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多少过分的阿谀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
B. 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C. 长篇小说,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史诗般的文化厚度。
D. 课本剧汇演中,邻班同学夸张的表演让大家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是“义”这一点上 却是共同的。晃盖智取取生陈刚是“义”,鲁智深醉打将门神是“义”,武松拳打镇关西是“义”。
B. 《博雷家书》中博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C. 《培根随笔》中的《谈美》一文阐明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它集中体现了培根善于用诗化的语言阐述精辟哲理的特点。
D. 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两篇,和《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艾青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作。
4、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叔叔于勒》——小说——莫泊桑——法国作家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诗歌——鲁迅——现代诗人
C.《敬业与乐业》——演讲稿——梁启超——明末思想家
D.《岳阳楼记》——散文——苏轼——北宋政治家
5、【甲】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金陵为帝王之州。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统蜓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①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闲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呃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成服,覃②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隆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馆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③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明)宋濂《阅江楼记》]
注释:①锡:赐 ②覃:延 ③逢掖:宽袖之衣,古代儒者所服,因用作士人的代称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呃之严固
B.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呃之严固
C.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呃之严固
D.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距之严固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一而足 足肤皲裂而不知
B.上以其地雄胜 不以物喜
C.或异二者之为 金陵为帝王之州
D.益思有以安之 增益其所不能
【3】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略写岳阳楼,详写洞庭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既完成楼记之作,又起到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
B.乙文作者用临春阁、结绮阁、齐云楼、落星楼华美高大的楼阁转瞬之间引发人的无穷感慨的例子,讽谏朱元璋不可贪图享乐,要处处想着国家社稷人民。
C.甲文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优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D.乙文作者认为,六朝时国家以长江为天然屏障,所以长江是安定的河流,国家没有战事。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进亦忧,退亦忧。
(2)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5】甲文中“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见洞庭湖凄风苦雨而悲,见洞庭春和景明而喜;乙文中明太祖登上阅江楼,见“中夏之广”思保全,见“四陲之远”思安抚,见“万方之民”思安定,试分析两文作者这样写各自的用意。
6、用典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诗句表达得更形象更含蓄,别有意趣。比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的比翼鸟多用于比喻恩爱夫妻。请写出下面诗句中划线处的两个典故的比喻义。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试题。
(材料一)剪纸,又叫刻纸,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在纸上剪刻出丰富多样的花纹。剪纸可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的民俗活动,剪纸艺术源远流长,经久不息,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材料二)剪纸的用途多样。它可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彩扎之上以为装饰;也可为礼品、嫁妆、祭品、贡品等提供摆衬;还可用于衣饰、鞋帽、枕头等刺绣底样;有时也会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印染在衣料、被面、门帘、包袱等。
(材料三)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常常可以“以象寓意”。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依托剪纸传达出来。
(1)请依据(材料一)内容概括什么是“剪纸”,要求45字以内。
(2)目前,剪纸艺术正面临着生存危机。某校拟成立学生剪纸社团,最适合这一社团成立的宣传口号是:
A.剪纸,以象寓意传递祝福!
B.剪纸,校园学子传承非遗!
C.剪纸,美化环境人人有责!
D.剪纸,美满生活锦上添花!
(3)《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中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广为流传。请观察以下剪纸,写出另外两位梁山好汉的故事。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B: C:
(4)日前,嘉定区博物馆正筹划亲子剪纸活动。你作为志愿者收到了主办方发来的短信:感谢你担任本次活动的志愿者。下周六早上8点我们将在嘉定博物馆组织统一培训。愿我们共同携手,让剪纸走进千家万户。
你的回复:
8、默写。(多字、漏字、错字不得分。)
① ,白露为霜。(《诗经》)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③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 。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美国竭力寻求租借泰国乌塔堡军用机场,这与美国意图制衡中国崛起,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合作有关,可谓“ 。”(用《醉翁亭记》中的名句)
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景传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其悠悠不尽之情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碑不自立,名由人传
