正确的一项是( )
A.ㄧ B.一 C. D.
10、课内阅读。
①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②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③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④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⑤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⑥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⑦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瓜,就结一个瓜。⑧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⑨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⑩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⑪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⑫太阳也不知道。
【1】文段中描写的景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词语( )。
A.明亮 B.随意 C.自由 D.美丽
【2】这段话中第④⑤两句与第⑥~⑫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3】文段中多次运用了“愿意”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之间隔着一条漳河,魏国强大,赵国弱小,魏国早就想吞并赵国。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 ),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赵国危在旦夕。赵国国君一面竭力防卫,一面派人去齐国求救。齐国担心赵国灭亡后魏国乘胜追击,将战火烧到齐国。为了自己的安全,齐国决定出兵。
齐威王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大军出征。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去解救赵国。
孙膑却连连摇头,对田忌说:“不等我们赶到,邯郸就会失守,你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呢?”
田忌说:“你说该怎么办?”
孙膑( )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倒不如( ),直取大梁。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上做好准备,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
一番话说得田忌心服口服,他立即下令,大军直奔魏国而去。
为了麻痹庞涓,孙膑又故意派出两个无名将领,率一部分兵力去佯攻魏国的襄陵。这一打,果然不出孙膑所料,齐兵在襄陵城下吃了个大败仗。消息传到庞涓那里,他很得意,心想田忌哪是自己的对手。
庞涓怎会料到,这一切都是孙膑设下的圈套。就在孙膑派兵佯攻襄陵的同时,齐军主力早已绕道直奔大梁而去了。
魏王发觉齐军已经逼近都城,顿时( ),立刻派人火速传令,要庞涓快来保驾。庞涓得到命令,自然不敢怠慢,只好撤离邯郸,带领自己的部下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救援。
再说魏军这次攻打赵国,连续行军打仗,一直就没有好好休息过。将士们现在一听说自己的国都被齐军包围,一个个都乱了方寸,连武器、粮草都顾不得多带,就一个劲儿地往回赶,人心惶惶,士气低落。
桂陵是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孙膑就在这里布下天罗地网。魏军急急忙忙赶到桂陵时,早已是精疲力竭。
田忌见魏军进入了伏击圈,便命令齐军一齐杀出。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庞涓见大势已去,知道无力回天,只得率残兵败将落荒而逃。齐军大获全胜。
【1】选择合适的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胸有成竹 惊慌失措 乘虚而入 所向披靡
【2】根据短文的叙述顺序填空。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_______→_______→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3】孙膑为什么要派兵佯攻襄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觉得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爬山的汉子
最初认识他,是在一个笔会上。组织笔会的朋友王少军,中途领着一个人给我引荐。少军说,这是他同村的本家兄弟王少山,做太行崖柏生意的。我看那汉子脸色赤红,走路扎实稳健,想他定是个常走太行的人。
他请我为他写“凌云”二字。我知道,一般来说,求这俩字的,除了喜欢这幅字的章法气势之外,一定还是心怀凌云之志的人。
晚上一起吃饭,我问他一些崖柏的事。他很认真地给我介绍关于太行崖柏的知识。他说,他多次爬太行山,去实地考察崖柏。我问,听说太行山崖柏都生长在险峻之地,你爬山不会有危险吧?他说,没事,去了很多次,习以为常了。他又对我说,他老家沂(yí)水的几座山,他的艺术馆所在地——青州小李广花荣占山为王的清风寨,他都如履平地。
我不禁钦佩这个沂蒙汉子,一个把爬山这样轻描淡写的人,一定是身体与精神都特棒的人。但是,这个时候,王少军突然说:“少山,你给鲁老师看看你的腿!”我惊诧道:“腿怎么了?”王少山很不好意思,在少军一再示意之下,卷起裤腿。我和所有在场的不熟悉他的人,都惊呆了——他的左腿是义肢!我们一个下午的笔会和晚餐,大家都在谈论爬太行山,爬他家乡沂蒙山区的山,他也一直在给我介绍他爬山的经验和感受。可是,他居然是一条腿!
