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昭通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编   /琴   难/私舞弊

    B. 板/   悍/   /人听闻

    C. 败/   目/   熟/然失色

    D. 形/罗   /瘦   /为虎作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观影抒言,各谈体会,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文艺交流,如今却裹挟了太多的不满、辱骂和对抗,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在开放的网络世界似乎难觅形迹。

    B.当你觉得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所有的凄苦都集中在一人身上时,你可否知道,真正带给你巨大痛苦的,常常不是发生的事情,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C.除了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巴黎木十字合唱团外,圣菲利浦男孩合唱团是当今全球最受瞩目的新起之秀,目前正以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与魅力席卷欧美日本。

    D.这份调查报告对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此具体而微,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再拆取出每一个人物的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孔子修订的《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 4、下面各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B.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C.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

    D.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

  • 5、下列文化知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五音,指宫、商、角、徵(zhǐ)、羽,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加上变徵、变宫为“七声”。

    B.西周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君,如“晋侯、秦伯”。

    C.战国“四公子”,指“齐有孟尝君,赵有武安君,楚有春申君,魏有信陵君”,即田文、赵胜、黄歇、魏无忌。

    D.中国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徽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

    苏卷良

    习惯坐在黄昏的山头,浮云朵朵,山下是层层叠叠的村庄,周遭树木错落有致,飞鸟扑打翅膀,炊烟从烟囱里一绺绺飘出来,在屋顶旋卷,田野的清风流窜过来,炊烟弯了方向。

    似乎这是我与生俱来的嗜好——观看。观看是人生的一场修行,或古道热肠,或冷眼待之。你看,村庄的烟火宛若一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或青,或白;村庄的烟火也是一位魔术师,笔直上升如沉稳持重的老者,飘飘扬扬如毛躁任性的孩童。烧不同的柴火,飘出的烟火也不一样。望着丝丝缕缕的炊烟,想象着每一个烟囱、每一口锅、锅里的饭菜、锅灶旁的碗筷和每一张嘴,它们天天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这个当儿,母亲唤我回家,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母亲知道,她的声音会浸过空气,洒落到村庄的旮旮旯旯。我回过神,站起来,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想,母亲一定做熟了饭菜,把它们摆放到红漆的小炕桌上。炊烟袅袅而起,氤氲整个村庄,像隐秘的暗语,召唤每个流浪的孩子。

    有一回,我就没能这么幸福。那天,我决定去外面走走。天空高远,春风满怀,禁锢一个冬日的山河,渐次在眼前舒展。山巅的桃花粉白烂漫,像一个个含情脉脉的姑娘朝我招手。我朝山巅走去,想到山那边看看,山那边还是山吗?这是我从小的疑惑。好多年里,我暗蓄气力,让它足以扳住一只羊羔倔强的头角。我的胆量大了许多,这样才好独自跨过一道道沟峁,迎接山那边未知的世界。

    就这样,我和一只狗狭路相遇。我断定,这是一只流浪狗。那些年,不知咋的,流浪狗突然多了起来。狗盯着我,我盯着狗,时间仿佛凝固,可以用小刀一块块切割下来。这只狗呜呜地叫着,圆圆的眼睛将我吞噬,消化。情急之下,我双手一抡,趁势在地面捞起一个土块,朝狗扔去。这是奶奶平素教给我对付狗的法子。狗见状,落荒而逃。我也落荒而逃,慌不择路。等我缓过神,已忘却走过的路。

    远山如黛,连绵起伏,置身其中,宛若大海中迷失的船只,不辨方向。我想到哭,但忍了再忍。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年,不想让多年的努力,轻易地付诸东流。即使只我一人,周遭静寂。我坐下来,像一团瘫软的泥土。脚下的冰草已蹿上来两寸来长,青翠闪亮。风一会儿吹过来,一会儿吹过去。天空湛蓝,偶尔有几只鸟雀从头顶飞过。天边一隅,缕缕炊烟,相互缠绕,麻绳一般。一阵风来,才急急忙忙地散开。突然,我心里一个激灵,想起父亲的话,如果有一天,走得太远,迷了路,炊烟就是回家的路标。

    是炊烟,这萦绕一生的人间烟火,让我找到了家。烟火,也谓人烟,就是说,有人的地方,才有烟火,而有了烟火,则一定有人。当我深深地悟彻这句话,已经是许多年后的事。

    天色昏黄,铅灰色的云低下来,朔风劲吹,空气凛冽,砭人肌骨。夜半,风猛烈起来,像一只只大鸟,从屋顶掠过。翌日清晨,雪开始降落,在天空中纷纷扬扬。

    这个冬天,匆匆而来。是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学校建在山梁,宛若走散的孩子,与村庄形影相吊。冬日里,秃山荒岭,少了树木和房屋阻挡,呼呼的北风肆无忌惮地抽打着学校。

    眼前的景象,让我惊慌失措。我教一年级语文,兼任班主任,学生年龄小,生火的事,自然而然落到我的身上。虽说未雨绸缪,提前让学生拿来一些树枝、玉米芯等柴火,可我一贯好吃懒做,生火的事从未碰过,心里还是没底,一如伍子胥过昭关,异常惶恐,只好硬着头皮,点燃几张废旧的报纸,迅疾地扔进炉膛,尔后,胡乱填塞一些柴火。经过几次努力,炉膛里仍不见半点火星,甚是懊恼,一番折腾,浓烟滚滚,笼罩了整个教室。我大声咳嗽,泪流满面。教室外,我弯着腰,弓一般,大口喘气。碰巧,校长路过,见我狼狈不堪的样子,热情地帮我生火。校长一边摆弄柴火,一边告诫我,做人要实,而火要虚呢。很快,火苗升腾,蹿得老高,温馨的气息开始弥漫。这时,孩子们陆陆续续走进教室,放下书包,端坐桌前,大声地朗读起来。这人间烟火,映照着孩子们红通通的脸庞。我知道,它不仅驱逐寒冷,也温暖孩子的心灵。

