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词语。
kū wěi(______) fěi cuì(______)
fā fèn tú qiáng(______) chù lèi páng tōng(______)
2、补全本课出现的四字词语,并完成练习。
焉知( )( ) 心( )气( ) 与( )隔( ) ( )( )海角
奄奄( )( ) 不( )之( ) 前( )未( ) ( )( )天日
(1)再写出两个与画“____”的词语结构相同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为好事的词语是:塞翁失马,__________。
(3)经过考古学家不懈的努力,这批珍贵的青铜器终于得以__________。(选词填空)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唐代诗人________在《寒食》一诗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2.和“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表达的感情一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我能写出其中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明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已经很好了,不用再那么努力学习了,这时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诫他;读书的时候不能只看文字的表面意思,要体会其背后的含义,因为“____________,一字值千金。”
4.他在一座无人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野人为奴,取名“_______”,后因帮助一位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回到英国。这是作品《___________》中的内容,其作者是英国作家_______。
4、填空。
1.“印象派”一词源于(______________)。
2.书画作品中的“四君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植物。
3.《奥赛罗》出自(______________)之手。
4.金庸的籍贯是(______________)。
5.“本是同根生”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写句子。
涌浪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改成“被”字句)
如果把烟台的海比作人,那么春天烟台的海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夏日烟台的海
如 ,冬天烟台的海仿佛是 。
3. 课文中作者把小山似的涌浪比作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你还可以将小似的涌浪比作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将下列句子写完整。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像 像 ……
4.为烟台的海设计一句广告语。
6、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是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3】找出这首诗歌里的诗眼,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1】“雨后全无叶底花”中“全”的意思是_______。
【2】后两句诗中的“_______”二字运用得很好,在诗中起转折作用,将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泊船瓜洲》,再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
【3】根据句意,把“钟山”“瓜洲”和“京口”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4】作者当时的船停泊在________,________是作者的家乡,山水相隔,可谓路途遥远,但是在作者心里很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这种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更加凸显出诗人强烈的________之情。
9、
纸、墨、笔、砚号称“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在唐代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产自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的制作要用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柔韧的宣纸才能问世。清朝,宣纸名贵蜚声海外。英国的一个贵族,曾以70金的高价买下过一束用宣纸扎的花。
徽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相传河北墨工奚超为躲避战乱到了微州,看到黄山附近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他们的墨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鸟艳,墨迹见水不化,因而被誉为徽墨。
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见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取枯木一枝, 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蒙恬曾在湖州居住,放奉为“笔祖”,当地便有了“湖笔”。一支湖笔要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它书写、绘画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人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所以,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
【1】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中,“宣”“徽”“湖”“端”指的是( )。
A. 四个名人 B. 四个传说 C. 四个朝代 D. 四个地方
【2】列数字是一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文章最后一段的带点词语“一千三百多年”,所要说明的是( )。
A. 端砚产于肇庆 B. 端砚问世很早 C. 端砚经久耐冻 D. 端砚也称神砚
【3】第二段中画线的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一句赞美文房四宝的话,作为文章总结性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完成练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为两层。分层的依据是( )
A.先总体写除夕的特点,再具体叙述除夕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2】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做年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细腻地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的生动场面,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11、阅读理解
九寨沟原始森林
穿过一行行白桦树底下的小径,我踏着白雪,踏着青苔,踏着飘落的树叶,踏着锋利的岩石,走进了密密的森林。我站在高高的云杉树底下,抚摸着被熊猫啃光了叶子的箭竹,想透过蓊郁的树丛,寻觅天空里的阳光和云彩,却无法找见它们完整的影子。当我低下头,想寻觅同来的旅伴时,却也找不见他们的踪影,不知道究竟躲在哪儿了。
在这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里,只听到呼啸的风声,簌簌的树叶声,却听不到人声,瞧不见人影,也找不到很想瞧见的熊猫,只剩下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漫步。我在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总是瞧见人挤着人,中国的人实实在在膨胀得太厉害了。像九寨沟这样安静的地方,真是很不容易找见的。我多么想在这儿长久地坐着,多闻一下峡谷里野草和树木的芬芳,多吸几口清香和纯洁的空气,好把尘世的纷扰和混杂的噪音,一股脑儿都暂时忘却。
这高山上的原始森林,真是个变化无穷的地方,我刚才还从树叶的缝隙里,看到掉落的一缕缕阳光,一会儿却又乌云密布,浓雾滚滚,像是夜幕降临了,树叶里幽暗得真有点儿令人害怕,能在这儿露宿过夜吗?正在惊惧中间,四周却渐渐明亮了起来,原来是飘着一片片的雪花,还夹着霰粒,飒飒的,啪啪的,打在红桦树上,打在我脸颊上。我正想躲避时,太阳光亮晶晶的,像多少璀璨的珍珠和玛瑙,在闪闪地发亮。
【1】从文中找到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 )的岩石 ( )的树丛
( )的风声 ( )的珍珠
( )地漫步 ( )地坐
【2】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句中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九寨沟原始森林的奇异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外对比阅读。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文中三次出现“我一声不吭”,我一声不吭的原因是( )
A.我累了不想说话。
B.我对母亲有很大的意见,不想搭理她。
C.我执拗地等待,到失望,到绝望,无法言说的伤心。
【2】“我一声不吭,盼着”,我盼着什么?下面选项不对的一项是( )
A.盼着快点上学。
B.盼着妈妈带我出去玩。
C.盼着妈妈快点把衣服洗完。
【3】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本段文字中波义耳发现了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蕊试纸在化学领域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可知,选文运用了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证了_________的观点,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14、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12分)
(1)________因为独立思考,九岁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________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给非洲孩子挖井的梦想;
(3)_______在三天就造了十万只箭,让_______的陷害计谋没有得逞,大跌眼镜。
(4)________醉酒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成了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
(5)________在《红楼梦》中性格泼辣,心狠手辣,人送外号“风辣子。”
(6)《为人民服务》是 毛泽东在________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7)《学奕》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8) 课文是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课文以“________”为主线,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缩句:
改为反问句:
(2)拉骆驼的说,它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改为语言描写的句子:
(3)爸爸想了想,笑着说:“也许你的想法要美些。”
改为转述句:
(4)《牧童》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写的。
修改病句:
(5)春天的早晨时最美好的季节。
修改病句:
(6)小宁整天好吃懒做,虚度光阴,我会用 劝他。(写《偶成》中的名句)
(7)与“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流成河”相关的名句是
。
(8)花园 像 我们 美丽的 大 一个 的 校园
把上面的词语合并成一句通顺的话:
(9)用“骄傲”的不同词义造句。
①(指不谦虚)
②(指很自豪)
16、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宁说:“我要像李永勤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将下列句子改变句式。
(1)老黄鹂把小虫塞到一只小黄鹂的嘴里。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被车长全扔了出去。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__________
②那真是令人愉快的活动。__________
19、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鲁滨孙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滨孙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长。(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滨孙在破船里拾到许多钱,但钱在孤岛上又有什么用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以“我和_____有个约定”为题写一篇450字左右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