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阜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霑,清代小说家。

    B.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C. 《水浒》作者吴承恩,描写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D.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 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冕(guān) 望(nín)     日星隐(yào)       抽丝剥(jiǎn)

    B.积(zhǎn)   养(rú)       山肴野(sù)          而不舍(qì)

    C.下(huī)       守(zhé)   李代桃(jiāng)   筹交错(gōng)

    D.立(zhù)     (yì)     楼玉宇(jīng)          提携(lǚ)

  • 3、【青一有心】收集资料的时候小星发现了很多错别字,他进行了汇总,请找出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易读错字】

    ①眼(kuāng)

    绊(jī)

    (liào)望

    【形近字】

    ④辐射

    ⑤不修边福

    ⑥名副其实

    【多音字】

    (guàn)冕

    ⑧调(hé)

    (háng)辈

    【成语】

    ⑩人情事故

    相得益彰

    孜孜不倦

    A.③④⑨

    B.④⑤⑨

    C.①③④⑧

    D.②⑥⑦⑩

  •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

    B.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C.选举会上,他哗众取宠,自吹自擂,无非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

    D.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最忌讳的应是废话连篇,无病呻吟。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向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注释)①。党引:结成宗派,互相援引。②贼害:贼、害是同义词,都是伤害的意思。③事国:为国效力。④共济:共同克服困难,成就事业。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见利而争先/将复何 B. 始终如/屠晚归

    C. 以之身/静以 D. 以之事/固不以山溪之险

    2用三条“/”给画线句子断句。

    以 之 事 国 则 同 心 而 共 济 始 终 如 一 此 君 子 之 朋 也

    3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鬓微霜,又何妨”中有“何妨”一词,请借助知识卡片,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何妨”传递出苏轼做人的什么态度和什么思想感情?

    知识卡片

    苏轼两点做人的态度:他对于自己的苦难能以超然的态度来处理,但对于国家则始终执着,没有改变。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你所在的学校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设计)请你写一条简洁优美的主题宣传语:________________

    (2)(材料整理)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材料,这些材料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两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①曲高和寡  ②孙康映雪  ③车胤囊萤  ④宋濂抄书  ⑤岳母刺字  ⑥诸葛亮出山

    (3)学校将要组织一次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仿照示例补充此次活动步骤。

    步骤一: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评委老师进行点评  

    步骤四: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做?如果班上安排你发言,请你用两三句话表达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名句填写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3)杜甫的《望岳》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在哪里?崔颢在《黄鹤楼》中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描写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反映作者博大襟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劝勉友人友情可以破解时空阻隔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一读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______________”,让我们徜徉在宁静和谐的田园之间。

    (8)十八大以后,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力弘扬勤俭节约之风。爷爷对这个举措赞不绝口,他语重心长地说:“‘兴家犹如针挑土,____________________’,兴国与兴家的道理一样,我们应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略谈文章的结尾》,完成下面小题。

    ①知文章甘苦的人一定有这么一种经验:找到适当的结尾好像行路的人遇到了一处适合的休息场所,在这里他可以安心歇脚,舒舒服服地停⽌他的进程。若是找不到适当的结尾而勉强作结,就像行路的人歇脚在日晒风吹的路旁,总觉得不是个妥当的地方。至于这所谓“找”,当然要在计划全篇的时候做,结尾和开头和中部都得在动笔之前有了成⽵。如果待临时再找,也不免有盲人骑瞎马的危险。因此,在笔者看来,文章结尾需要提前构思,使之有“余味”“余音”。

    ②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最好的结尾。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补记既已叙述了他的妻子与项脊轩的因缘,又说了修葺该轩的事,末了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个结尾很好。骤然看去,也只是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罢了,但是仔细吟味起来,这里头有物在人亡的感慨,有对亡妻的追忆,虽则不过一句话,可是含蓄的意义很多,所谓“余味”“余音”就指这样的情形而言。

    ③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像登山涉水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坐定下来,得以转过头去温习一番刚才经历的山水一般。极端的例子是开头用的什么话结尾也用同样的话,如林嗣环的《口技》,开头说:“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说:“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前后同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用设备的简单冷落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使人读罢了还得凝神去想。如果只写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虽没有什么不通,然而总觉得这样还不是结束呢。

    (选自夏丏尊叶圣陶《文章讲话》,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结合语境,说说选文第①段中“盲人骑瞎马”是什么意思?

