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不合逻辑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把萧红的《呼兰河传》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一个女作家对童年生活的小城的文学化回忆的话,那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B.根据举报者提供的线索,执法人员经过周密计划,将不择手段仿造假冒产品的三名犯罪分子抓获归案。相关部门将对犯罪分子处以重惩。
C.今天的彩排,本是两节课甚至一个上午就可完成的事,可是老杨故意拖时间,找了我们不少的茬,结果一天下来都没把彩排弄好。
D.在刚刚过去的“双11”活动中,她趁着网购促销活动之机,为一家老小购买了中国生产的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羁绊(pàn) 毁家纾难(shū) 撮弄(cuō) 一鳞半爪(zhǎo)
B.数说(shǔ) 啼饥号寒(háo) 狙击(zǔ) 造谣中伤( zhòng)
C.信笺(jiān) 生拉硬拽(zhuài) 书蠹(dù) 面面相觑(qù)
D.稽首(qǐ) 日薄西山(báo) 清癯(qú) 如椽大笔(chuán)
3、同学们高考结束后参加体育运动,最不适宜一个人参加的一组活动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丙 B.乙丙 C.甲丁 D.乙丁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如《短歌行》《观沧海》。
D.《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 乃纵反间于燕。
C.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 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正既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又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方式;公正既是伦理的,又是政治的,还是法律的。古代人对“公正”与“正义”的痴迷,东西方相同。古代人的智力尚未发展到精密区分的程度,在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公正”与“正义”通用。
西方人对公正的学术表达,一般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公正是一种免于极端的中间状态,中国的翻译者也将亚里士多德的“公正”翻译为“中庸”,这也许是古代中西相通的一种表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称,“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极穷会觊觎他人的财产,易犯小罪,极富则恣意妄为,易犯大罪。唯有中产阶级才具有中庸的美德,是城邦最好的统治者。相似的表述同样存在于《论语》之中,“过犹不及”是最精练的提法,相似的,“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最佳的状态则是“中行”。年少时,血气未定,壮年时,血气方刚,年老时,血气已衰。因此,要做个君子,就必须在不同时期要“三戒”:戒色、戒斗和戒得。
西方后世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归结为两个基本范畴: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分配正义是讲一个人的所得应该与他的身份、财富、地位和才能成正比的关系。几个人合伙做生意,投钱多的人得到的回报就越高。分配正义是贵族政治下的正义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矫正正义是讲原本平等的人因为他种原因而不再平等,比如杀人与被杀,打人与被打,那么就需要矫正,将不当多得一方的所得矫正给不当所失的另外一方。矫正正义是平民政治下的正义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后世的法学家延续了这样的思路,当哈特把“法治”理解为“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时候,他对正义的看法也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前者类似于矫正正义,后者类似于分配正义。
优士丁尼在《法学阶梯》中开宗明义地说,法学就是关于正义的学说,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他的应得。法律的基本原理有三: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康德则把优士丁尼的三原则衍生为法律权利与义务的三个公式,第一,“正直的生活”,换言之,人是一个目的,而不是他人达成目的的手段。这是“我”的生活准则。第二,“不侵犯任何人”,这是社会交往的一般原则,涉及“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属于公法的范畴。第三,“把各人自己的东西归还给他自己”,这是指我自己与他人一起加入到生活的生活,涉及“我”与“特定他人”的关系,属于私法的范畴。这样,“我——特定他人——不特定外在世界”的三维关系如果和谐一致了,就可以达成正义的法律秩序。
(选自徐爱国的《“法律与公正”的古今观念比较》,有删节)
【1】下列关于“公正”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公正与人们多个生活领域相关,它既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又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方式。
B. 古代东西方人们对“公正”与“正义”痴迷,他们眼中的“公正”与“正义”可以通用,是因为当时他们在智力上尚未发展到精密区分的程度。
C. 极端的中间状态是古代中西方文化在“公正”上都在追求的,所以中国的翻译者将亚里士多德的“公正”翻译为“中庸”,是有道理的。
D. 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唯有中产阶级才具有中庸的美德,是城邦最好的统治者”和《论语》中所说的“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都可理解为是对“公正是一种免于极端的中间状态”这一观点的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都关注了“平等”这一话题,虽分属于贵族政治和平民政治两个范畴,但都体现了平等原则。
B. “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是哈特对“法治”的理解,前者类似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后者如同“分配正义”。
C. 优士丁尼认识到法律与正义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他强调法学应当关注给予每个人他的应得这一观点。
D. 康德提出的法律权利与义务的三个公式建立在优士丁尼的三原则基础之上,二者都思考了个人、他人、外在世界这种三维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中提出想成为君子必须在不同时期要自我调整,做到“戒色、戒斗和戒得”,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行”才是君子应当有的最佳状态。
B. 根据“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现行的分配形式中的“按劳分配”和“效率优先”原则都类似于“分配正义”。
C. 在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根据康德的三个公式,我们如果构建了“我——特定他人——不特定外在世界”的三维关系就能够达成正义的法律秩序。
D. 在康德看来,在权利义务上法律应当既要认识到人是一个目的而不是别人达成目的的手段,也要关注公法领域和私法领域。
7、《登岳阳楼》
(1)《登岳阳楼》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无边的雄浑景象。
(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生活窘迫之境,他在《登岳阳楼》一诗中对此进行直接描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登岳阳楼》中,诗人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不禁感伤涕零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8、填空。
“______________”写远闻,“______________”写近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平和。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10、默写。
(1)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4)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5)借书满架,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6)_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7)水至清则无鱼,__________________。(班固《汉书》)
(8)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_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明确显示了诗人热爱山川田园的天性。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典故,展现了诗人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
(3)《兰亭集序》中表现作者用相对的观点看待生死有所顿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句开篇点题,简要概括煤炭开采的过程,气势非凡,写出了煤炭所蕴藏的能量,亦即人的才智。
B. 后两句将煤炭彻底人格化,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和心愿完完全全融进煤炭,给了煤炭以生命和心志。
C. 这首七言律诗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了煤炭的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D. 于谦的这首托物言志的作品,作者句句运用比喻、拟人,语语双关,运笔自如,情感深沉,意蕴浑然。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13、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旬日而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
(选自钟嵘《诗品》,有删节)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限五处)。
【2】谢灵运是我国________(诗派)的重要代表,文学史上的“大小谢”是指他和________(人名)。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对谢灵运诗的评价。
14、有人半是调侃半是无奈地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重视而又人人不读的名著。”说到“名著”或“经典”,有些人常常将其与黄袍马褂之类的衣物和孔乙己之类的人物联系在一起,视之为“落后”或“迂腐”的象征。但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阅读经典能使你的目光更为深远,使你的感情日益丰富,使你的举止更加高雅,使你的谈吐更为脱俗,当然,也会使你笔下的语言更为优美……
上面的这段文字带给你怎样的启示?从阅读过的《论语》《红楼梦》《乡土中国》等中外著作中,至少选择两部作品,结合其中的精辟语句或人物、情节,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阅读经典带给你的感受、启迪。要求:感情真切,富有文采,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