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原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___________ 去:_________
(2)孰为汝多知乎
孰: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
汝:___________ 知:_____________
(3)孔子不能决也
决:______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折____(_____)____(_____) 圈____(_____)____(_____)
重____(_____)____(_____) 散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求写出有关科学的名言。
课内:
_________________
课外:
_________________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的激流 (______)的歌声
(______)的江水 (______)的唱腔
(______)的容貌 (______)的舞姿
5、把下面句子中带“——”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A老师言辞诚恳,情谊深长地和我谈话。(______________)
B他一直这样,大家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了。(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雨疏风骤”中的“疏”的意思是( )
A. 稀疏 B. 密集 C. 疏远、生疏 D. 开通
【2】“残酒”指的是( )
A. 上次自己没有喝完的酒 B. 别人喝后剩下的酒
C. 质量低劣的酒 D. 还未消尽的醉意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谁说的?说话者的语气是怎样的?( )
A. 浓睡人 教训语气 B. 卷帘人 责备、焦虑的语气
C. 卷帘人 不耐烦的语气 D. 浓睡人 责备、焦虑和惋惜的语气
【4】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情?( )
A. 初春 B. 暮春 C. 盛夏 D. 金秋
8、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抖擞( ) 恃风雷( ) 万马齐喑( )
【2】解释下列同语。
九州: 生气:
喑: 抖擞: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
【4】学了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不禁让人想起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想起了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万马齐喑究可哀”深刻地写出了当时社会(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局面,表现出了诗人对此的强烈不满。( )
(2)“天公”在诗中的意思是天帝、老天爷。( )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计315首。广为传诵的这首诗联想丰富、奇特,比喻形象,含意深刻,言辞恳切。( )
9、文言文阅读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上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文中的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______》中的一个人物。
【2】把文中带点的词换成另一个词,意思保持不变。
登时:___________
【3】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请选出来。
A. 神态描写 B. 动作描写 C. 心理描写
【4】如果此时严监生还能说话,他会说什么呢?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段文字,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上文内容简单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 )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 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他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 14 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 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着腊八粥,( )为了供佛,()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 1930 年 1 月 7 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 )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 )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 “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给淡忘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包括( )(多选)。
A.糯米
B.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
C.各种豆子和芝麻
D.各种糖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个线索把哪些事情连起来了?
(________)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
有一次,一个著名的小提琴手将在某地演出。广告上说,他的小提琴价值五千元。有一些人看了简直惊呆了,为了看一看这把高贵的乐器,听一听它的妙音,他们也跟着音乐爱好者蜂拥而来。
演奏开始了,那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发出异常美妙的乐音,使听众如痴如醉……一曲终了,余音袅袅。正当不少人惊叹于那宝贝乐器的魅力时,音乐家突然转身,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力一击,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
顿时,四座震惊。
音乐会的主持人立刻跑出来,宣布道:“各位,请静一下,此刻摔破的,并不是价值五千元的小提琴,而是一把普通的小提琴。音乐家为什么这么做,这个嘛,各位是清楚的。现在,要用真正的价值五千元的小提琴演奏了。”于是演奏者再度登场,和刚才差不多美妙的乐音悠然而起……
这时,观众再也不去注意乐器的价格,而是专心欣赏演奏者的技艺了。
【1】根据短文内容,给短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
A.听琴 B.买琴 C.赏琴 D.摔琴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蜂拥而来:________
②如醉如痴: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有一些人“简直惊呆了”是因为________
②“不少人惊叹”是因为________
③“四座震惊”是因为________
④一些观众开始是为了________而看演奏者演出的,后来才是为了________而看演出的。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音乐家为什么这么做,这个嘛,各位是清楚的。”音乐家这么做,是要告诉人们:对演奏者来说,________是决定演奏效果的关键;作为观众,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泼水节掠影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素来就非常迷人,吸引了海内外许多游客,不远千里来到西双版纳,一睹傣家人的泼水盛况。我是在版纳部队长大的,耳闻了许多关于泼水节的趣事,可一次都没有参加过。耳闻不如目睹,今年的泼水节,我是一定要参加的。正好,团部的车今天要去勐摆寨,我可以借此机会亲身体验一下泼水的感受。
汽车在大道上奔驰,看到窗外一闪而过艳装的傣家小姑娘,我心中涌出无限的兴奋和新奇。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过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缅甸、泰国、老挝等国也过此节。我国的傣族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欢度泼水节。而版纳是傣族的主要居住地,最大的泼水节也就在此地举行。
下了车,走在勐摆寨的林荫小道上,沿路参天的古树遮蔽了阳光,只听得树林里传来呼呼的风声,风里夹带着野花的馥郁和野果的清香,多么迷人,多么醉人!
