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从警26年来,牟清元一直坚守在加格达奇区最繁忙的“一号交通岗”,他忠于职守,情系百姓,曾为外地开发商寻找丢失在出租车上的包而,将巨款全部追回。
②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很多科研人员正_地研究一种能够起到快速预防作用的实验性疫苗,希望它最终能够用于治疗和预防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病毒。
③广大建设者为解决宁南山区110万群众饮水难题而英勇奋战:在路上,他们____;隧洞里,他们泥浆襄身;梦境中,他们脑海萦绕的是旱区群众对水渴盼的眼神。
A. 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披星戴月 B. 夜以继日披星戴月废寝忘食
C. 废寝忘食披星戴月夜以继日 D. 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
2、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陋室铭》。
B.《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D.《观沧海》(曹操)、《桃花源记》(陶渊明)、《行路难》(李白)、《湖心亭看雪》(张岱),这些作品是按照作者朝代先后顺序排列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各国必须加强合作,战胜疫情。
B.园博园风景如画。但有个别游客乱扔乱吐,其不文明行为令人大跌眼镜,叹为观止。
C.孝里景区内,每个景点都各具特色,其中大峰山最壮观,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
D.真正的朋友应该间不容发,关系密切如一人。
4、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隐曜(yào) 滁人(chú) 淫雨 (yín) 觥筹交错(gǒng)
B. 酒冽(liè) 谪守(zhé) 墙倾(qiáng) 树林阴翳(yì)
C. 沉壁(bì) 霏霏(fēi) 雾凇 (sōng) 浩浩汤汤(tàng)
D. 伛偻(yǘ) 更定(gēng) 毳衣(cuì) 朝晖夕阴(huī)
5、 游惠山记
袁宏道
余性疏脱①,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虽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②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③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注)① 疏脱:疏放不拘 ②兀兀:勤劳辛劳的样子 ③铛:温器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故虽霜天黑月”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醒能述以文者
C.不以物喜
D.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等表现了作者的这一天性。
B.作者一向讨厌读《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这些书。
C.作者认为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
D.文章前半部分着墨较多,通过对比为下文写山水之游的乐趣作了铺垫。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 快:
②每看书之暇 暇:
③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去:
④至是益勃勃矣 益:
【4】翻译下列句子。
(1)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6、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波媚①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醉酒②,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③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①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当时他身着戎装,往返前线,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②酹(1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③灞(bà)桥:与后文的“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词的上阕写景,从视觉角度写了①________;从听觉角度写了②_________;渲染了③______的氛围。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一句的妙处。
7、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班级拟组织以“浩然正气”为主题的班会。主持人邀请你参与班会的筹备工作,对各组上交的材料进行检查和修改。
【1】你用正楷字书写“浩然正气”四个字作为标题。
第一部分
认识“浩然正气”的内涵
浩然正气,是 ,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只有恪守“义”与“道”的准则,才能不掺杂个人私欲,拥有坦荡、坚定的气魄。随着时代的发展,浩然正气已经凝聚成一种民族认同,一种精神。对于当代青年,浩然正气是探察内心端正品格的内在追求,是秉持公平正义的阳刚之气,是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发奋图强的责任感。
【2】检查文段,你发现了一处书写错误。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表达的是“严格遵守”的意思,所以“恪守”中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混杂”的意思,所以“掺杂”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深入检查”的意思,所以“探察”中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山峰高耸的样子”的意思,所以“屹立”中有错字。
【3】主持人希望大家帮助他把材料第一部分的语句补充完整,来点明“浩然正气”的含义。查《现代汉语词典》,“浩然”的主要义项有:①形容广阔,盛大;②形容正大刚直。根据词典释义及材料内容,下列补写在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甲】正大刚直的精神
【乙】正大刚直的气势
【丙】广阔无垠的气场
第二部分
寻找具备“浩然正气”的人物
浩然正气是许多仁人志士具备的优秀品质。晋国史官董狐,不畏强权,秉笔直书;汉代使者苏武,持节不屈,不辱君命;维新人士谭嗣同,为了唤醒国人,锋芒毕露,慷慨就义;民主战士闻一多,面对特务的挑拨离间,怒不可遏,拍案而起。
浩然正气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至死不懈的精神追求,他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千钧重担,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李大钊一辈子“不怕死,不要钱,丈夫决不受人怜”;谷文昌坚持“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抗洪战士冯振为救群众和队友,被洪水冲走,不幸牺牲。无数共产党人用他们的使命担当,唱响了浩然气,彰显了正气歌,传承了中国魂。
【4】你检查后发现,下列成语在文段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锋芒毕露
B.怒不可遏
C.至死不懈
D.前仆后继
【5】你发现画线的句子存在问题,对这个句子作出修改。
第三部分
争当具有“浩然正气”的青年
当代青年人,肩负着时代重任, 必须善养浩然正气,不能只独善其身, 要兼济天下。不仅要心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还要具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
【6】某同学交上来的演讲词第一句中有两处关联词语没有填,你认为横线上应填的关联词语是( )
A.还 更
B.所以 更
C.所以 也
D.还 也
【7】演讲词中画横线处所引用的语句出自北宋文学家( )的《岳阳楼记》。
第四部分
结束语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同学们,让我们来:养浩然正气,向前奔跑, 青春 ;怀 , ,铸就中华不息魂!
