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甘肃陇南中考三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王刚和李明在路上遇见了,他告诉他昨天他买了一套《初三总复习》。

    B. 对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大家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C. 江边垂柳,袅娜多姿,令许多游人不禁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D. 我们坚决执行《教育法》,认真学习《教育法》。

     

  •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扭(bié)  如()  丁mǎo)  躬尽瘁(

    B.) 生shū) 字tiē)  人不倦(huì

    C.复(huī)  修rùn) 商zhuó) 颠流离(pèi

    D.zhui) 拖)  胧(méng) 以身作

  • 3、表述有误的一项(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两句一联,共四联。通常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领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B.《秋天的怀念》《植树的牧羊人》《狼》《皇帝的新装》的作者分别是史铁生、让·乔诺、蒲松龄、安徒生。

    C.《论语》《孟子》是儒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列子》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D.“狼狈为奸”“狼心狗肺” “鬼哭狼嚎”这些与狼有关的成语都是贬义词。

  • 4、下列对名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林外史》中,周进和范进是作者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大、被科举制度弄得神魂颠倒、可悲可怜可笑的人物。

    B.祭灶这一天,祥子拉着曹先生回家时,侦缉队的孙侦探把祥子辛辛苦苦攒的准备买车的钱敲诈走了,祥子买车的希望第一次破灭。

    C.《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表现了孙悟空自尊好强、桀骜不驯和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特征。

    D.艾青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诗歌,充满着“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5、下面对名著中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36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C.《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D.埃德加·斯诺笔下有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贺龙: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记叙了他童年的生活和求学的历程,追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思念之情,同时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讽刺。

    B.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C.《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都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D.《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 7、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吃饱喝足后,肚子里不停地发出饥肠辘辘的叫声真让人难受。

    B. 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 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D. 对于重要的书,我们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梁惠王。王曰: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①叟:老人。②亦:这里是“只”的意思。③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④交征:互相争夺。征,取。⑤万乘(shèng)、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⑥餍(yàn):满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见( )          (2)苟( )

    (3)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3】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材料中孟子对梁惠王推行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木兰诗》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节选)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下面对《木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写得繁简得当,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十二”是确指,侧面表现了木兰卓越的军事才能。

    C.“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体现了她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园生活的眷念。

    D.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英勇无畏的爱国情怀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文中写木兰与家人团聚,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小明同学把他在放学路上看到的一幕画成了一幅画。请观察后回答问题。

    (1)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这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2)说说你看了这幅画的感想。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默写古诗文。

    阅读优秀的作品如同跟优秀的灵魂对话,能通过久经时间检验的优美语句获得丰富的人生阅历。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1)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________”,我们常常被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所感染;读陆游《游山西村》“(2)________________”,我们常常折服于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迎难而上;读杜牧《赤壁》“(3)________________”,我们常常为诗人生不逢时而感慨;读白居易《卖炭翁》“(4)卖炭得钱何所营?_______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我们常常对底层民众的悲惨处境深切同情;读韩愈《马说》“(5)__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常常让人为优秀人才的不幸命运而愤慨。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初中三年,同学们阅读了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也做了许多读书笔记。小扬同学准备在今天的阅读课上向同学们介绍他做读书笔记的三种方法,并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请你和他一起完成这次交流展示活动吧!

    (方法介绍)

    方法一:要点归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摘抄批注法:先摘抄一些词、句或段,然后写下感想、体会或评论。

    方法三:比较研究法:先确定研究问题,然后从大量作品中选取材料,比较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笔记展示)

    第一篇

    我用两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是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共有十篇文章,写了鲁迅少年时代一直到日本留学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第一篇到第六篇主要写童心世界,第七、八篇写青年时代面临人生道路的抉择,第九、十篇怀念师友,回顾了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经历。

    在我看来,《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底层人物的温情仁爱,写出了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悟,表达了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

     

    第二篇

    语段一: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语段二:那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无常》

    感悟批注①:你喜欢语段中这个无常形象吗?请阐述理由。

    质疑批注②:★ 作者写这个无常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三篇

    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我对他描写人物的方法产生了兴趣,于是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善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下面两个语段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作者对这两位恩师分别怀有怎样的感情?

