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B.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竟在这异国他乡萍水相逢,都高兴得不得了。
C. 如果开始不成功,就多次努力,不行再放弃,没必要为此自惭形秽。
D. 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引经据典,断章取义,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斌斌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B.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C.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D.我看见婵娟被人虐待,我看见你铤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他这一时期的诗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有凝重、深厚、大气的风格,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B.艾青的诗歌中有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特的气质,如“土地”“太阳”等;有的出现次数虽然不多,却也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
C.《水浒传》为“造反者”树碑立传,渲染他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壮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通过写英雄们不同的人生故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D.《水浒传》作者在塑造人物时,非常注意表现他们的共性和个性。例如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形象,但李逵粗中有细,豁达明理;鲁智深则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上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
B.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目光长远,一意孤行,才能摘取胜利的果实。
C.倘不实践,再广博的知识也会束之高阁;倘不勤奋,再美好的梦想也会荡然无存。
D.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从整体入手,任何断章取义的分析都是不可取的。
5、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并湖:沿湖。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上下一白
(3)濯足于惠因涧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余:余住西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见渔人,乃大惊
【3】请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 4处。
道 旁 庐 舍 灯 火 隐 显 草 木 深 郁 流 水 激 激 悲 鸣 殆 非 人 间 之 境。
【4】翻译下列句子。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5】(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____的高洁情怀和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中的“____”“____”两字与(甲)文中“独”字所流露的感情具有相似之处。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古诗词往往借助典故表情达意。本诗中,诗人借用“闻笛赋”表达了_______之情;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句的化用,希望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2】下面这首诗与本诗同为刘禹锡在被贬谪期间所做,他们都共同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特点?请你结合两首诗中的具体形象简要分析。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请你参加以“共建书香校园”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写汉字)请把“阅读滋养心灵”这句话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活动二:说现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图所反映的现状。
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 成年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
(活动三:谈方法)读书方法有很多,如欧阳修的计字日诵法,鲁迅的跳读法,杨振宁的渗透法。那么,你的读书方法是什么?请简单谈谈。
(活动四:提倡仪)为了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这次活动,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只写正文部分,100字左右)
8、填空
① , ,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④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
⑥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9、阅读赵丽宏的《说风雅》一文,完成小题。