【8】班会总结发言阶段,主持人希望用一副对联提出倡议,认为横线处所填词语还需斟酌。请你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对联】
上联:养浩然正气,向前奔跑, ① 青春 ② 下联:怀③ , ④,铸就中华不息魂
A.①凝聚②蓬勃情③家国大义 ④拼搏奋进
B.①点燃②蓬勃力③家国天下 ④努力拼搏
C.①点燃②蓬勃情③家国天下 ④拼搏奋进
D.①凝聚②蓬勃力③家国大义 ④努力拼搏
8、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宫中府中,不宜异同,陟罚臧否,俱为一体。
C.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D.梳洗罢⑵,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E.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F.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今夜偏知春气暖, 。(刘方平《月夜》)
② ,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③ ,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④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⑥ 。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写出带“愁”字的诗句:“只恐双溪舴艋舟, 。”(李清照《武陵春》)“ ,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民听了民怕。”(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做人与处世
①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②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我个人认为,就在这里。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用一句现成的套话来说,从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西方人屡创奇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至宇宙飞船,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③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人皆见之,比如环境污染,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不一而足。这些异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我并非危言耸听,现在全世界人民和政府都高呼环保,收之桑榆。”犹未为晚。
④中国或者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宋代张载说得最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的意思是伙伴。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我们的行为没能跟上。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前不久南北的大洪水不是很能发人深省吗?
⑤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唐朝张公艺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
⑥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宁静以致远”,庶几近之。
(选自季羡林《风风雨雨一百年》,华艺出版社)
(1)作者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哪三个关系?
(2)文章写西方“征服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有什么作用?
(3)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⑤段中加点的“因小失大”的理解。
(4)有人认为第⑥段过于简略,可以删掉。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说理由。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株赶考的麦子
洛水
①六月麦香,父亲像个将军,一把镰刀,几根烟,就把麦子连根拔起。
②曾经,我是父亲的影子,像个散兵游勇,跟在他身后无所事事。父亲从不责怪我,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他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在他人生的麦田里,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
③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掉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在我面前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没有我高了!
④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⑤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⑥六月,阳光如织,我是条落网的鱼。
⑦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也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拉拉队。
⑧这是场父亲的“战争”,我无法提供“火力”支持,但可供奉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镰刀是父亲的笔,麦子是墨,他可以在田野上挥毫泼墨,只是他没能教会我,而我也从没用心学过。
⑨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吧,那个老子帮不上。”
⑩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我如遇大赦,赶紧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
⑪阳光烘烤着麦田,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满身滚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我是其中最大的一颗吧。
⑫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我学着父亲,以笔为镰,以墨为麦,在我的麦田里恣意挥毫。
⑬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高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颠沛流离。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2016年第16期)
【1】请结合选文内容,完成表格。
情节发展 | 准备割麦时 | 割麦过程中 | 看到父亲埋首割麦时 | 参加高考时 |
“我”的情感 | (1)______ | (2)______ | (3)______ | (4)______ |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麦粒般静止。
(2)阳光烘烤着麦田,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满身滚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一株赶考的麦子”的作用。
11、阅读《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ㅤㅤ①文物被称作人类文明史上的艺术瑰宝,人们因其不可再造的特点生发出对其保护和利用的很多不同做法。
ㅤㅤ②有的博物馆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文物。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ㅤㅤ③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根据测算,近几年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检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ㅤㅤ④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大部分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最高日接待游客量提高到6000人次。
ㅤㅤ⑤人们科技理念的增强必将会减缓文物保护和利用间的矛盾冲突。
(1)下面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是保护文物的最好方法。
B.既然文物会消逝,就要提高更多中外游客的参观效率。
C.“数字技术”的运用是世界上保护文物的最成功的方法。
D.运用科学方法可以缓解文物保护和利用间的矛盾冲突。
(2)下面对本文说明方法及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再造的宝贵文化遗产。
B.第②自然段运用引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会更有利于对其进行保护。
C.第③自然段运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
D.第④自然段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敦煌数字化工程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莫高窟的破坏。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自然段中运用大量实验检测数据,说明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
B.文中“左右”“可能”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自然段介绍的莫高窟游览模式适用于所有的文物参观单位,是最好的模式。
D.本文运用科学知识介绍及真实事例例举,介绍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的相关知识。
12、《最 的声音》(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①扣题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不套作,不抄袭,不能把本试卷阅读材料当作写作内容;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