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作者孔子,名丘,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C.同样以母爱为主题,泰戈尔与冰心分别借助金色花、荷叶这种具体形象来寄托情感。
D.《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2、下列关于例句中语言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例句: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一句使用比拟修辞,“卧”字赋予小村庄以人的动作情态。
B.“这是张小水墨画”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城比作水墨画,生动形象。
C.这句话中的“山坡”“房顶”“上”“名手”等词语都是名词。
D.“古老”“狭窄”是形容词,“这是张小水墨画”中的“张”是量词。
3、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A.我们从郑振铎的《猫》一文中感受到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主要源于他对猫的喜爱。
B.《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作家伊索。
C.《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些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D.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四个词都是代词。
赫耳墨斯觉得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亘古(ɡèn) 殷红(yīn) 譬如(pì) 诲人不倦(huì)
B.钦佩(qīn) 挑逗(tiǎo) 骨碌(ɡǔ) 忧心忡忡(chōng)
C.诘问(jié) 元勋(xūn) 矜持(jīn) 忍俊不禁(jīn)
D.炽热(zhì) ##dot## 校对(jiào) 丰饶(ráo) 锲而不舍(qì)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抓住了济南“温晴”这一特点,描绘出一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美景。
B.《雨的四季》一文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C.《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D.《散步》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用一个“熬”字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面对漫长的严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经受的磨难之巨大。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贮蓄(zhù) 琢磨(mó) 称职(chèn) 哄堂大笑(hǒng)
B.炫耀(xuàn) 分歧(qí) 谥号(yì) 畏罪潜逃(qiǎn)
C.虐待(nüè) 滑稽(jī) 嗔怪(chēn) 拈轻怕重(niān)
D.絮叨(xù) 亘古(gèng) 晕车(yūn) 截然不同(jié)
7、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 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C. 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蹦跳。
D. 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8、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②及其家穿井
③闻之于宋君
④身亡所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3】(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通过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4】寓言就是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请说说你对第一则寓言的理解。
9、[分门别类辑诗文]下面是根据“古诗文创作手法”整理的古诗文,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
手法 | 古诗文名句 | 出处 |
动静结合 | ⑴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 | 李白《峨眉山月歌》 |
运用典故 | ⑵强欲登高去,__________。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虚实相生 | ⑶___________,若出其中。 ⑷__________,若出其里。 | 曹操《观沧海》 |
借景抒情 |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李白《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 |
景中寓理 | ⑹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10、江城的光
李御
①列车载着一千多名工人,穿山越岭,向鄂西南的一个工地进发。车至乌龙泉火车站,已是夜晚。火车停下来,我随大伙儿走下车厢,在站台透气。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看到了站台前方的一片灯光。那片灯光再往前,就是武汉市区光的海洋,从豆灯如萤的山村,一下走进这光的世界,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②一位巡道大叔路过,好奇地问道:“小伙子,看什么哩?”
③“看光!远处的光。”
④大叔乐了,说:“我天天晚上在站台里,也没觉得这光有啥值得看的。”
⑤我激动地告诉他:“我们那个山村,只有煤油灯,还得省着用。这里不一样,这光,一眼看不到边。”
⑥大叔听了,没有再笑,反而很热情地对我说:“那你多看看吧。”
⑦这好多年前发生的一幕,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被这片光吸引,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
⑧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喻家山下的校园内漫步徜样,看路边的树木,看盛开的花草。但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周末的晚上,我有时也会去学校旁边的街市,静观那些居民区的万家灯火。
⑨在校时,因囊中羞涩,很少上街品尝武汉小吃。记得有一回,给一家报纸投稿,得了十多元稿费,我便邀约室友去大东门小吃街。那次我们品尝了不下十种小吃,热干面自不待言,春卷、豆皮、欢喜坨、锅贴,我们都尝了尝。那份难得的口福,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晚上,从大东门小吃街回学校,我们踏着一地月光,唱着当时流行的歌曲,心满意足,其乐融融。
⑩这座城市,处处与光有关。还记得当年离学校一站多路,有一个破旧的居民区,烂泥田、杂草地簇拥在颠簸的道路两旁,此地,原叫鲁巷。后来,这里变成了光谷高科技产业园,园区里诞生、开花、结果的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说到“鲁巷”,人们已慢慢淡忘,但说到“光谷”,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耳熟能详,现在的光谷,成了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成了居住、休闲、购物的热门之地。
⑪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
⑫前些年,我因脚烫伤,在家休息。准备做晚饭时,发现液化气瓶没气了。那时还没用上管道天然气,无奈之下,我给认识不久的出租车司机熊师傅的寻呼机发了一条信息。没想到,一刻钟后,熊师傅就扛着煤气罐“吭哧吭哧”上了楼。
⑬我赶忙道谢,请熊师傅喝茶。“喝什么茶呦,我还要跑生意!”熊师傅粗声大气。我把换气的钱。的士费、搬上六楼的辛苦费一起递给熊师傅。换气的钱他收了,其它一概拒收,还是那副粗门大嗓:“你这个人好啰嗦,一点小事,我还收钱?”
