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巴中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少市民家里的水龙头坏了或者是马桶漏水,常常不以为然,认为浪费不了多少。

    B世界十大地质奇迹简直是巧夺天工,令人终身难忘。

    C这部推理小说情节抑扬顿挫,充满悬念,让人很难猜到结局。

    D小区的绿地内该种菜还是种花,居民莫衷一是,物业很为难。

     

  •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历史街区保存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物遗产资源,较为完整并真实地____________着地域传统文化,是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天津市近代外来历史文化街区____________了天津的地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的发展过程,____________着天津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

    A.传承     证明     记实

    B.传递     证明     记实

    C.传递     见证     承载

    D.传承     见证     承载

  • 3、下列复句类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承接复句)

    B.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并列复句)

    C.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 选择复句)

    D.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因果复句)

  •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范进中举》作者是清代吴敬梓;《三顾茅庐》选自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红楼梦》作者是清代曹雪芹,该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

    B.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落英”代指落花,以“桑梓”代指家乡,以“布衣”代指平民,以“汗青”代指史册,以“巾帼”代指女子,以“蛾眉”代指男子。

    C.《孟子》是“四书”之一,儒家经典著作;《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

    D.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动作的发出者一般是为了表示庄重之意。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孙亮方食生梅

    孙亮方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注释]①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昊的皇帝。②黄门:宦官。③中藏:宫中仓库。④渍:浸、蘸。⑤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⑥服:认罪。

    1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1)实不敢

    (2)易知耳

    (3)中外俱湿

    2翻译: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

    3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孙亮是如何证明老鼠屎是黄门刚放入蜜中的?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隐含的两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描写了古寺的肃穆幽深和宁静,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某校九年级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各小组以“诗词之美”和“雕塑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根据诗歌内容,下面诗句空缺处应填入哪一个词语?为什么?

    春风知别苦,不遣______青。(A.松枝 B.柳条)

    理由:

    (2)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小明同学想为大赛宣传写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帮他补写出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雕塑之美]

    (3)下面是某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众所周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雕像从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端庄秀丽,体态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人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

    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_____________”后加“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请完成下面的古诗文探究梳理任务。

    (1)古诗中有很多名句含有比喻义。如李商隐《无题》中“_______________”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在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既写出了自然界的风雨变化,又包含着唐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是王维笔下奇特壮丽、意境雄浑的塞外风光。杜甫客居秦州,更鼓响过,行人断绝“________   ________”。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一种文化象征。你积累了哪些写“黄河”的古诗文?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先与最后

    鲁迅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箴了。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陈的,然而也会因了竟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竟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徉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竟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国人的心态

    国人的表现

    后果

    最先

    (1)______

    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

    凡事“不易有改革”

    (3)______

    最后

    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2)______

    (4)______

    国家“土崩瓦解”

     

     

    2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改句:见胜利则纷纷聚集,见失败则纷纷逃亡。

    3作者认为中国将来的脊梁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院落

    韩慧彬

    ①我迷恋月光下的事物由来已夂,即使含着虚伪,也比灯红酒绿、夜夜笙歌来得真实。今夜,月华如水,银辉遍地,竹影碎摇,穿林带叶,就让我顺着月光洒落的方向,对月光院落展开一次深情的凝望。

    ②院落的青石板路面上还散发着人间烟火的味道,但它只能在月光下以倔强的性格、静默的姿势守望。涂改院子的黑色剪影,一向是月光的权利。锯齿状的屋檐也表现得俯首帖耳,表情恭顺而生动。露宿院落的妻,当仁不让地成了月光院落的主人。劳累的鼾声夹杂着不知疲惫的蛙声,此起彼伏。恍然惊醒的她或许感到了深夜的凉意,想掀起薄被裹住身体再入梦乡,不料拉抻的却是屋檐下的一卷月光,不得不起身回屋,倒床安眠。