再过一段就是勐摆寨竹林。这不只是竹林,还是果林,栽种的都是亚热带特有的果树:芭蕉、香蕉、橘子、黄果、柚子、芒果、椰子、槟榔……
来到独木桥边,这是到寨子的必经之路,望着桥下湍急的流水,使人发颤。傣家人说,能走过独木桥才算勇敢的人,由此可见傣家人的勤劳勇敢。
走过独木桥,眼前出现一派繁荣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花花绿绿的筒裙,星星点点的小棚架下更是别有风味:有卖粽子的,有卖糯米饭的,有卖凉鸡的,有卖米线的,有卖甘蔗酒,还有许多亚热带特有的水果,一字摆开。那又香又大的菠萝蜜,那散发着阵阵清香的橘子,还有……简直让你站在那儿不想走。那手镯、那耳琢、那项链的光彩,仿佛比以前更加鲜艳夺目,更加金光灿灿,耀眼迷人。
你瞧那位少女,身着质地考究的筒裙:红红的,像一团燃烧的火焰;那衬衫,像蝉翅,又像彩蝶的翅膀,轻柔而美丽,简直跟舞台上的少女没什么两样。红的、黄的、绿的、蓝的……一块七彩的天地,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赶摆,而泼水节期间的赶摆是最热闹的,给泼水节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另一个吸引人的项目就是放“高升”。勇敢的小伙子举着火把,爬上事先准备好的十多米高的竹竿上点火,竹筒里的“高升”就“嗖”的一声飞出竹筒,冲向天空。“高升”是一种类似礼花的东西,这是傣家人自制的,真是巧夺天工。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用智慧丰富了幸福的生活。
泼水节最为有趣的当然也就是泼水了。人们都愿意把水泼给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人,大家还互相泼,互相祝福。最兴奋的还是那些小伙子和大姑娘,他们泼得可真卖力,把一盆盆水端到人群中,从头到脚把别人浇个透。真是躲又没处躲,藏也没处藏。
举起相机,想把这个快乐场面留下,冷不防一盆水把我和相机浇了个透。要在平时,那还得了?可是这过节,过泼水节,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
水,到处都是水,泼得你睁不开眼,泼得你慌了神。水泼出了丰收的希望,泼出了富裕的祝福。
一盆盆水像一朵朵闪闪的银花,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他们来看一看傣家人的“风习”。
水还在泼,歌还在唱,打响了脚鼓,敲响了鋩锣。
跳起了孔雀舞,他们在和孔雀比美,为欢乐歌舞,为幸福生活增辉。
【1】泼水节是________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每年的________中旬举行。我国最大的泼水节在________举行。
【2】文中泼水节叙述了几件趣事?最热闹的是哪一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字“这”指代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4、5、6自然段与泼水节无关,可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泼水节的意义何在?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得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了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
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一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这是我教学近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怒发冲冠”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收效甚微,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宇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三个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心平气和,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又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久地在我脑海中回响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把题目补充完整,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我心中一惊,a.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短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具体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文回答:画线的a句“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没有用到的描写方法是( )
A.对话描写 B.肖像描写 C.心理描写 D.动作描写
【4】请概括高老师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5】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的b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在本段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本段最后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 )
A.时光不知不觉地流逝。
B.时间去得快来得快。
C.无形的时间就像太阳一样。
D.太阳和时间都是易逝的。
【3】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______、______、______,向我们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4】“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句话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①你是最出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我们送你的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句子
(1)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一大批文物。(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是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的。(改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藏的雪花大如席。(模仿此句的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宁对小明严肃地说:“如果你再迟到,我就一个人去。”(改为第三者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焦裕禄的事迹让我感动。(改为用否定的句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照样子,写句子。
例: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一个小孩说,他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1)冯至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玛琪说:“我可不想让一个陌生人到我家来教我功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们家。”他指了一下,可并没有抬起头,因为他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列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不是十分清楚的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子之窗。
(1)缩句: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被”字句: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了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信度,无自信也。”那个买鞋的人真是可笑。他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
(4)巧补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________。
(5)面对沉迷于各种游戏、不知珍惜时间的小军,我真想用一句名言对他说:________
20、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我送小王出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带弟弟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选择,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A.通知 B.建议书 C.表扬信 D.请假条 E.日记
①别人做了好人好事,我们可以给他写一份________。
②学校要开展或举行活动,可以采用________的形式告诉大家。如果有事不能参加,那么就要写________。
③针对当地街道交通混乱或环境卫生差的现象,可以把自己好的想法用________的形式反映给相关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