⑭熊师傅麻利地帮我换上气罐,然后扛上空气罐下楼。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依然气高声大:“你脚没好之前,莫到处晃,有事打招呼。”
⑮粗门大噪嗓的背后,是一份豪气与仗义。这也是我对武汉人的印象。
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这座城市彰显了英雄本色。太多的英雄群体与个体,太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每时每刻都在涌现。当我从媒体上了解到这些人物与故事时,我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我知道,武汉人就是这样——敢打善拼,是英雄的人民。
⑰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小区的普通保安,名叫黄和义,快六十岁了。疫情防控期间,他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有求必应。大年初一,一家业主发现楼上漏水,而楼上的住户在国外。那位住户向黄和义求助,告知黄和义钥匙放在二十公里以外的亲戚家。许多交通工具停摆,黄和义四处打电话求人,终于取回了钥匙,开门修好了漏水管道,为楼下住户救了急。大年初二,小区一位老人发高烧、咳嗽不止。黄和义知道后,热心帮忙联系急救车将老人送院治疗。黄和义三个多月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小区保安室。
⑱后来,我见到他,对他说:“老黄,你真不容易呀!”
⑲黄和义笑了笑说:“也没啥,大事来了,大家一起扛!”
⑳从来到这座城市求学,再在这座城市安家、立业、定居,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相处,我越发感到,无论是熊师傅,还是黄和义,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点点微光。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就让这座城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㉑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
(《人民日报》2021年02月01日第20版)
【1】请你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标点在内不超80字)
【2】文章第⑮段的划线句子“这也是我对武汉人的印象”,你觉得作者对武汉人的印象有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标点在内不超40字)
【3】在你的身边也一定有像武汉人一样的人,他们让你觉得生活的温暖与美好,请你举出一个例子,并说说你的感受。(标点在内不超80字)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往南看,千佛山懒懒的倚着一些白云,一声不出。往北看,围子墙根有时过一两个小驴,微微有点铃声。往东西看,只看见楼墙上的爬山虎。叶儿微动,像竖起的两面绿浪。往下看,四下都是绿草。往上看,看见几个红的楼尖。全不动。
绿的,红的,上上下下的,像一张画,颜色固定,可是越看越好看。只有办公处的大钟的针儿,偷偷的移动,好似唯恐怕叫光阴知道似的,那么偷偷的动,从树隙里偶尔看见一个小女孩,花衣裳特别花哨,突然把这一片静的景物全刺激了一下,花儿也更红,叶儿也更绿了似的;好像她的花衣裳要带这一群颜色跳起舞来。小女孩看不见了,又安静起来。槐树上轻轻落下个豆瓣绿的小虫,在空中悬着,其余的全不动了。
(节选自老舍《齐大的校园》)
(2)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
(节选自张爱玲《秋雨》)
(3)沅州上游不远有个白燕溪,小溪谷里生长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桠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游白燕溪的可坐小船去,船上人若伸手可及,多随意伸手摘花,顷刻就成一束。若崖石过高,还可以用竹篙将花打下,尽它堕入清溪洄流里,再从溪里把花捞起。除了兰芷以外,还有不少香草香花,在溪边崖下繁殖。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眩目的奇葩,那种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
(节选自沈从文《湘行散记》)
【1】品味下面句子,说说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往南看,千佛山懒懒地倚着一些白云,一声不出。
【2】根据你的理解,标出下面句子的停连。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3】请你仿照示例,从景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材料(3)的内容。(不少于80字)
示例:我赏析的是材料(1)中第段的内容。这段景物描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整个儿校园是一幅静美的画,就连大钟的针儿都是偷偷移动,唯恐惊醒这校园的静谧。一个突然出现的穿花衣裳的女孩,如一道涟漪荡漾开来,让寂静的画面变得灵动。一会儿,随着女孩的走开,一切又安静了。这有动有静的画面,牵动着我美妙的想象。
12、按要求写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它可以驱赶心灵的黑暗,带给人光明、温暖、友爱、力量、信心、希望……蓦然回首,在你成长的道路上,谁曾经为你点亮过心灯?或者,你又曾点亮过谁的心灯?
请以“点亮心灯”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