    ③月光本来是比较慵懒的,它没有任何急于要完成的任务,醉卧沙场的明亮铠甲和横陈竖列的葡萄美酒,它定会一视同仁,所以它具有随遇而安的本性。

    ④月光泻入江水,就不得不与大江为伍,成就“月涌大江流”的奇观。月光与院落相伴,则以修改院子、戏弄阴影为赏心乐事。劳作一天后的院子,是很愿意接受月光的清洗和抚慰的。衣服堆放在脚盆内,尚未晾晒,它们阴暗凹凸的轮廓,是按照月光的意愿涂抹的,它们的线条呈现出月球上环形山的形状,这种涂抹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让月光找寻到家的感觉。

    ⑤院子里,妻种的兰花、刺玫、紫苏,还有一些野草闲花,在月色中显得愉悦安详。它们白天争奇斗艳的好胜心,在月光的统一调度安排下荡然无存。因为月光之色的公平仁慈,不以价值高低而对谁有所偏私厚爱,所以,一把久遭遗弃的小竹椅遍体发亮、熠熠生辉。它,为这午夜的辉煌而深受感动,热泪盈眶。它,也因此成为月光的皈依者,以受过伤害的名义,郑重地倚躺在院落一角,与心有善念的月光握手言和。

    ⑥随着后半夜转凉,跌落地面的月光就开始咀嚼寂寞,同时开始艰难地搜寻墙角的一条虫,或者一只乱舞的飞蛾,希望借助它们的爬行或者飞行,重获驿动的生命。院落很静,一片月光就是所有的月光,抬头看到的是月影下的瓦楞草在风中摇摆着它的人生。还有就是长宽一致的一方月夜,像一口方井,让我仿佛看到白光之下一群打水的人和一路落下的水渍。井台边不小心洒下的井水,没有目标似的流淌。井台边发生的陈年旧事像一杯酒,不能尝,一尝就会醉,醉了就会心痛。

    ⑦在父亲堆起的麦垛上望过月,在阳台上望过月,在旅途上望过月,月光下的人生透着湿漉漉的分量,又怎能轻易提得起,怎能轻易放得下?人生不能重新选择,月光少年的马蹄只是无羁岁月的一个印记,能重新选择的最多只有在一个美丽的月夜,让月光打湿睫毛、打湿发肤、打湿心灵。

    ⑧安静,让院落如此美好。高层住宅的鳞次栉比、都市霓虹的意乱情迷,早已无法让明亮的月光照到城市人的窗前。在被明晃晃的城市的夜一次次刺痛心灵之后,才猛然发现:只有院落的月光,才能将善感的纸笺打湿;只有淡泊的秋天,才会在心头泛起涟漪。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作者面对院落事物时对月光产生了哪些不同感受?按提示在表格的空白处填写恰当内容。

    院落事物

    作者对月光的感受

    青石板、屋檐

    月光是黑夜的掌权者。

    ________

    月光具有随遇而安的本性。

    花草、小竹椅

    _________________

    虫、飞蛾

    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妻种的兰花、刺玫、紫苏,还有一些野草闲花,在月色中显得愉悦安详。它们白天争奇斗艳的好胜心,在月光的统一调度安排下荡然无存。

    (2)井台边不小心洒下的井水,没有目标似的流淌。井台边发生的陈年旧事像一杯酒,不能尝,一尝就会醉,醉了就会心痛。

    3当月光遇上院落,院落就有了怎样的特点?

    4文中第⑦段写到“在父亲堆起的麦垛上望过月,在阳台上望过月,在旅途上望过月,月光下的人生透着湿漉漉的分量,又怎能轻易提得起,怎能轻易放得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月光下的人生透着湿漉漉的分量”的理解。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

    韩浩月

    ①作家是最该有书卷气的一群人。中国现代作家中,书卷气十足的人太多了,几乎有一个算一个。如果尝试在还活着的当代作家身上寻找书卷气,不是没有,而是不多。书卷气就这样从一个群体身上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②我经常接触一些读书人:读的书挺多,各有所长,但依然没有明显的书卷气。以我为例,我偶尔对着镜子试图说服自己——这是个读书人,内心却很难承认,因为表情里有焦虑,眼神里有浮躁,性格里有戾气,尽管用了十八般武艺去镇压,但还是不行。读书人该有的视野的开阔与远大,内心的安宁与淡定,都远远不足,仍然是一粒飘在这个喧嚣时代的尘埃。