他向我们介绍起他的经历。他自幼跟人学做生意,但在29岁那一年,遭遇车祸,他失去了左腿。他说:“那时我就想,我不能躺在床上啊,我有两个孩子,上面还有老人。”于是,他就告诫自己,要像健康人一样自食其力,活得有尊严。开始,他让自己在平地上适应;后来,就去爬村子附近的山;然后,去爬沂水最高的山。
我想象得出,他爬山时的那种坚毅、坚强和目光炯炯的神情。
【1】下列对文中“凌云之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形容人很傲气 B.形容人有远大的志向
C.形容一个人喜欢白云 D.形容路很难走
【2】对王少山的人物刻画,没有用到下列哪种方法?(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3】短文第5自然段写道:“开始,他让自己在平地上适应;后来,就去爬村子附近的山;然后,去爬沂水最高的山。”这句话表明王少山( )
A.靠爬山来进行身体康复 B.喜欢四处游历
C.靠爬山来锻炼自己的意志 D.特别喜欢爬山
【4】最初认识王少山,“我”觉得他是一个(____)的人;请“我”写字,“我”觉得他是一个(____)的人;他很认真地给“我”介绍关于太行崖柏的知识,“我”觉得他是一个(____)的人;他向“我们”介绍起他的经历,“我”觉得他是一个(____)的人。
A.心怀凌云之志 B.常走太行
C.坚强 D.身体与精神都特棒
【5】如果让你送一句话给王少山,你会选择( )
A.满招损,谦受益。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1】作者通过回想,从人、物、景三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新秋图,请概括在下图中。
_____ | _____ | _____ |
【2】联系上下文可以猜测出“濯”的意思______。是为什么人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用“ ”画出具体原因。
【3】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联系其中表达的情感,用一句话给短文补充一个开头。
14、课外阅读。
三亚落日(节选)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儿,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1】用“ ”画出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意思的,在相关选项后面画“√”。
A.蓝天( ) B.大海( )
C.白鸥( ) D.椰子树( )
E.海滩 ( ) F.游人( )
【2】阅读短文第3自然段,把夕阳滑落的过程写下来。
___—— ____—— _____
【3】赏析词句,完成练习。
(1)第1自然段中“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写出了__和___美;“低翔”“掠过”体现了景物的___ 美。
(2)画“ ”的句子把___比作___,写出了___,表达了作者____之情。
15、阅读理解。
书
书,一度是我的堡垒,也是我的王国。
那还是初病的前几年中,面对着日趋恶化的病体、不可知的命运,真有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之感。甚至天边掠过一只飞鸟,也能叫我触景生情,伤感泪下。
于是,我用书为自己建筑了一个很好的堡垒,躲在里面,可以忘掉病痛,忘掉眼泪,忘掉一切的不幸。记忆犹新的是每天晚饭后,母亲就为我出门借书,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家,都要敲门问询一番。自己村子的借完了,就到别的村去借,常常要走很远的路。而母亲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借来的书,往往在我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之下,三两下就“清洁溜溜”了。母亲只好一趟趟走得更远了。一直到父亲认识了一位图书馆的管理员,母亲肩头的重担才算放下。
慢慢地,书为我开拓了一个新的人生领域,我又找到了自己,肯定了生命的意义。原来,生活的天地虽小,方格子的世界却广大无比,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由着我去创造,去发挥。为了写作,我的右臂一年四季肿胀不堪,硬得跟石头一般。父母、亲友常劝我多休息,我却沉迷其间,无法自拔。对我,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心灵的享受。
就这样,我从爱书人又迈上了写书人的艰苦路程。由于学识不足,经历太少,我需要看更多的书,吸取更多的知识。家中除了订许多份书报杂志,也不断地买新书。每日看书写书,写书看书,我生活在书的王国,其乐无穷。
我发现,一个人只要肯做,即使在三尺宽六尺长的病床上,也能为自己开拓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日趋恶化:___________________
(2)饥不择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洁溜溜”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写书人的艰苦路程”在文中体现在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是个比喻句,把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4】文章第3自然段作者详细地写母亲到处借书,其用意是( )
A.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反衬父亲的冷漠。
B.以母亲到处为“我”借书来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
C.以母亲到处借书都供不上“我”看,衬托“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的情景。
D.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反衬家中无钱买书的窘境。
【5】写出一句关于书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片段)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héng hèng)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辨 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用“/”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或读音。
【2】片段中这个念头指的是________。
【3】用“ ”画出片段中最能体现司马迁人生价值观的一句话。这句话用司马迁的原话说,就是“ ”。支撑司马迁活下去的信念是 。
【4】“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将这个句子换一个说法,就是:_____________。
【5】历史上死得比泰山还重的人物有________,死得比鸿毛还轻的人物有________。
【6】《史记》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选择恰当的理解。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2】文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我”读书的( )
A.辛苦 B.无奈 C.如饥似渴
【3】填空。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一句中:“我”快乐的是:________“我”惧怕的是:______________
18、一个苹果
黄昏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闪进了我们的防炮洞。他顶多不过二十岁,长得矮矮的,瘦瘦的。卸完了身上背着的弹药,他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
防炮洞只有三米长,两米宽。借着洞口的亮光,我看到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 )。显然。一路上他是爬过来的,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可不是轻易的事。我看着他那流着汗水的脸,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呀?”
