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③“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会一阵风刮过了事,餐饮企业不能幻想公款等高消费卷土重来,要在经营方向、策略、方式进行全方位调整。
④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倍感头疼。
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从我国快递事业的发展速度来看,完善制度标准,细化相关规定已是刻不容缓。遏制快递垃圾污染当尽早规划,长远打算,以防养痈遗患。
②在动如参商又静如棋局的星空里,科学家们看到人类的未来,政治家看到月球新开垦的殖民地,科幻小说家看到地球人与火星人不可思议的星际大战。
③这几位宇航员春秋鼎盛,他们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驾驶和操作航天器,探索宇宙奥秘,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在新零售的大潮下,各路电商大举向线下拓展,新零售场景营销可谓无所不至,随时随地可实现购买。
⑤一幅尘封了100多年的油画经过专家对颜料的化学分析和对画布进行X光扫描,被认定为梵高的真迹,这颗沧海遗珠终于可以在世人眼中大放光彩了。
⑥真正的长者并不是好为人师,他们常通过一言一行来濡化后学者;而当人们在各种诱惑下迷失了方向时,只有那些心中充满正气的人方可抗颜为师。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⑤⑥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B.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C.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立基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D.社稷是太阳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为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后便用“社稷”来代称国家。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能用括号中的词替代的一项是( )
A.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B. 树色一例(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C. 但杨柳的丰姿(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D.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享受)了。
5、小王遇到挫折一蹶不振,作为他的朋友,你想用一句古诗文激励他,让他振作起来,以下各句你会选择( )
A.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B.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C.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鸣呃。
D.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画和文化诗篇。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人和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的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点滴笔墨绘就出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意蕴无尽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之中,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与诗词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
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山水画一旦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富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古代山水画家都是受到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其作品的意境美还体现出一种人文之美,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东晋画家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是江浙一带生活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出“向往山林”的隐逸情怀,而此种情怀又与儒家“山水比德”的思想相契合。宋代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场面壮观,却营造出出奇静谧的意境,天地间的皑皑白雪相互映射出虚幻的冷光,沉醉于这种虚静恬淡的意境会自然领悟到何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西方绘画不同,我国传统绘画侧重于情感与表现,而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齐白石认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盲目追求形态真实,忽视了神韵营造,就会使创作落入俗套。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画者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将情感和观念融入对自然的艺术化处理中,从而实现意境美深化表达的目的。
(摘编自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的山水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从而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B.题画诗为实现画者、观者的情感沟通而作,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
C.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是无法体会画家寓于画中的丰富情致和韵味的。
D.作者认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绘画侧重于“表现”,西方绘画侧重于“再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段开篇明义,以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内涵分析为基点,展开全文论证。
B.本文采用“总分”结构,从四个角度纵向深入探究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不同体现。
C.本文论证方法多样,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D.本文论据翔实可靠,列举戴逵和范宽的画作,说明了儒道文化对山水画的影响。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江州,卧病浔阳,无丝竹之声,早晚只能听到“________________”,即使有一些山歌村笛,但也是“________________”。
(2)“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离骚》中,屈原写到小人嫉妒自己德行美好而造谣诽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未来团聚的幸福想象,满腹的寂寞思念,只好寄托在将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
(3)白居易《琵琶行》中,多次描写月亮来表达情感、烘托氛围。以写月来表达离愁别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以写月来烘托曲终人静、余音绕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9、《劝学》(节选)(荀子)
(1)君子曰: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輮使之然也。
(3)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7)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郯子、苌弘等人虽是贤者,但与孔子相比,“_____________”,而孔子以他们为师,其原因是人们懂得道理有先后,“_____________”,如此罢了。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一句,写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一句,写自己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____________”借“谦谦君子”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道德修养;“____________”引“网开一面”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
(2)《红楼梦》林黛玉的形象创作与李贺《李凭箜篌引》有关联。潇湘馆、湘妃竹与李诗中的“____________”所用典故相同,林黛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及其芙蓉花签与李诗中的“____________”存在文化关联。
(3)鸥鸟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存世俗机心,不以世事为怀。由此,诗人喜将鸥鸟意象写入诗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白居易的《南湖早春》,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衴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1】颔联中“乱”和“平”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做简要赏析。
【2】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善,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修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然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修道德 修:修饰
B.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盛:高尚
C.因家于齐焉 家:安家,居住
D.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绌:排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B.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C.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D.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
B.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即此意。
C.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泛指短箭。
D.老莱子,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道家的代表人物,道教认为老莱子是老子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化身。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B.孔子问礼归来,告诉自己的弟子,老子就像是一条龙,自己不能了解他,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C.老子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就离开周都。
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6】选文中,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14、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央视《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词是“告别”。主持人在节目开场说的一番话让人回味:
告别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天的告别;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或体验。请联系材料和生活实际作文,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