    ③书卷气并非读书就能带来的,它是内在格局与外在本领的结合。内在格局不说了,这个很难说清楚,也没法给出标准要求;外在本领则可以一五一十地拿出来,简化为七个字:琴棋书画诗酒茶。前五项本领基本丢了,酒和茶倒被传承了下来,只是很多时候也是瞎喝,连借酒浇愁的境界都达不到,茶也难品出多少滋味。

    ④外出参加活动,我被别人当成文人墨客。每当活动进入题字留念这一环节时,我总是仓皇出逃,万万不敢在人家精心准备的上等好纸上留下别别扭扭的字迹。要知道,能写一手好字,在从前是读书人的标配。

    ⑤书卷气真的不单是一种气质,它更像是一种人格与技能的合成,人格要高尚,要有悲悯、有关怀。这样的人格需要漫长的阅读与思考才得以炼成,还要经受得住天性的考验。有些人天性不好,伟大的人格经常被邪恶的天性给淹没了;至于技能,那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漫长的时间才得以成为随身本领的——琴棋书画这四样,哪样不得浸淫十年以上?

    ⑥所以,书卷气的消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不够用。以前的读书人,有的是时间,木心说从前车,马,邮件都慢,说的已经是工业社会中后期的事情了。再往前推,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对读书人来说,时间更是富裕,就算是埋首故纸堆也埋得起。但凡有些灵气,读书人都不会读成书呆子,而会成为受尊重的社会贤达

    ⑦现在的读书人身上缺少书卷气,大约与没法把读书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职业有关系。在当下,谁敢说能够单凭写作或者贩卖大脑里的那些知识养家?除了走到塔尖上的少数著名作家,绝大多数读书人还得用另外一项技能糊口。读书更多时候是一种休憩或寄托,遇到生活不顺,这点寄托便也干脆不要了。

    ⑧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可见书卷气是写在脸上的。但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更多的人开始读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有人说读什么内容很重要,通过什么介质读不重要。这个说法成立,读屏只要读的是精品、经典,是有体系、有思考的内容,一样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是在大数据的智能推送以及社交媒体对人性的精细揣摩下,重复信息及无用信息如洪流一样,让人身陷其中无力自拔,读书人也中了招。

    ⑨眼下我们意识到书卷气很重要,是因为农业社会留下的文化记忆太过深刻,并且时常让我们觉得,书卷气虽然抵御不了被时代车轮碾轧的痛楚,但起码会带来一点安慰。

    ⑩为了这点安慰的光亮,整个社会开始重视书卷气,开始寻找具有书卷气的人。一个普通人拥有书卷气,也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与欣赏;一名演员拥有书卷气,他便拥有了更多的机会。

    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人该奋起,不该放弃。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2月4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划线句把“我”比作一粒尘埃,形象地写出了“我”在这个喧嚣时代内心的焦虑、浮躁。

    B.第⑦段划线句用反问句式,强调“没人敢说”,也分析了“很多人没把读书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职业”的原因。

    C.“读屏”能读到更多精品、经典,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所以,要大力推崇“读屏”。

    D.本文从“读书人消失了书卷气”现象入手,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读书人该奋起,不该放弃”的观点。

    【2】结合选文,概括读书人丢了书卷气的原因。

    【3】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该材料插入文中哪一段后面最为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陈道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自己一直坚持读书,每晚都要看一两个小时。他说:看书的人不少,但都是看过就忘了,而真正读书的却不多,因为读书是读完这些文字还要好好用心去想想,这样走心读书的人真不多。早在2005年冯小刚就说过:陈道明是演员里读书最多的一位,尤其是中国的古典文学,同时书法上也每天都练,写得一手好字。……从有明星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明星了。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1914年12月,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爱迪生一生的心血在这场灾难中付之一炬。第二天早上,面对浓烟和废墟,爱迪生平静地说:“灾难自有它的价值。瞧!我们往常所有的谬误都给烧得一干二净,感谢上帝,这下我们又能够从头再来了。”三个星期后,爱迪生推出了他的第一部留声机。

    以上述故事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标题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用与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