①何为风雅?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丰富着这个词的内涵。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是一种风雅;羲之聚友兰亭,曲水流觞,斗酒吟诗,是一种风雅;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一种风雅。
②风雅,和钱财贫富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清贫者,可能以他独特的方式显示出风雅来。烛火下读一卷旧书,陋室里养一盆幽兰,喧嚣中听一首名曲,只要会心用情,都不失为风雅之士。而有些腰缠万贯的富豪,尽管衣冠楚楚,名车代步,挥手间黄金钻石光芒夺目,然而他们的眉飞色舞和颐指气使,却和风雅沾不上一点边。
③风雅是心灵的需要,是精神的寄托,是情感的交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寻求。风雅的反义词和对立面,应该是粗俗和庸俗。一切没有修养,没有文化的行为,一切虚伪和夸张,一切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是粗俗和庸俗。
④附庸风雅,其实也是庸俗。附庸风雅的风雅,是装出来的,是把风雅像标贴一样贴在庸俗上的东西。譬如明明胸无点墨,平时也根本没有读书的兴致,却偏要在新装修的房子里辟出豪华的书房,高大书架上,摆满了精装的书籍——它们的功能,仅仅是用来装饰。再譬如,明明对艺术一窍不通,也并不喜欢,却常常故作优雅出入于和艺术有关的场所……
⑤不过,我还是要为“附庸风雅”说几句好话。附庸风雅,是因为知道风雅是好东西,知道和风雅沾边能提高做人的层次,也可能赢得别人尊重,所以愿意花力气去追求风雅。这总比沉迷于粗俗和庸俗好,比拒绝排斥风雅好,“附庸”的时间长了,也许会真的风雅起来。
⑥风雅与否,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城市,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城市建设发展了,如果不考虑文化建设,不考虑提高人的精神文明水平,那么,这个城市再繁华,再热闹,再高楼林立,再科技发达,它也可能是贫瘠的、荒蛮的、落后的。德国战败后,德国的城市大多都被炮火炸为一片废墟。饥寒交迫的德国人在重建他们的城市时,最先考虑的,竟然是音乐厅和歌剧院,市民们饿着肚皮,为修建歌剧院义务劳动。这种对风雅的追求,可以说是深入到了血液和骨髓之中。有着这样素养和精神的民族,未来的前景是不可能黯淡的。
⑦风雅,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少距离呢?城市里的绿地越来越多,水泥高楼间也有了鸟语花香;人们对美和个性有了越来越多的追求,从建筑的式样,到人们身上的服饰;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多,艺术展演的信息雪片般地飘飞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书展人头涌动,书香在年轻人的手中传递……说我们的生活已经是风雅的生活,为时尚早,粗俗和庸俗还随处可见。然而,追求风雅已经渐成风气,这应该让人欣慰。
⑧愿更多的人风雅起来,愿我们的生活一天天风雅起来。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简要说说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认为,④⑤两段删去不影响文章的论述效果,你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
10、文学作品类阅读(17分)
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
①星期一的早晨,我紧张而又兴奋,因为我的竞赛课程就要开始了。这是一次级别很高的竞赛,有各学校的领导做评委,还有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到场。年轻的我,渴望掌声,渴望奖杯,渴望一切有光环的东西,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一切。
②好心的教研组长特地跑来告诫我,一定要把时间安排好,万万不可拖堂,这次大赛规则里有一条,对拖堂者采取一票否决制,前面有几位参赛者已经“触电”,与奖杯无缘。我感激地点点头,拿着书正准备去教室,美术老师却气呼呼地闯了进来。他告诉我,市里举行儿童绘画大赛,主题是“我最爱的人”,孩子们都很认真,可绘画天分颇高的安锐却故意捣乱,把妈妈画成了老巫婆,刚才去找他,他竟然拒绝修改。
③看到安锐的画,我也很吃惊。画上的妈妈,真的没有任何美感可言,那一双眼睛尤其怪,一只画成了一团浑浊的雾,另一只眼角有泪滴下来,手用了怪诞的紫黑色。这时,惊惶的班长跑来告诉我,安锐与同桌打架了,打得很凶。
④看见我的一刹那,两人同时松了手。同学们纷纷告诉我,同桌嘲笑安锐不爱自己的妈妈,所以把她画成了老巫婆。谁也没想到,瘦弱的安锐,像个发怒的小豹子般扑了过去。
⑤就要上课了,听课的老师坐满了教室,孩子们顿时安静下来。安锐的胸脯一起一伏,他的眼睛盯着我手上的那张画,我轻轻地将画递过去,他愣了一会儿,不敢相信似的伸出小小的手,在握住画的一刹那,他的眼睛湿了,这时,铃声响起来。
⑥我们上的是一节口语交际课,题目是《我爱四季》。面对众多陌生的面孔,孩子们紧张得成了小木头,课堂里的气氛像被冰镇过。我微笑着启发他们,小脑瓜里的记忆一下子复苏了,春天里高高飞起的风筝,夏天里一园一园的石榴花,秋天满地厚厚的落叶,冬天里玩疯了的打雪仗,他们争先恐后,唱歌似的说个不停。听课的老师们,脸上都露出了微微的笑意。
⑦在这种气氛里,我发挥到最佳状态,孩子们的表现也格外出色,课堂上时时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场面,连那些正襟危坐的评委,脸上也露出赞许的表情。马上就要下课了,坐在教室后排的教研组长眉开眼笑,给了我一个胜利的手势。
⑧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小结,这节课就可以漂亮地结束了,而我,似乎感受到那只奖杯的厚重。忽然,一直沉默的安锐举手了,他的声音很小,却很清晰:“老师,我不爱秋天和冬天,可以吗?”几乎所有的人都转过头,看着这个奇怪的孩子。
⑨被诧异的目光包围着,安锐惶恐至极,一下子变得结结巴巴,他的脸都憋红了。教研组长皱着眉,对我指指墙上的时钟,又给我做了个手势:别理这个怪异的孩子!我有刹那的犹豫,可理智告诉我这是不公平的,就为着我要上一节完美的课,而不允许一个孩子把话说完,那么,从此以后,他还会以信赖的目光温暖我吗?