①据报道,某贫困县领导,竭诚尽力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受到群众好评。但遗憾的是,每完成一件工程,领导即要立碑以记,并亲拟碑文。由此引出群言纷纷,石碑虽起,口碑却降。由是想到碑的本意,试略为一辩。
②碑者从石从卑,取坚用谦。本意是以坚石刻记要事,以期久远,所以立碑之时总是思之又思,酌之再三,心也惴惴,手也颤颤,不知后人将会作何评点。碑即是“备”,既已上碑,就为历史所备案,不由人易。何敢草率,何敢张扬。在盛行立碑的封建时代,若行此事,往往也要廷议公论,毕恭毕敬。当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念及近百年来无数英烈为国捐躯,特决定于天安门广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一座,并议请周恩来总理亲题碑文。周恩来受命之后,诚惶诚恐,闭门三日,潜心练字,抄写多遍,才完成现在碑上的这通文字,但他却坚辞不题名落款。这是何等的胸怀和品德。
③碑者背也。一背,指所书之事已背人而去,属事后之论。碑,最早是古人在下葬之时立于墓坑两侧的系绳引棺之石。后来就顺便将死者的事迹刻于其上,再逐渐演变为专门的记事之碑。可见其本意是盖棺论定,后而书之。二背,指所言为他人、他事,是背对背,不是面对面,更不是自说自。现在某些地方官忙于为自己树形象,争虚名。工程甫定,碑身即起,水泥未干,墨色已干,行匆匆,急慌慌,如赶早集。争立石碑之外,又有争出书者,争登报者,花样翻新,不厌其烦。唐时白居易知杭州,为民修堤,后人感其功,立碑曰白堤;宋时苏东坡又知杭州,再修一堤,后人又念其功,立碑曰苏堤。假如当年白居易、苏东坡都自磨一石,曰白曰苏,立之湖畔,也许早已被埋于污泥,没于尘堙。
④大功无碑,大道无形。你看历史上有多少功德碑、记功铭都已湮没荒草,踩入泥土,而那些为民族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虽无碑无铭,甚至无墓无灰,却永存青史,长在人间。a历史老人很怪,有自鸣得意者,就捂住他的嘴;有桃李不言者,偏扬他的德。b从来都是碑不自立,名由人传。c我们现在提倡干部要有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硬指标。d有立碑嗜好者当引以为戒。
【1】第①段“石碑虽起,口碑却降”一句中,“口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试略为一辩”,其论辩的对象是____________;如果本文代表辩论反方的立场,那么正方的观点应该是:_______,_______。
【3】梳理全文思路,完成下列填空。
【4】下列诗句应放入第④段____________处。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宋代高僧释普济《五灯会元》)
A.a
B.b
C.c
D.d
10、议论文阅读
“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
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事业发达,步步高升”也是人们之间喜用的相互祝福语。正常的人在人生的目标追求中都是希望“升”的,希望升职务、升地位、升薪水、升能力、升品质、升影响,一句话,希望与“升”有缘。同“升”结伴,不断地超越过去,最好是“升”得超越他人,“升”得出类拔萃,备受社会的尊重和赞赏。
②然而,不是想“升”就可以“升”的,更不会毫无条件地拔地而起、扶摇直“升”。“升”需要深入、深耕、深造,需要深学、深探、深究,需要养成“深”的功夫、“深”的习惯、“深”的品质和“深”的作风。
③只有“升”的想法没有“深”的行动,“升”的想法只会是空中楼阁;虽有“深”的行动但“深”得不实不透,“升”的想法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画饼。只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生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的。向往成为博学之才,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却浅尝辄止或“蜻蜓点水”,学问是永远不会沾边的。盼望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干起活来怕苦怕累,要么半途而废,要么点到为止,生活能够原地踏步就是一种万幸。一句话,没有投入,没有付出,没有坚守,没有沉得住气的定力,没有俯下身子扎进去的深度实践,“升”的期待只会是水中的月亮和镜中的花朵。
④“升”的愿望一旦和“深”的表现结为连理,“升”的景况不是“旭日东升”,也是“冉冉升腾”。
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境贫寒,便“凿壁偷光”,借着隔壁邻舍墙缝中的一缕烛光读书,终于学有所成,被封郎中,迁博士。 那些声名远播的成功人士,无不是拥有追本溯源、寻根究底、深挖细究的“深”劲头,拥有不弄清楚、不搞明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清香需要磨砺和苦寒才能换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说的是任何奇迹的出现必须要坚持不懈去努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到了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创造不出的神话。这些名言俗语,实际上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升”与“深”的关系。
⑥“升”是朝上走、向上伸,“深”却是向下沉、往下扎。“深”与“升”,朝向截然相反,但却是相得益彰、相反相成:只有 “深”得越下,方可“升”得越上;只有“深”得越厚实,才能“升”得越茂盛。“升”是“深”的结果与景象,“深”是“升”的前提与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基实才能托起高楼,只有“深”得扎实,才有高高“升”起的可喜局面。这就是“升”与“深”的辩证法。
【1】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为第四段的空缺处添加一个事实论据,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读完本文,你懂得“深”与“升”的辩证关系了吗?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
11、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
②其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欣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批评,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底蕴,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④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⑤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毕加索年轻时曾立志写诗,并沉醉其中,有一次得到诗歌评论家斯泰因夫人指导的机会,但斯泰因夫人看着毕加索的“得意之作”,全是直言不讳地批评:你不具备写诗的天赋,还是早点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吧。
在绘画上成名后的毕加索讲到了当年斯泰因夫人浇冷水的事时,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斯泰因夫人给我浇冷水,可能现在我还纠结于诗人的梦想,而与绘画艺术失之交臂了。”
12、下面这段文字是2017年7月3日,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儿子的中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阅读后,按要求作文。
我希望你遭受背叛,唯有如此,你才领悟到忠诚之重要。
我会祝福你时常感到孤独,唯有如此,你才不会把良朋益友视为人生中的理所当然。
当你失败的时候,我希望你的对手时不时会幸灾乐祸,唯有如此,才能让你意识到有风度的竞争精神之重要。
我祝福你遭受切肤之痛,唯有如此,才能让你感同身受,从而对别人有同情的理解。
读了这位父亲的话,你对哪句话产生了共鸣?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与好朋友分享你的收获。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