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曲靖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金庸《射雕英雄传》中的“桃花岛”实有其地,它位于我国的?(  

    A.舟山群岛 B.长山群岛 C.东沙群岛 D.钓鱼岛列岛

  • 2、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不久,客人_______散去。莫扎特也上床睡了。可是他睡不熟,一种无名的______与不安______他。他突然起来,在格拉佛桑上弹了结尾的和音。他重新上床,睡熟了,他的精神已经获得满足。

    A.分别 烦躁 侵犯

    B.分头 烦躁 侵袭

    C.分别 急躁 侵袭

    D.分头 急躁 侵犯

  •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斜(nì)             (shù)            盈(yínɡ)            然一笑(yān)

    B.褛(lán)            住(ɡěnɡ)       鼻子(mǐnɡ)          而出(kuànɡ)

    C.咙(hóu)        发(juǎn)          一眼(piǎo)            模糊糊(mó)

    D.嫌(wù)          (xiè)             狱长(diǎn)            窘态毕(lóu)

  •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A.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李明对刚进门的小吴说。

    B. 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

    C. 窦娥在刑场发下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三桩誓愿。用以 表明心中的悲愤和反抗。

    D. 辛弃疾的词是以善用典故出名的。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 5、曹操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当”字,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

    A.应当

    B.面对

    C.通“挡”

    D.吟诵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孔子看来,人对的裁断不外乎三个方面:如何看待。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是有的,因而常常会生出一种耻、厌、恶之心。与此相对,”“”“则往往被认为是有的,因而人们常常会存有一种爱、喜、好之心。进而言之,在”“”“三者之中,更是被人视为最基本的:有了肉体存在的“生”,人才有了对“富”与“贵”的求取;或者说,人对“富”与“贵”的求取,最终乃是为了维护最基本的“生”的权利与满足活得更为幸福的愿望。鉴于此,我们可以把人对的求取进一步简化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对的求取,一个是对最为基本的的求取。与此相应,孔子依据人所宜行的道而作的义利之辨也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个是对人在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不义的价值裁断,另一个是对人在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不义的价值裁断。

    就第一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并没有从维护人的生存权利的意义上否认之于人的价值,因而也没有贬抑作为肉体存在的人对的欲求。《论语里仁》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首先在人之常情的层面上肯定了人人都有欲求富与贵、嫌厌贫与贱之心。孔子超出常人之处在于,他对富与贵”“贫与贱的弃取设置了一个不得不遵循的前提,那就是必须依于来裁断,而这个自始至终都有其确然不移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人在任何境遇下都不可离弃的。如此看来,孔子义利之辨”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顺乎人之常情而对“富与贵”“贫与贱”有所取或有所弃,而只是在于人在有所取或有所弃的裁断与抉择中是否体现了仁道

    从第二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同常人一样也看重。正因为如此,当子路就何谓这一问题冒昧讨教时,他才会以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这样的反问式答复来予以指点。是人所顾念的,是人所嫌厌的,这乃人之常情。就日常处境而言,其实并不存在如何在“生”与“死”之间作取舍的问题。进而言之,在“生”与“道”并行不悖的情形下,根本就不存在舍抑或贪的两难抉择。在孔子看来,只有当人面对不得不在之间抉择其一的危境之际时,是否弃生才成为关乎人生大端的一个真问题。

    孔子就这一人生难题所作的经典诲示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以立教,他所与所说到底乃是以为价值底蕴的“仁道”。如果我们将“义利之辨”在其第二个层面的裁断归结为“生”与“道”之间的裁断的话,那么对作裁断也就意味着对作裁断。在孔子这里,诚然是人生最大的,不过的终极意义毕竟取决于,因此,便成为孔子用以裁断的最高的杀身以成仁也由此成为孔子为人生价值弃取所作的最高裁断依据。

    从根底处看,以价值裁断为其内在枢机的“义利之辨”显然不是一个诉诸思辨的知识论话题,而是一个诉诸生命践履且同人的生命意志与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价值论话题。

    (摘编自孙秀昌《孔子义利之辨的价值论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生”,人们更重视求取“富”“贵”,这与后者更能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有关。

    B.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都有求取财富和地位的欲望。

    C.当对“生”的求取和“人之常情”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在“生”与“义”之间做出取舍。