    【3】请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1)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最好的结尾。( )

    (2)极端的例子是开头用的什么话结尾也用同样的话,如林嗣环的《口技》,开头说:“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说:“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4】结合本文内容,下面关于文章的结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陋室铭》的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以一句问句做结,引读者思考,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未了的效果。

    B.《故乡》的结尾“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既有对未来的希望,还有对实现美好未来的行动主张,意味绵长。

    C.《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补充了我们回乘的船只以及原因,回顾了开头,让人起一种熟悉的快感,好似余音绕梁。

    D.《醉翁亭记》前文步步设疑,吸引读者不断追寻,最后结尾运用设问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点出太守姓名,使其形象越发鲜明。

  • 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怪老头

    ①进入伏天,桐镇三天两头下雨。这雨,一场接一场,一场比一场大,一场比一场猛。桥断,路毁,水田淹没,屋舍漏雨,桐镇村村告急。

    ②早饭后,天色骤然暗下来,如墨似的云团,搁在山头上,好像伸手捏一把,就能攥出一场雨。柳老师来桐镇中心小学四十多年,直到退休,从没遇到过这样的鬼天气。他来到门房,破例拨通门墩的电话,无人接听。柳老师随手翻阅报纸,一张大幅照片映入眼帘,画面中,县长西装革履,春风满面,在外地参观考察。柳老师一声叹息,扔掉报纸,摇摇晃晃,一头杵在沙发上,不省人事。

    ③柳老师是支边教师,从南方大城市来。和他一起来小镇支教的还有一个白生生的双眼皮姑娘。每天放学,学生离校后,柳老师在校园大柳树下拉小提琴,白姑娘闻琴起舞,校园涌起别样的温情。

    ④两年后,白姑娘受不了桐镇无休无止的风沙,回南方去了。柳老师一声不吭地留下来。白姑娘离开的那些日子,柳老师每天站在夕阳的余晖里拉小提琴。悠悠的琴声,随风飘荡,搅得大柳树心烦意乱,叶子哗啦啦响。后来,小提琴坏了,柳老师走出院子,爬上学校的后山,站在歪脖子老槐树下,出神远眺,直到太阳跌进山窝里。

    ⑤学生一茬一茬地走出学校,柳老师还是一个人。热心的同事们给柳老师介绍对象,柳老师不搭话,翻白眼。校长不信,亲自出马,结果,看到的也是柳老师的白眼。

    ⑥许是大山里西北风吹得厉害,不经意间,柳老师的脖子歪了,像山后的那棵老槐。歪脖子柳老师上课,自带三分威严,学生不敢捣乱,成绩出奇地好。柳老师像是万能的,学校缺啥老师,他就能上啥课,有板有眼,从不敷衍。

    ⑦柳老师有个习惯,凡是他教过的学生,都要造册登记,逐年跟踪记录,直至退休,从未间断。柳老师与人交谈,开口闭口全是学生。李家庄的门墩官至县长,王家洼的富贵是兜底扶贫对象。诸如此类,如数家珍。

    ⑧柳老师说话字正腔圆,播音员似的。旁人根本无法插话。间或有人说,门墩的官做大了,不认乡亲。柳老师立马翻脸,脖子更歪。门墩不是李家庄的门墩,也不是咱小镇的门墩,他是一县人的门墩。众人不再言语。

    ⑨柳老师端起茶杯,抿一口,嚼着流进嘴里的茶叶,悠悠地说:富贵上学时,也是个勤奋上进的孩子,只是家庭负担太重,两个娃上高中,读大学,爹病、娘病、媳妇病,三个人赶趟似的进医院。柳老师再抿一口茶,歪着脖子看天,天瓦蓝瓦蓝的,没有一丝风。

    ⑩柳老师从来都是一身蓝色中山服,洗得泛白,如天空一般干净,瓦蓝瓦蓝的。衣服破了,打上补丁,缝成口袋的模样。柳老师的衣兜里都是钱,大小不等,但凡学生表现好,他就立马兑现奖励。后来,学生们才发现,家境贫寒的同学,总是表现最好。柳老师奖励学生不只局限在校内,但凡考上高中的,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都有奖励。门墩经常讲,从小学读到大学,都是靠柳老师的奖励挺过来的。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柳老师始终不买手机,如需联系,还是书信往来。偶尔,有人打学校电话找柳老师,他也不去接听,由门房代为转达。柳老师几乎不看电视,获取信息的方式,仍旧是读报纸。学校不缺报纸,柳老师悉数阅读,连夹缝里的广告也不放过。剪报收藏,摘抄文字,是他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经年累月,柳老师对政策法规稔熟于心,不管谁做校长,若是执行权力有所偏颇,他毫不忌讳地走进校长办公室,歪着脖子,引经据典,慷慨陈词,直到校长点头认可。