“半路上捡到的。连长,你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说实在的,自从24日我连出击开始,只有前天晚上营长给了我一块两寸长的萝卜,我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喉咙早就干得( )似的。不用说,战士们一定也渴得受不住了。但是我想,运输员这些天在火线上跑来跑去的,比我们还艰苦,就对他说:“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了吧。”
“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肯吃。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
我望着这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给谁吃呢?”我拿着苹果( )地想。这时候,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这个爱说爱唱的小伙子,白天黑夜都守在步话机旁,一直没有休息。①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我把苹果递给了他。
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
小蓝是通讯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断了右腿。他安静地躺着,很
少听到他呻吟。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②小蓝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
“连长,您几天没喝水了。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小蓝把苹果递给了我。
等到发起冲锋的时候,没有号声可不成呀!我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说什么也不肯吃,转手递给了身旁的卫生员,卫生员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苹果转了个圈儿,最后又回到我手里。
再这样传下去是没有用的。我知道:在这样艰苦的时候,我不吃,他们是决不肯吃的。于是我决定,防炮洞的八个人一起来分吃这个苹果。
吃苹果也要作一番动员。我说:“同志们,我们能够赶走敌人,夺回阵地,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来,为了胜利,一人吃一口!”说完,我先咬了一口,把苹果传给步话机员小李。小李放到嘴边,咬了一小口,交给身旁的小蓝。小蓝咬了一口,递给了……这样一个挨一个地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谁没有吃?”我问。可是谁也不回答。
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在这( )的夜晚,我被这种战友间的情谊感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1】词语运用。联系短义内容,选择恰当词语,将序号填在文中括号里。
A.烟熏火燎 B.血迹斑斑 C.战火纷飞 D.翻来覆去
【2】整体感知。
短文按照______的顺序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
【3】品读感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通过对人物________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②通过对人物_________的描写,最后他没有吃这个苹果,我想此时他是这样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表观点。
在这极度艰难的环境中我流下了幸福、骄傲的泪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火把花
六月,火把花在我们这座小小的山村,这座要走许许多多山路才能到的遥远的小山村开了!
花儿开在村前的小塘边,开在青石板铺的小路边,开在水流湍急有碓房的磨坊前,开在潮湿的长满墨绿色青苔的卵石垒砌的墙角里,开在我们山村小学的校门口,开在操场上跳远小坑旁。艳红的火把花啊,你开得多么热烈呀!
火把花怎么会开得这样红火呢?传说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她要到我们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来。茂林密篝,山道弯弯。仙女打着火把走着,无数晶亮的火星,围在她身旁飞舞。当她终于走到村口的时候,公鸡叫了,太阳公公惊醒了,仙女一声叹息,将火把插在地上,自己飞走了,霞光中,燃烧的火把,变成满树红花……
但是,我常常想:火把花真的是仙女手中的火把吗?
一个雨后的早晨,我去上学。粉红色的晨雾里,有雀鸟嘈杂的叫声;有碓房的舂米声;有牛犊清脆的叫声……突然,我看见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师在校门口的火把花树下!火把花明艳地映照着,她在打扫校园,在轻轻地扫着被雨打落的花瓣。啊,难道我们的老师就是那位举着火把的仙女吗?她从城里来到我们小小的山村,走过了多少弯弯的山路啊!她教我们唱歌,教我们识字,教我们画画……啊,她是,她就是举着火把的仙女,她手中举着知识的火把!
啊,火把花,你满树的红花如同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我们小小的山村,照亮了我们——山村里的小学生!
(1)填空。
①“春”字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然后再查( )画。
②“卵”字的字音难读准,一时又确定不了部首,可用数笔画查字法查( )画。
③“湍”字读tuān,用音序查字法可查字母( )。
(2)理解下面句子中画“ ”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选择一种比较确切的解释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艳红的火把花啊,你开得多么热烈呀!”是指( )。
A.花红 B.花香 C.花多
②“粉红色的晨雾里,有……”是指( )。
A.山区的雾本身的颜色是粉红色的。
B.雾里有很多的红花使雾像粉红色的。
C.因为是早晨,太阳快要出来了,所以雾逐渐变成粉红色的。
(3)这篇文章如果分三段,请分别写出它们的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3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4—6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想表现的是什么意思?(选择一个比较确切的在后面括号里画“√”)
A.反映作者喜欢火把花,热爱大自然。 ( )
B.说明山区虽然偏僻,但是十分美丽。 ( )
C.赞美在山村里辛苦教育孩子的老师。 ( )
D.作者赞美家乡,表现出一种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5)缩句。
你满树的红花如同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我们小小的山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缩句。
(1)冀中人民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
(2)冀中人民创造的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2、要求改写句子。
(1) 王华说:“明天妈妈带我去图书馆借书。”(改为转述句)
(2) 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改为反问句)
(3) 我们在水边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缩句)
23、你喜欢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选择一处写下来,试着将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