    我记住校长的话,虚怀若谷。而奋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在人世间行走,功不唐捐。我拼命地工作,把米粒大的小事,干得饱满。

    母亲搬进小城,照管我的孩子。女儿身体孱弱,偏又挑食,母亲变着花样,做出可口的饭菜。每天,母亲推开厨房的门,净手,系上印有碎花的围裙,在案板上排兵布阵,开始掌管人间烟火。每次回家,远远地,我看见炊烟飘上云头,恍惚间,小时候村庄里的情景,电影般浮上脑海。

    母亲厨艺好,最拿手的当数暖锅。装个暖锅吃吃,冬日里,父亲总会这么念叨。人们用装这个字,恰巧说明暖锅有容乃大:牛羊肉各种硬菜可装,萝卜、豆芽、白菜、洋芋等大众食材也可装。小时候,见到暖锅,多是逢年过节,或是村庄迎神唱戏。

    在城里,母亲做不了暖锅。虽说我买好了木炭,可终因烟气太浓,味道太重,只好忍痛割爱。想吃暖锅,我们多选择去饭店。儿时母亲的味道,终究找寻不到。

    母亲混迹老年人里,在小城,跟她们一样,挤在墙根,唠嗑,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身上。可我知道,母亲终要回到村庄。制造烟火的母亲,会在村庄里老去,一如她填塞进灶口的柴火,烟火一生,终被岁月收割。

    我也要回去。闲暇,回到村庄,黄昏,去山上走走,我坐下来,在地垣上,如一尊雕塑。不远处的村庄,暮霭沉沉,山气俱佳,鸟雀相还,炊烟萦绕……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材丰富多样,比较典型。自然景色交相辉映,儿时见闻富有情趣,成长故事发人深省,温馨的亲情让人回味。

    B.文章意蕴丰富,情思涌动。联系儿时母亲唤“我”回家的情境,母亲搬进城里生活的场景,想到母亲终归村庄,令人唏嘘。

    C.文章善用修辞手法。大量比喻、借代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生动又活泼,如第2段将烟火比作魔术师等,富有情调。

    D.文章语言优美。四字词语如远山如黛、鸟雀相还等准确简洁,富含书卷气息;长短句相间,语言富有变化。

    【2】多年以后作者才深悟“有人的地方,才有烟火,而有了烟火,则一定有人”的含意,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画线句的理解。

    【3】本文以“烟火”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块部分。

    (1)《逍遥游》中强调坚持自我,不理会世人非难的句子是“_________”;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的“我将无我”也可以用此文中的“_________”来表达。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人的动作加以摹写,形象地描写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心情,来突出蜀道之难。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人的感受写出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表现了求学的艰辛。

  • 8、理解课文与默写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B.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B.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璧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B.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这两句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C.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借洒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极力渲染大鹏往南方大海迁徙时的气势,境界雄奇阔大。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交代时令和天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撰《史记》的取材范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写了其父亲给他命名的原因。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中用“冰”和“雪”比喻人生道路艰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从侧面描写音乐魅力的句子是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3)李煜在《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结尾四句)皆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和贾至含人早朝大明宫

    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1美,池2上于今有风毛3

    (注)①世掌丝纶:世代都在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②池:风凰池,禁苑中泡沼,中书省所在地。③有凤毛:南朝时谢凤和谢超宗父子文章风格和成就很出众,梁武帝称赞说,“超宗殊有风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用漏壶滴水声急点明早朝时间,再用“醉仙桃”点出皇宫院内春色醉人烂漫。

    B.颔联描写仪仗旌旗上龙蛇腾跃,和风轻拂下燕雀高飞,盛赞大明宫中气象冲融和悦。

    C.颈联写到了退朝后,大臣们带着满袖熏香,聚在一起挥豪写就华美诗词篇章的场景。

    D.尾联表示贾至的文章风格和成就承袭父亲,称颂贾氏世代执掌帝王诏书的恩宠殊荣。

    2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比,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此书则佑自言征于人事,将施有政,故简而有要,核而不文。观其分门起例,由食货以讫边防,先养而后教,先礼而后刑,设官以治民,安内以驭外,本末次第,具有条理,亦恢恢乎经国之良模矣。《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为国家者立纲陈纪斟酌古今将期与治同道而不泥其迹则是书实考镜所必资岂以供博览而已哉!爰揭之以告读是书者。

    (节选自《通典·附录一》)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材料中的《书》指_____,是我国家 ______经典之一。

    3请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通典》的写作特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媒体上出现大量以戏谑口吻议论国人或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国式××”,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插队”、“中国式思维”等等,于戏谑中表达着自嘲与质疑,于调侃中彰显着反省与担忧。

    另一方面,“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改革”、“中国梦”、“中国创造”、“中国信心”、“中国力量”等“最美中国式”正变成先进、正能量、国家魅力的代名词,为世界所接受,成为各国的标杆。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确定立意,明确文体;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