    语段一: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藤野先生》

    语段二: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阅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后,小扬同学用“要点归纳法”写了第—篇读书笔记。请你阅读他的读书笔记,向同学们介绍“要点归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扬同学用“摘抄批注法”写了第二篇读书笔记,请你完成下面题目

    感悟批注①:你喜欢语段中这个无常形象吗?请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疑批注②:作者写这个无常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扬同学用“比较研究法”写了第三篇读书笔记,请你对笔记中的两则语段比较研究,帮他补充完整研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小扬同学的交流展示中,小周同学对第三种读书方法“比较研究法”颇感兴趣,课后他用同样的阅读方法对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进行了研究,从主题角度提炼出了一个关键词“磨难”,你能结合这两部小说的内容,以孙悟空和祥子为对象,帮助他阐述提炼出这个关键词的理由吗?虽然两人都经历了“磨难”,但结局不同,你能分别写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石块

    李良旭

    1977年冬,那是恢复高考制度后,在冬季举行的第一次高考。班主任亲自送我们几个参加高考的学生到县城去参加高考。天气很冷,天空上还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可是我们一点也不感觉到寒冷,脸颊红扑扑的,不知是冻的,还是激动的,心头似一团火在燃烧,火热热的……

    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老师还不住地殷殷叮嘱着大家。其实,这些叮嘱,老师在课堂上、课堂下,说过无数遍了,不过此时此刻,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那么亲切、悦耳,眼前仿佛像撒上了一缕温暖的阳光。

    路过一条小河,老师停下了脚步,他从地上捡起一枚小石块,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谁能将这枚小石块漂浮在这水面上?”

    同学们不禁哑然失笑。心想,老师您这是怎么了?石块是没有浮力的,只有木头、塑料、纸张这些东西才能浮在水面上,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啊。

    有几个同学还煞有介事地拿出纸和笔,要计算出小石块与水面应该摆放出多少角度、多少曲线、多少函数才能将小石块漂浮在水面上。不一会儿,草稿纸上就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计算公式、数据和图形。

    雪花落在上面,纸张湿润了……

    同学们沮丧道:“老师,我们将学过的各种公式都用上了,也没有计算出能让小石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正确答案。”

    老师淡淡一笑道:“同学们,要让这小石块漂浮在水面上很容易,根本不需要什么深奥的方程计算和函数的解析,只这么简单一下,就能让这枚小石块漂浮在水面上。”

    说罢,老师将身子微微地向后一仰,然后身子往前一倾,将手中的小石块用力一削,这枚小石块就在水面上打起了水漂。小石块欢快地向前跳跃着、起伏着,水面上荡起一道优美的弧线。

    小石块真的漂浮在水面上了。

    大家情不自禁地纷纷鼓起掌来。老师又说道:“同学们,你们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想必大家心里都很紧张,其实,考试的时候,千万不要死搬硬套、墨守成规,要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才是一种智慧和聪明。今后,你们还要参加无数次人生的高考,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这样才会跟上这个飞速发现的时代!”

    雪花还在纷纷扬扬地飞舞着,落在脖颈里,感到那雪花是暖暖的。大家不约而同地两手中的小石块用力削向水面。顷刻间,一枚枚小石块贴在水面上欢快地向前跳跃着、起伏着。水面上,划开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像绽放出绚丽的花纹……

    许多年过去了,那雪花飞舞的高考路上,那河面上一枚枚欢快跳跃的小石块,却成为记忆中的永恒。

    (选自《梅州日报》2020年7月5日)

    【1】简要分析选文题目的妙处。

    【2】“你们谁能将这枚小石块漂浮在这水面上?”老师在高考前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水面上,划开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像绽放出绚丽的花纹……

    【4】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 14、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年年岁岁柿柿红

    ①立冬那天,收到了老妈寄来的一大箱子柿饼。

    ②迫不及待地开箱,拿了几个出来。还是小时候吃过的那样,个头不大,初生鸡蛋般大小,外衣裹了一层像面粉一样的白霜,那是果糖的结晶体。咬了一口,深红色的果肉甘如饴糖,但又甜而不腻。虽然知道此物性寒不能多吃,但还是忍不住一口气消灭了五六个。

    ③我知道,这一箱柿饼的运费远远高出了柿饼本身的价格,只是因为我们喜欢,老妈便不计成本地寄。其实,不计成本的又何止是运费?这一箱子柿饼可都是将近七甸的老爹老娘从沟沟崖崖的老柿子树上一个一个采摘来的。吃着老妈亲手制的甘凉适口的柿饼,我仿佛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

    ④我的家乡产柿子,沟沟坎坎、田边地头、村口村尾随处可见柿子树。柿子树是一种外表憨厚的树,它的树干绝不像白杨树那样高大挺拔,而是矮而粗,大多不到两米处就开始分杈,杈枝同样粗壮,并且弯弯曲曲的,遮蔽出一大片阴凉。树干被黑黢黢的树皮包裹着,树皮粗糙皲裂,就像故乡贫瘠而苍凉的土地。