    窗外,一场大雨停歇,屋内,柳老师醒了过来。门墩脚穿雨鞋,一身泥泞,一脸倦容,手里拿着那份报纸,站在病床前。老师,这是前些日子的事,道路不通,报纸送迟了。柳老师动了动嘴,说不出话,笑了,笑着笑着,歪了大半辈子的脖子伸直了,人也跟着伸直了。

    后来,人们整理柳老师的遗物时,发现一份遗书:一生平凡,一生固执,人人呼我怪老头,无怨:一生为人师,一生跟党走,无憾。我走之后,所留之物,全部交给学校党组织。

    (作者: 王宇宇。有改动)

    【1】这篇小说的题目为“怪老头”,通读全文,细数怪老头的“怪”。

    【2】身为老师,怪老头让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请结合相关情节说说柳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3】品读小说,回答问题。

    (1)作品构思巧妙,尺幅之间,尽显主人公的一生。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组织材料的手法。

    (2)品味加点词语,并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

    许是大山里西北风吹得厉害,不经意间,柳老师的脖子歪了,像山后的那棵老槐。

    【4】小说结尾聚焦“一份遗书”,画龙点睛,升华主题,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

  •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讲究将就

    向贤彪

    廖俊波生活上不讲究,在外出差,常常一碗面条就是午餐,有时叫来快餐,边吃边谈工作。但他对待工作却从不将就,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总是以冲刺的姿态干在前、创一流。俊才为民屡建功,品正德高志如松,正是人们对这位樵夫的褒奖。

    讲究将就如同硬币的两面,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精神状态,也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和成败得失。

    著名作家汪曾祺对生活不讲究,一家人住在5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一间7平方米的小屋就是他的卧室兼书房。白天,把堆在桌上的东西搬到床上,写作。晚上,把堆在床上的东西搬到桌上,睡觉。然而,正是在这个比鲁迅的小房老虎尾巴还挤的地方,他对创作从不将就,语不惊人死不休,笔下流淌出的汉字之美,让人为之心颤。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对生活不讲究,衣食简朴,居所陈旧,习惯于粗茶淡饭。然而,学术中的吴老却容不得半点将就,始终严谨求实,探索不止,先后取得了吴示嵌类”“吴公式”“吴方法等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生活上不讲究,工作上不将就,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背后,是人生品位、人生格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在生活上过分讲究的人,必然会牵扯精力,耗费心思,导致对工作马虎将就,难以凝心聚力干事业。恰如鲁迅所言,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工作向高标准看齐,生活向低标准看齐,这句曾经为人们所熟知的话,在今天仍未过时。因为其中所蕴含的真谛,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展示了共产党人先忧后乐的情怀,是人格魅力的象征,有凝聚人心的力量。然而,在新的考验面前,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没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从焦裕禄、谷文昌到廖俊波、黄大发,一代代共产党人都是这么做的,也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敬重。

    刘亚楼将军曾说:我最厌恶那种房子越住越宽敞,汽车越坐越讲究,家具越换越漂亮,心思不用在工作上,而是专门在享受待遇上打转的庸俗作风。这种在生活上很在乎的作风要不得!时下,党政干部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拒腐蚀、永不沾的好传统不能丢,在享受待遇上打转的庸俗作风不能沾,工作和生活的摆位不能颠倒。个人生活不讲究,干事创业不将就,将心思与精力用在事业上,用在为人民谋福祉上,一辈子坚守初心,一辈子艰苦奋斗,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追求。

    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既是历史的镜鉴,也是现实的印证。我们党反四风,其中一条就是反对享乐主义。只有摈弃享乐主义,坚持与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不比待遇比工作,不比享受比贡献,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服务百姓,才能像黄大年那样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摘自“人民网”)

    【1】文章提及廖俊波、汪曾祺和吴文俊的例子,有何作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语境义。

    (1)“然而,在新的考验面前,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

    (2)“而是专门在享受待遇上打转的庸俗作风”

    【3】梳理并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1)小语用下列导图梳理了本文总的论证思路,请你完成空缺部分。

    (2)请简要分析第一部分中第⑤小节的论证思路。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奔向远方的路上,少不了同行的人。有人优秀,有人平庸,不同的人对我们的影响不同。有时,影响我们前进的,不是远方,而是与我们同行的人。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术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