⑩忽然,他的同桌气呼呼地站了起来:“他是个怪人,他不爱秋天,不爱冬天,他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
⑾“我爱我妈妈!”安锐大声反驳。这时,铃声刺耳地响起来,我没有打断安锐。教研组长无奈地摇头,我似乎听到了他懊恼的叹息声。
⑿“我妈妈是清洁工,到了秋天,落叶扫也扫不尽,要是被人踩碎,被车碾碎,就更难扫了,妈妈累得气管炎都犯了。”他的声音仍然在发抖,语音却变得流利。
⑬“冬天一下雪,我和妈妈半夜就得起来扫雪。要是车碾过,人踩过,雪就成了冰石头,我们只能一小块一小块地砸,妈妈的两只手都生了冻疮,整天流血。”
⑭平日里的许多疑问,突然一下子被解开,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他的掌心会有硬币似的茧,为什么在秋季里,他每天都会有好看的落叶送我,为什么在我们打雪仗时,他会一个人在那里奋力地滚雪球,然后推进树篱中去。
⒂安锐举起那张引起非议的画:“我爱妈妈的眼睛,她的右眼生了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了,左眼老是流泪,晚上她就流着眼泪,给我织毛衣,给爸爸煎药。我爱妈妈的手,她的手是紫黑色的,可妈妈手这双手养活了我们全家。”
⒃“我爱我妈妈,可我不想爱秋天和冬天,老师可以吗?”他看着我,眼睛里是不安的期待。
⒄我微微哽咽着点点头,郑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与此同时,安锐的同桌也举起了手。在我渐渐模糊的眼睛里,我看到有许多举起的手臂,有孩子们的,有老师的,甚至还有评委和专家们的。安锐张开嘴笑,门牙那儿有个光光的豁口,这是世界上最无邪的笑,比任何一个奖杯都令人陶醉。
⒅十多年后,安锐在寄给我的贺卡里写道: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这让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能够从容地去爱。现在,我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天,因为在八岁那年,我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⒆其实,我遇见的,又何尝不是世上最好的爱?
【1】请根据文章的内容情节及“我”的情感变化,补充完成下列表格。(4分)
故事情节 | 竞赛前,精心准备 | (2) | (3) | 十多年后,回首感慨 |
“我”的情感变化 | (1) | 满怀信心 | 流泪感动 | (4) |
【2】文章多处为安锐对母亲真挚的爱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3】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段的理解。(4分)
【4】 安锐是怎样一个孩子?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规矩是生命的防线 韩青
①钱穆先生在他的文章《做人的规矩》中曾写道:“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是没有约束和监督,他的动物性随时随地都会迸发出来,进而伤及他人、他物。所以,孟子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其实,这样说还不够深刻,应该说:没有规矩,就难以成人。而所谓规矩,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底线,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就会被打乱,原本能实现的理想就会被搁浅,不一而足。
②因此,每个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懂规矩,并且要在它管辖的范围内做事、做人。这就像火车一样,必须在自己的轨道上行进,才能拥有自己正常的生活和目标,一旦脱离了自己的轨道,结果就不言而喻。现在流行一种说法——生活要有诗和远方,而一个不懂规矩的人,在抵达诗和远方之前就出事了,甚至永远跟未来美好的一切诀别了。显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守规矩就是对自己的保护、尊重和升华。
③《三国志》中记载:一次,曹操带兵出征,路过一片麦田时,下令任何人不得踩踏,违者斩,可自己的马却受惊踏入其中,于是他说:“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却带头去破坏它,又怎能让三军执行呢?”说罢,拔出宝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古人割须割发都是一种刑罚,而他自刑,全军震动,也使军队纪律更严明。如果他带头不守规矩,那么他就不可能打下自己的江山,也不可能成为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④说实话,好规矩的确能成就人,而将它化作具体行动的人,品格得过硬。《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西汉大臣张安世就是这样的人。当年,他曾向朝廷举荐过一个人,此人前来道谢,他非常生气,认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耶”!从此与此人绝交。他作为功臣,虽食邑万户,却仍穿夫人亲自纺织的布衣,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不望私谢”之举了。可见,他做自己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超然物外,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也不要。这就是他的好规矩,而他在落实它的过程中,显然有过硬的品格贯串始终,否则,再好的规矩也会成为一朵谎话。而如此过硬的品格,往往都源于一颗“优等的心”,毕淑敏说,这样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⑤莱蒙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要知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矩,一旦你脱离了或破坏了它,可能就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所谓守规矩,既指自己守规矩,又指自己守别人、别物该有的规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别人,防止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他物之上。
⑥由此可见,规矩就是生命的防线。有了它,那些假、恶、丑的东西就会被拒之于心门之外,进而防止我们误入歧途。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由钱穆先生的文章《做人的规矩》引出下文,展开对规矩的阐述。
B.本文以总分总的形式行文,思路清晰,脉络清楚。
C.第⑤段运用道理论证,使论据更丰富,论证更有力。
D.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规矩,一破坏,就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通读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守住规矩”。
12、新的一周,轮到了小渝值周做卫生,小渝却一脸不情愿,抱怨道:“我们是学生,本职工作是学习,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做教室清洁呢?我就把自己座位下的垃圾清理干净就行了,我可管不了整个班级的卫生。”
听到小渝的抱怨,作为班长,你决定给他写一封信。注意:在作文答卷第一行居中写明“给小渝的一封信”,落款为班长,日期为2023年12月31日。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