    ⑤柿子树的低调质朴,还体现在柿子花上。柿树从不和桃李争艳,从初春到暮春,它只是从嫩绿走向深绿,没有一丝惊艳的色彩。初夏柿子树开始冒花骨朵了,米黄色的花骨朵如豆子般大小,被四片嫩绿色的花等包围着,就像绿色的裙裾托着一个酣睡的宝宝。柿子花是要经过日子的滋养,才会在枝头慢慢绽放的。盛开的花朵如四方形的倒钟悬挂在虬劲的枝头,淡黄色的花瓣温润如玉,中间盛着琼浆,吸引着蜂蝶。柿子花的香味也是淡淡的,似有若无。花落之后,枝头就结满了果子,青涩的柿子果从小到大就一直隐藏在绿叶之间,安然度过一个完整的夏天,不炫耀,不蛊惑。总之,它是不愿意惹人注意的。

    ⑥三个多月的默默孕育,等到秋风乍起的九月,柿子开始由青转黄。再过一个月,等漫山遍野秋叶翻红的时候,柿子树便迎来了它一生中最奢华的时光。柿红霜叶疏,黄色、红色、斑斓色的柿叶开始在秋风中飘落,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了黄黄的硬柿和红红的软柿。站在村子的山岭上望过去,长空如碧,寒山肃远,秋草斑驳,枯枝如墨,如果这是一幅画的底色,点缀其上的是星星点点的红柿子。红果缀满了虬劲黝黑的枝头,用朱砂的艳和蜜汁的甜蛊惑着各类的鸟雀。

    ⑦野鸟相呼柿子红,再不采摘,柿子要被野鸟吃完了。家家户户开始挎着荆条篮筐,扛着长长的舀子去摘柿子了。矮一点的,站在地上,攀着枝条,便可摘下。高处的只能举起长长的舀子,让顶端的铁钩钩住紧连着果蒂的树枝,往前一推或者向后一拉,柿子便落到布袋里。摘几个还觉得挺好玩的,但一树的柿子一个一个这样钩取,实在不是一个轻松的活。用七八米长的木棍做成的舀子,越举越重,手臂越来越沉。一直仰头寻果,脖子越来越僵,汗水成涩了双眼,脑袋时时眩晕。好不容易摘完了,树下小山一样的柿子,还要沿着羊肠小道一筐筐背回家,每一趟运输都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考验。

    ⑧柿子运回家,我们兄弟几个便倒在床上呼呼大睡。妈妈还要坐在院子里给柿子削皮,制作柿饼。在秋月的朗照下,妈妈坐在小板凳上,先把柿子蒂削平,把有蒂的那一面插在镟柿车的三尖又上,左手拿着柿饼刀贴着柿子,右手摇动摇柄,一长串的柿子皮便流泻而下。在秋夜蟋蟀鸣声的陪伴下,妈妈像不知疲倦的纺车,吱吱呀呀地转个不修,一箩筐一箩筐削了皮的柿子反射着月亮银白的光,照亮了妈妈辛苦劳作的夜。第二天,我们醒来,发现削好皮的柿子已经放在平房顶上高梁秆做的蓬帘上暴晒了。经过暴晒、捂汗、吹风、出霜,软化、糖化,最后便制成了甘如饴糖的柿饼。

    ⑨今天是除夕,空旷的城市里没有鞭炮声,人们都在等待晚上的年夜饭。白天无事,我在书房里翻着诗集,翻到了这样的句子:“露脆秋梨白,霜合柿子鲜”、“秋林黄叶晚霜严,熟蒂甘香味独兼”,就着妈妈寄来的甜美柿饼,把这些诗句一起咽了下去,脑海里浮现出林红柿繁的画面……年年岁岁柿柿红,多甜美的柿子。

    (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03月05日)

    1为了让我吃上喜欢的柿饼,妈妈除了给我寄柿饼,还做了哪些工作?

    2请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等漫山遍野秋叶翻红的时候,柿子树便迎来了它一生中最奢华的时光。

    3请对文中画线句进行简要赏析。

    在秋夜蠕蝉鸣声的陪伴下,妈妈像不知疲倦的纺车,吱吱呀呀地转个不停。一箩筐一箩筐削了皮的柿子反射着月亮银白的光,照亮了妈妈辛苦劳作的夜。

    4请分析尾段的作用。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题目:原是寻常最动人

    要求:(1)文体不限;(2)字数在600字以上;(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