    D.文中的“义”指的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利”指的是“能给人带来利益的身份地位”。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生”与“富”“贵”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将对“利”的求取概括为两个层面。

    B.对“利”的求取受“义”的制约,甚至会因“义”弃“利”,《鱼我所欲也》体现了该观点。

    C.孔子虽然认为“义”和“利”之间彼此对立,但他也承认“义”是求取“利”的前提和依据。

    D.作者认为“义利之辨”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判断,并涉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属于价值论话题。

    【3】下列是古代学者有关“义利”的观点,其中最接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是犹欲寿而勿颈也。(荀子)

    B.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

    C.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程颢)

    D.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陆九渊)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斥责蜩与学鸠的无知,引出了“________”的议论,又将寿星彭祖与一般人进行比较,说明了“________”的道理。

    (2)李白的《蜀道难》中,与“创业艰难百战多”意思相近,而且表现了蜀道来之不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在诗词中运用“月”这一意象来表达种种情感,比如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类似的诗句、词句还有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__”。

  • 8、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见识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择师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点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近。

    (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词中,暗用这一典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榫头和榫眼不能相合来比喻自己无法和奸邪小人共处的思想。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雕刻为喻,强调为学应当坚持,才会有所成就的道理。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善用对比,如论述古代圣贤不耻下问,而与之对比鲜明的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人之死,重于泰山。《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到死,是为君赴难;《离骚》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到死,是万死不悔。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学鸠起飞后只能“__________”,有时飞得不高便落到地上,所以它们才不解地诘问大鹏:

    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后主刘禅处理宫中大小事情如能和侍中侍郎商议后实施,则“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中的意象含义很丰富,“柳”这个意象,可以传达欢欣喜悦,也可以表达离别、思乡之情,如唐宋诗词中就有这样的经典名句“__________

    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睛,地点是池馆内外。

    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D.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

    E.“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2】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也。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县召署幕门候吏。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现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后三年,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郃犹为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时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郡亦遣使。郃进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郃遂所在留迟,以观其变。行至扶风,而宪就国自杀,支党悉伏其诛,凡交通宪者,皆为免官,唯汉中太守不豫焉。郃岁中举孝廉,五迁尚书令,又拜太常。元初四年,代袁敞为司空,数陈得失,有忠臣节。在位四年,坐请托事免。安帝,北乡侯立,复为司徒。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将作大匠翟酺上合“潜图大计,以安社稷”,于是录阴谋之功,封郃涉都侯,辞让不受。年八十余,卒于家。门人上党冯冑独制服,心丧三年,时人异之。

    (节选自《后汉书·李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B.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C.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D.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我国古代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B. 分野,古人依据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C. 崩,指帝王或王室成员之死。古代中国不同阶层的人去世的说法不同,除“崩”以外,还有“卒”“不禄”“薨”等。

    D. 心丧,指古代弟子为老师守丧,不穿丧服,只在心中悼念;后泛指身无丧服或除去丧服后的深切悼念,如守丧一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郃博学却默默无闻。他继承父业,在太学游学,通晓五经,通晓《河图》《洛书》和占卜术,但外表质朴,并不被人知道。

    B. 李郃能依据星宿预测。他曾根据夏夜天上星星的移动推算出,在他负责的馆舍里住宿的两个人,就是朝廷派来找自己的人。

    C. 李郃有敏锐的洞察力。大将军窦宪娶妻,天下郡国送礼祝贺,李郃以拖延的方法阻止汉中太守送礼,最终太守没被窦宪牵连。

    D. 李郃非常受弟子尊敬。李郃八十多岁时在家中去世,他的弟子冯胄独自制丧服,为他守心丧三年,这令当时的人们感到诧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

    (2)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賜策免。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附录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世纪20 世纪之交,中国国贫民弱,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如椽之笔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21世纪,中国国富民强,人们却遭遇了“非典”和“新冠”两次疫病的袭击。

    假如生活在今天,面对这种情况,鲁迅先生是否应该弃文从医,救治国人病痛的身体?

    某中学拟就此开展辩论活动,现面向全校学生征选正方和反方辩手。请从“应该”或“不应该”两种立场选择其一,写一篇辩论词。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