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文)选出下列加点字音、形、义正确的一项( )
A. 妖娆(ráo):娇艳美好。 折腰:鞠躬,倾倒。 留滞: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襁褓 (qiǎnɡ bǎo)
B. 田圃(fǔ):田地。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丝缕(lǚ):丝线。 凝望(nínɡ wànɡ)
C.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 喧嚷(xuán):大声喊。 冻僵(jián)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D. 颤抖(zhàn dǒu) 干枯:枯黄焦黄。 微漾(yànɡ):微波荡漾。 唯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全班同学都去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了,只有我没有去。
B.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我终于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涵。
C.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做好工作的前提。
D.假期里,大家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3、下列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最适合的一组排序是( )
如果我是中学语文老师,会怎样教学生? 。那么,答案就有了。
①让我回顾一下,在我的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
②我没当过中学老师,但我当过中学生。
③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回答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
④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
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空犷(kuàng) 玄虚(xuán) 呢喃(nán) 惟余莽莽(měng)
B.眺望(tiào) 促狭(jiá) 譬如(pì) 眼花潦乱(liáo)
C.阴晦(huì) 赞誉(yù) 灰烬(jìn) 忸怩作态(ní)
D.妄想(wàng) 解剖(pāo) 豢养(huàn) 孜孜不倦(zhī)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临近春节,商场里新增了糖果、对联、速冻饺子、山核桃等年货专柜。
B. 一到秋冬季,不少人就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瘙痒甚至皲裂等。
C. 漫步于风光旖旎的大明湖畔,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D. 为防止水灾之后无疫情,医务人员日夜巡查,吃住都在堤岸上。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演讲赛场上,选手们信心十足,夸夸其谈,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地赞叹。
B.当代中学生无时无刻都要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敢于向困难挑战。
C.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D.在“语文主题阅读”活动中,同学们煞费心机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7、选出下列加点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缄默(jiān) 带(dài)口罩 振聋发聩(kuì) 不修边幅
B.字帖(tiè) 狙(zǔ)击战 矫揉造作(jiǎo) 李代桃僵
C.娉婷(pīng) 免疫(yì)力 挑拨离间(jiàn) 走投无路
D.秀颀(qí) 气溶(róng)胶 气冲斗牛(dòu) 销声匿迹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ǐ)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1】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________)
(2)迷惑失道(________)
(3)遂得水(__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___)
【2】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潼关城的地势(_____)(选用该诗中一字填空),从诗中可以看出古城地理位置具有(_____)(填一四字词语)的特点,是一天然关隘。
【2】作者笔下的景物,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试结合诗歌三、四两句具体分析。
10、“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干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在讨论。某学校七年级一班要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围绕活动的主题,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方案。
示例:爱国人物故事会
(2)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推荐一则“爱国"名言或诗句,并简要说说推荐的理由。
11、常识及诗文默写填空题(每空1分共13分):
①《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 》。
②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散文是《 》。
古诗文默写(联系上下文,写句子)
③风烟俱净,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鸢飞戾天者, ;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⑤好读书,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⑥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⑦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⑧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⑨ ,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⑩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⑪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⑫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2、名著阅读题。
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他最喜欢的歌叫《红辣椒》。它嘲笑白菜、菠菜、青豆的浑浑噩噩、没有骨气的生活,终于领导了一场蔬菜的起义。
①这段文字选自哪部作品?文中的“他”指的是谁?
②全文作者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说说作者对他的印象是什么?
13、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
小时候,他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他说不都差不多吗?
在学堂,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他去杂货铺做伙计,十字和千字常常分不清。掌柜生气了骂他。他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终于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凡是都看得破,想得通,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1】差不多先生的做人原则是什么?选文写了差不多先生的多件事,文中列举差不多先生的第一件事可概括为“颜色不分”,请仿照这一方法概括出其他任意两件差不多先生的事例。
【2】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差不多”为话题展开了讨论。
小晶: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事只求差不多即可,不必太较真。
小柯: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图大者当谨于微。
小华:如果你凡事只求差不多,那么你的人生就和别人差很多。
小宇:《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追求精益求精。
结合文章及以上同学的观点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14、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下面小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____、____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_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
④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⑤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晩。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依次填入选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 草长莺飞 花香鸟语
B.草长莺飞 花香鸟语 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
C.草木荣枯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候鸟去来
D.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B.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比喻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C.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由表及里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D.作者按照空间到时间的顺序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3】对选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运用描写,寓说明于其中,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准确。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的“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D.“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下列对选文行文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B.语言简练,典雅生动
C.词语丰富,句式多变
D.热情洋溢,瑰丽奇特
1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他人的欣赏如暖流滋润心田,让人获得奋进的力量;我们也要学会欣赏他人,欣赏他人会在自己心中播下善与爱的种子,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我们还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才会内心有光,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600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内容积极向上,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